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湖州日报
○ 张振荣
真应该说这社会发展好快。稀罕的自行车,如潮的自行车流,好像仍都是眼前的事。
我高中毕业前后,班级里曾经掀起过一阵学骑自行车(我们习惯叫脚踏车)热,我基本上没有介入,因此别的同学都会骑自行车了而我却不会。那时学骑车大多在西栅垂虹桥堍,因为吊桥河早已填了,西吊桥也不复存在,那地方比较开阔,而夏云生的脚踏车行就开在不远处的永安路东侧,租车还车十分近便。
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进厂时,自行车还是稀罕物。记得当时厂里骑自行车资历最老的要数来自上海的Z师傅,上海人毕竟要比我们下(屋)乡人见多识广,接触新东西至少要快上一拍。言必称“阿拉”的他下班一踢撑脚的溜溜沿西大街进牛棚弄转弯便是唐家兜,然后从原西区救火会旁穿过弄堂便到了家。厂里的年轻人看Z师傅潇潇洒洒的煞是羡慕。Z师傅是位热心人,热心人也容易出笑话,比如一次出差帮同事带来白砂糖,那同事做深夜班,下班后他便帮人家送去。我们看他把大约两三斤的东西熟练地往书报架上一夹,铃声一响轮子滚动便一阵风地出了厂门,可惜那时的路面是花岗岩块石铺成,颠簸一阵后那袋子竟破了,白砂糖飞流直下两三尺后便荡然无存。这一幕刚好被陆续离厂的工人们看到,顿时有不少人笑得前俯后仰。他当时没有在车前安装车篮,否则就不会闹出此等笑话了。
虽然书报架也有这般失误,但绝大部分时间却是贡献多多,是在当时条件下载物甚至载人的理想工具。1972年,厂里因为电滚筒生产需要,进了一批设备,有热处理设备和滚齿插齿机及万能铣床等,我和巴正南魏筱梅黎三羊老董等一起去吴江农机修造厂培训。培训两个月,每个星期天回家。那时巴正南是二十三五岁的小青年,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次去平望竟是“自驾”脚踏车,于是到了礼拜天要回家时我便惦记上了他,问他能带上我吗?他说绝对没问题。那天阳光明媚,我坐在衬了垫子的书报架上,我们不疾不徐地行进在318国道上,和风拂面,满眼是绿色的田野,真是美不胜收。想想巴正南确实是很厉害的,五十多里路,后面还坐着上百斤的活物。第二天我问他累吗?他说不累。
到了八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十分流行了。我写过一篇小散文《小镇的街道》,就说“这几年,小镇宽敞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了。什么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车多了’。据当地派出所统计,一个不足1.5万人的集镇,每天自行车流量近万。”这还不包括轿车、货车等大型车辆。后来,我“大器晚成”,也学会了骑车,车技也慢慢成熟起来,从摇头晃脑到穿行乡下的小径。那时我特别喜好骑车,常常和好友Y“自驾游”去太湖边上,一路海聊,一路欣赏发展中的农村和眼前的万顷碧波。应该承认,那时吴江的经济比我们南浔起步早发展快,沿途七都的农村里常有新楼拔地而起,也可见颇具规模的乡镇企业,亨通电缆更是名闻遐迩。不过这时书报架却往往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是难得天气阴沉时夹上一条雨披或者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
不久和玉英谈上对象了,礼拜天我们常常出去兜风,那些日子不但轻松而且温馨。她坐在书报架上,手搂着我的腰,我们是一路欢笑一路歌。记忆最深的是书报架和儿子的“缘”。1996年,儿子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开学后一个月军训,军训后他回了一趟家。中秋节的前两天,返回杭州,那天正是星期天,我送他一程。以往孩子读湖中时送他,大包小包,我就把自行车当运输工具,书报架和车篮都挤得满满的。这一回他没有什么行李,只有一个书包,可谓轻装上阵。书包照例放在书报架上。我们边走边谈,没有握住手。他现在已长成1米76的小伙子了,和我这个才1米62的矮个子拉着手走路既不必要也不自然。和他读湖中我送他去车站时相比,倏忽两三年时间,孩子不仅是长高了,言谈之间,已开始透出一点成熟的气息来。我心里默默地说,孩子,不,你已经不是孩子了,书报架见证着你正在成长为一个大人了。
这是一个似乎很古老的话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