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庆日报
60岁“新农人”查显清爱学习、爱尝鲜
新装备新技术助力逐梦田园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方园 刘道义“不行,我得再去看看。”3月26日上午10时许,安庆经开区茶岭镇峡山村查屋组,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渐渐上升。一个小时前才从大棚回到农场办公区的查显清,一会儿看看太阳,一会儿看看手机,最终决定还是再跑一趟“最保险”。查显清最放心不下的大棚,是水稻育秧温室。
“我们这边常规的水稻还没有开始育秧,现在是给再生稻育秧,比较早一点。”查显清告诉记者,这个水稻育秧温室去年下半年才建好,今年首次投入使用,相对而言是很先进的,内有智能温控系统,一旦棚内温度超过设定值A的时候,棚侧与棚顶会自动打开,直到棚内温度降至设定值B,又会自动关闭。除了温控系统,棚内还有类似的湿控系统,可以控制喷水灌溉的频率。可是,遇到温度比较高的晴好天气,查显清依然放心不下,时不时就要去看一看系统有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在工作。
“智能是智能,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查显清特别喜欢使用新技术,对于购置新农机、新设备也从不吝啬。他说:“最近几年,我每年购置新设备都要花二十多万元。”不过,每一次购置了新机械设备,他都会边使用边“找茬”。就拿水稻育秧温室的湿控系统来说,他就认为,灌溉喷头喷洒的水量不足。
“缺水和气温过高一样,对于秧苗的伤害都是致命的。”查显清不只会“找茬”,他还会想方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水量不足这件事,他请教了不少专家,跑了好几家供应相关设备的厂商,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率,最终决定增设一套喷灌带,很好地解决了自己的顾虑和秧苗的危机。类似的“解题”过程,在此前数年间,查显清已经历过多次。
今年,查显清一如既往,他早已列好“买买买”的清单,随时准备喜提新“机”。“再生稻怕碾压,我们就要找更适合再生稻的收割机;之前的色选机也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需要更新换代;大米加工机器也用了好几年了,碎米率高了些,也要换新;还有,我们的施肥机也落后了……”他介绍道。
查显清现年60岁,他从30多岁开始回村种粮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熟悉查显清的人都知道,爱学习的他有一本随身笔记本,他经常拿出来写一写、看一看。这也是他的“种田笔记”,每一个忙碌在田间的日子里,查显清都会记录和总结,包括气象信息、农作物生长情况、田间管理内容、人工使用情况等。每一次专家上门指导或是自己外出学习,他也会将所学到的新知识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个习惯开始于2010年,种田二十多年的他,已经整整记了十四年的“种田笔记”。
如今,在查显清的家庭农场,就水稻而言,从种子到大米,已经全程实现机械化,田间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轻松。即便如此,今年依旧有新技术“入伙”,前不久他就购置了一种新型除草剂,环保高效、使用方便。
“我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尽量把农业生产的时间跨度拉长,让大家一年到头都有事情做。”查显清已经承包了约4000亩土地,其中1500亩是种得早、收得晚的再生稻,而且几乎没有“冬闲田”,全部种上了油菜或小麦。为了让长期在农场务工的村民常年有活干,他还承包了山场种树,承包了水塘养鱼。去年,他给20名务工村民购买了保险,支付工资100余万元。此外,查显清的家庭农场每年支付当地村民土地流转金达100余万元。
放眼茶岭全镇,近些年在查显清等种粮大户的示范引领下,不仅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少,再生稻面积还在逐年增加,到2023年全镇已种植再生稻3700余亩。2023年,全镇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9户,流转土地22147.54亩,流转率90%以上。由于耕地流转率高,所有优质耕地都得到耕种,从而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2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