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专访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新能源投资“冰点破局”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3-11-13 10:04: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来不断遇冷的创投圈,仍在负重前行。继8月27日IPO节奏阶段性收紧、减持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落地以来,囿于退出渠道受限,许多VC/PE再度收窄了标的“狩猎圈”。

其中,经济效益叠加政治属性助推,让以新能源企业为主体的“双碳”赛道,还幸运地能够占据一级市场资金富集区的一席之地。但趋于保守的投融大环境,以及概念炒作带来的市场泡沫,都仍然让创投资金对优质企业的辨寻显著趋慎。如何抓准确定性高、爆发性强的细分赛道,成为投资人待解的课题。

近日,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与记者分享了当前时刻自己在“双碳”投资领域的诸多感受与思考。

2020年下半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清新资本也正是在同一时期开启了对新能源细分赛道投资的深耕。在曹抒阳看来,对避险的需求,会让眼下的投资人对企业自我生存能力、投资退出保障能力的关注显著提升,但回归产业逻辑后,一个不变的投资逻辑,始终在于算好企业的“经济账”。

凭借研究驱动与生态构筑相结合的策略模板,当前,清新资本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从技术到商业全面透视创新项目、把握商业化拐点机遇的投资之道。而展望后市,曹抒阳指出,无论是从总盘体量还是底层增长态势来看,在“双碳”这个创新友好型的市场中,自己都仍有信心静待春来。

择企趋慎,盈利、技术为先

21世纪:8月27日以来,IPO节奏收紧,破发、破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不得减持的新规,引起一些私募人士关于退出受限的担忧。您如何看待系列政策对股权私募投资的影响?

曹抒阳:最近几个月IPO暂停受理,对整个一级市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其中最难的是对企业上市速度有需求的、偏后轮的投资人,这些中后轮的投资可能在近期明显减少。

相比之下,作为以天使轮到A轮投资为主的早期投资机构,清新资本受到的影响会稍弱一些。虽然我们最大的收益也是来自于IPO,但毕竟在之前的轮次中还会有退出机会,将老股出售给Pre-IPO投资人的路径依然可行。

不过尽管早期投资与企业上市的时间间隔更远,新规落地后,我们也会更担心企业在获得A轮融资后无以为继,因此在投资上变得更加谨慎。

实控人不得减持的新规,对于私募投资人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会进一步降低真正有实力的或者赚钱的企业上市的动力。因为对企业而言,上市往往要付出额外成本,如税务的成本、中介成本等,这一数字往往在千万元级别。加之双创板块如今的上市认定标准更加严格,如果企业本身无需上市也能维持盈利,就更容易对上市打起退堂鼓。融资难度的提升,也会让创业项目的增速在一段时期内有所遇冷。

21世纪:面对短期内不可避免的退出渠道收缩,你们在投资策略上有何调整?

曹抒阳:IPO放缓以来,我们对投资标的的要求是有显著提升的。现在我们会重点去看的对象,主要是有正向现金流、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企业,因为这意味着哪怕该企业失去了后续融资的加速力,依然可以维持发展。而对于可能在未来实现颠覆性创新,但短期内一直“烧钱”、看不到盈利希望的企业,原先我们可能还会冒险投一些,当前就会不建议去投资了。

除了通过业绩对企业进行筛选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判断企业的上市意愿。退出受限后,我们可能会需要以条款等形式从企业处获得更强的保障,但这一要求对企业来说压力也非常大。

此外,由于我们主要是以投资细分赛道为主,因此也会很在意目标企业是否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假设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全中国只有5家能做,那么该企业即使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因为技术所带来的收入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即使该企业后续不去上市,也很可能会有上市公司或者产业方愿意去并购。

总的来说,真正优秀的企业,肯定还是盈利能力好、技术壁垒高、市场确定性高的企业。对这类企业的投资是不太会遇到退出问题的,当今我们也基本只会去投这种企业。

21世纪:今年8月以来,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政策支持下,并购是否有望成为实现投资退出的新主力路径?

曹抒阳:对于政策支持并购重组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目前还在观望。区别于企业达到IPO标准即可过会,并购是“谈出来的”,因此拥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一家净利润好的企业即便无法上市,被并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并购可能更多还是作为候补选项存在,而不会成为投资退出的主逻辑。

不过在并购重组制度进一步改革后,市场确实会迎来更多机遇。在二级市场,以新能源为首的“双碳”领域并购机会一直相对较多,无论是央企或民营巨头都十分有钱,也有企业愿意通过并购跨界进入这一市场,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对于政策的支持也会有所受益。

双策并驱,辨寻投资价值

21世纪:随“双碳”目标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已积极为诸多业内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但与此同时,也有海外声音称ESG往往与经济效益相悖,投资性价比不高。您怎样看待中外投资人的这一观念差异?“双碳”投资的核心逻辑应该是什么?

曹抒阳:国外之所以会认为ESG投资缺乏经济效益,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其ESG产业链与国内拥有很大差异。

事实上,“双碳”领域中最大的部分是新能源,主要赛道包括光伏、风电、锂电池等,而这些赛道70%以上的产业链在国内。除此以外,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正在推行节能降碳的高耗能行业,一半产能以上也在中国。因此国内对于ESG或“双碳”领域的投资,会看重更多实际的东西,例如一种上游的新材料、新设备能为客户降低多少成本,提高多少发电效率,又或是替代多少既有设备等。

相比之下,以欧美地区为首的海外国家,大多数ESG领域的创业公司集中在诸如绿色包装、二氧化碳捕捉、可控核聚变等赛道。这些领域要么价格不菲、缺乏经济性,要么是技术有跨时代性,但距离商业化落地十分遥远,也缺乏产业基础,因而看起来比较“虚”,可投资性不高。

“双碳”推行以来,企业的投资价值变为由经济性、政治性双轮驱动,这种趋势对于既能省钱、又能降碳的创业公司来说,会比以前更友好。我们注意到,过去一些较为“保守”的下游企业,特别是央国企,会比“双碳”目标出台前更积极地去和有新技术的创业公司合作,因为后者的技术在省钱的同时,也能助其更好地实现一些政策上的目标。

但在具体项目中,ESG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投资逻辑。国内做投资,首先还是要算好“经济账”,看企业能否为客户降本增效、带来实际价值,企业的“双碳”属性在其中更多是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21世纪:随着“双碳”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一些初创企业会以此概念为噱头,试图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在有些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怎样去分辨真正值得投的好项目?

曹抒阳:市场鱼龙混杂、有泡沫是很正常的,这恰恰说明“双碳”目前在创投圈是比较热点的概念。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投资判断时更谨慎一些。

由于当前业内90%的新公司是技术创新而非模式创新,所以进行投资判断其实并不难。在技术端,无非是自己看论文、从原理上去理解。而从商业端去看,我们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利用积累下来的产业资源,如下游客户、专家资源等,对目标项目进行尽调。

简单来说,我们会从客观的途径去验证三点:一是项目的技术路径是否靠谱;二是实际产品是否如企业所宣称的那样好;三是项目的市场前景,即行业趋势与客户感受。当然行业中的每一个创新点都不尽相同,我们对一个项目的调查有时也会花费很多时间。

乐观后市,“双碳”方兴未艾

21世纪:新能源是“双碳”领域的典型代表。但截至8月30日,年内新能源指数下跌16.17%,上半年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材料碳酸锂价格也出现断崖式下跌。目前新能源行业是否进入了瓶颈期?

曹抒阳:今年新能源二级市场价格的下行,其实是一种估值修复。2021年新能源板块股价曾过度冲高以至于产生泡沫,如今资本市场震荡大环境下,股价有所回落也很正常。但一级市场投资其实并不太看股价,我们看的更多是市场总盘,是基本面和底层逻辑。

拿新能源车来说,宁德时代今年股价有所下滑,但无论是整个市场每年新采购的锂电池数量,还是新售出的新能源整车数量,都仍在增长。新能源车去年国内的总盘是500多万台,今年则大约会增长30%左右,而根据预测,这一数字在三四年之内还会至少增至1500万台左右,同时光伏装机量、电动汽车储能等数据也依然有快速增长,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行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二级市场的涨跌和我们其实关系并不大,我们更多还是看产业逻辑,找到确定性高、爆发性强的赛道,以及赛道中最适合投资的标的。

21世纪:在当前环境下,布局新能源板块,或者进行“双碳”投资,应当注意什么?

曹抒阳:一是注意投资项目的技术竞争力。中国市场是特别卷的,所以一定要去找至少三五年内没有太多人能进入的行业。企业的技术护城河高,投资才相对安全。

二是注意投资的时点与周期。在时点上,我们自己一般做的是“商业化拐点投资”,即投在项目即将量产、或者是处于量产早期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更容易在这一阶段通过下游客户的反馈佐证企业质量,另一方面,在项目投入量产前,公司的估值肯定也更为划算。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帮助公司对接产业资源、拿到好的估值,而在投完一年内,我们大多数项目的业务和估值也能至少翻一倍。这种匹配公司成长的良性投融资,是我们惯常的模式。

在周期上,“双碳”的大逻辑是能源转型,新旧能源替代的结构性变化将会是未来10年至20年的长期趋势。但其中诸多细分行业的周期较短,且持续时间各有不同。如何踩准节奏,在周期的起步的时候进入,在周期位于高点的时候退出,对投资机构的研究能力往往有较高的要求。

三是选好赛道。事实上,适合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的赛道并不相同,当细分赛道中已存在很强势的龙头时,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创业公司的机会。比如当今初创企业在锂电池生产上想要再和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分一杯羹,基本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好的标的已经全部集中在二级市场上了。在光伏产业链上,绝大多数材料设备的竞争格局也基本如此。

氢能可能是我认为少数仍具有整建制创新机遇的赛道。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但等行业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其中蕴含的创业机会,可能会比传统的新能源赛道多很多。

21世纪:您如何看待“双碳”领域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曹抒阳:在国内,“双碳”目标的提出其实与三大驱动力不无关系。首先是对于改善环境、降低排放的整体需求;其次是能源自主,即在不依赖进口石油的同时,维持旧能源开采规模,逐步实现新旧能源转换与替代;第三则是汽车等行业的产业转型需求。在光伏、锂电池、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带动之下,许多产业链正在进行“弯道超车”。

而在国际领域,绿色发展也正在成为全球共识。例如欧盟宣布将于2026年开征碳关税,这意味着许多中国传统的出口物,如钢材、机电设备,将来都需提供零碳排放的证明,才能被免于征取额外税收。在日韩国家,也有绿色新政于近年陆续出台。中国如果要继续融入国际环境,就必须要应对新的规则。

所以无论是国内的驱动力,还是国际上的压力,都意味着“双碳”领域会在长期持续拥有发展动能,这是我认为行业最大的投资价值所在。

“双碳”这一庞大产业的成长过程,也会持续催生出技术创新机遇。在这个对创新很友好的生态之中,龙头企业和初创企业同台竞技,而投资人的工作便是观察谁的本事大、谁的技术好。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一领域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12:45:2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新资本胡宇晨:CCER重启进入倒计时,碳资产开发规范仍需补足|谈碳·投资人
...期。“谈碳·投资人”第一期,36碳专访了清新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宇晨和清新碳和合伙人陆玄。CCER重启前夜,碳资产开发在很多地方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市场依旧存在鱼龙混杂的局面。在
2023-06-19 17:10:00
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碳中和将颠覆新材料投资 | 谈碳·投资人
...期。“谈碳·投资人”第二期,36碳专访了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随着近几年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硬科技投资“起势”,它们的上游环节——新材料投资的热度在不断提升,各大投
2023-08-09 08:53:00
...。1992年,王明旺决定创业,不过生意刚有起色,便出现合伙人分家的情况。次年,他又与朋友创办电子加工厂,主营手机等消费电子的锂电池。虽然一年便实现百万利润,但合伙人分家的情况
2023-10-19 16:20:00
36氪独家 | 世纪云安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将试点社区V2X实现车与车互充
...市场,发展成社区充电赛道的头部企业。」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朱岩表示,「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解决充电瓶颈迫在眉睫。世纪云安针对回家充电需求,主打统建统营的开发新模式,有望
2023-01-20 14:53:00
...大变局”板块,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李俊峰将围绕新能源产业与能源转型进行主题分享。李俊峰深耕能源行业40余年,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见证了
2023-10-30 17:32:00
圆桌对话:新能源,为明天而战 | WAVES新浪潮2023
...在《新能源,为明天而战》圆桌对话中,嘉宾有再石资本合伙人夏中宝、斯道资本合伙人张矩、盈科资本合伙人汤蕾、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圆桌由L Catterton
2023-06-15 18:55:00
...充满发现”。感谢答疑解惑的29位投资人: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松禾资本合伙人冯华、云岫资本合伙人符志龙、尚颀资本董事总经理黄香远、高鹄资本管理合
2023-02-01 11:15:00
海螺水泥主业承压寻求新增长点,产业资本密集进入投资赛道
...振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宁波市商毅软件有限公司等六位合伙人共同投资设立安徽海螺海通工业互联网母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最终以企业登记机关核准名称为准)。该基金总规模为
2023-06-15 01:27:00
投中资本:七年磨一剑,科技投行没有捷径
...领域新星。“科技一直是我们的主航道”,投中资本科技合伙人沈雪洁对36氪强调。如果将时间拉回2017年,彼时的中国市场,围绕半导体和汽车等硬核领域的投融资还是一个相当的小众市场
2024-01-03 11:22: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