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行走环带,点赞大美南平
媒体记者(作家)“环带”采风行掠影(二)
媒体记者(作家)参观杜潭驿站
3月8日至10日,来自全省的媒体记者(作家)到闽北采风,先后走访了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考亭书院、建本文化展览馆、建盏文创园、武夷梦华录、杜潭驿站、响鼓水世界、朱熹园、燕子窠生态茶园、青龙大瀑布等地。
他们深入探寻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环带)之美,切身感受闽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历史人文魅力。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闻人的思辨,用心感受,用笔书写“环带”之美,点赞南平山水、人文。
本报陆续刊登媒体记者(作家)“环带”之行切身的所见所感,以飨读者。
傅文忠(福建省记协副刊工委副主任、《石狮日报》副总编辑、省作家协会会员):
百闻不如一见建盏
对于建盏,既熟悉又陌生,这次来建阳,长知识了。我所在的石狮日报社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单位,我们20年前就创办了“收藏一报一刊”,《东方收藏》杂志如今是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收藏快报》在全国文博界也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作为《东方收藏》《收藏快报》的执行主编,在日常的审稿中,经常会有关于建盏的文章,日积月累也略知一二,但囿于实物和资料不足,鉴赏水准有待提高。这次来建阳,来到建盏发源地,参观完建盏文化创意园,对建盏有进一步的认识。园区内有综合服务中心、建盏文化展示中心、建盏文化商业街、培训中心、交易中心、建盏电商直播基地、大师工作坊、建盏生态资源运营中心等,产业链配套完善。除了突出建盏、岩茶等元素的展示外,园区内有一条按建窑遗址复刻、长约135米的龙窑,其与各级大师作品展示相得益彰,地方政府通过品牌立盏、文化促盏、创意兴盏、科技强盏,有力促进建盏文化的对外推广,让更多的人爱上建盏,推动了建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廖慧娟(《厦门日报》编委、专副刊中心主任):
寻渠问道觅泉源
生于山城,住在海滨,我自认为算是领略过山水之美的,可阳春三月的南平之行,我还是被“环带”之美,武夷之春深深震撼了。
满目青山,层峦叠嶂;春水盈盈,深碧浅绿。夹道迎风招展的各种花木、田地里成片金黄的油菜花、丘陵中一垄垄浅绿深碧的茶树,总能引得来自“水泥森林”的游客惊叹不已、“咔咔”拍照。
自然之美令人陶醉,人文之美更耐人品味。朱子是南平烫金的文化名片,他71岁的生涯,有50余载是在南平度过。他在这里求学、办学、著述、传道,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推向顶峰。南平因此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据说,南平朱子文化遗存保护达140多处。我们此行也有幸踏寻了朱子的部分足迹。无论是在考亭书院,还是在朱子林、朱熹园都可以感受到南平人对朱子的敬重,对朱子遗迹的用心保护,对朱子文化的创新传播。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朱子就是一位板着面孔的理学家。而在南平,一代代学者、专家对朱子文化的细心发掘,民间长留的朱子遗风,百姓口口相传的轶闻趣事,让我们“遇见”的这位泽世大儒不但可敬,更可亲。他不仅善读书悟道,还会操琴作曲、种茶制茶;他还会与弟子相约,读书每有疑惑时悬灯为号,下山煮茶论道。智慧的头脑、有趣的灵魂让朱子更具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一生都致力寻觅中华文化之源,疏浚文化河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股源头活水至今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庇护过朱子,让我们惊艳的闽北山水,亦有其泉源,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守好文化、生态这两个泉源,南平拥有的何止是金山银山!
张惠阳(《晋江经济报》副刊部主任、省作家协会会员):
行走“环带”的朝圣之旅
春天里的闽北,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我们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领略“环带”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踏访了南宋大儒、理学大家朱熹的几处遗存遗迹,深切感受灿烂的朱子文化。一位在中国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形象,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在我的心中益发清晰、丰满起来……
在建阳区考亭村,我们走进考亭书院。这是朱熹平生所建立的最后一所书院,也是他晚年定居与讲学之所。穿越历史的尘烟,我仿佛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熹仍在伏案挥毫,坚持修订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而这一部耗尽他心血的巨著,从此成为科举“教科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后人。
在建阳区黄坑镇,我们走向朱子林,拜谒文公墓。我仿佛看到,800多年前的一天,近千名学子和乡人,正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艰难地行进着。他们在送别一位伟大的先生、一个可亲可敬的乡邻。而特意赶来拜祭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仰天高呼:“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在武夷山,我们走进武夷精舍。我仿佛看到,朱熹面对学子,声情并茂地吟诵他刚刚写就的《武夷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这些有关朱子的遗存遗迹,是“环带”上最为亮丽的风景。朱子文化,让“环带”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芳香。
而这趟行走“环带”,更是一次对朱子的朝圣之旅,让我刻骨铭深、感念不已。
张浩清(《福州晚报》编委、总编室主任):
春风化雨
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逝于建阳考亭,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一个世纪结束,新的一个世纪开始了。
在建阳区黄坑镇大林谷,我们在蒙蒙春雨里,探访朱子墓,拜谒这位“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的大儒。墓呈凤字形,背倚九龙岩,是一处“山分罗带天风静,地抱金沙雨露深”的佳处。据传,墓址系朱熹生前与其弟子、风水大师蔡元定所择。
墓圹下方有一心形小池,一尊朱子塑像安坐池边,峨冠博带,目视远方,仿佛800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凝望与沉思。朱熹的理学屹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深刻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余波也荡及21世纪的我们。
小时候背诵名篇《劝学》,读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顿感光景如梭,昼夜不歇,逝者如斯……
中年后,好攀登名山,爱摩崖石刻。在福州鼓山石门的苍崖上,曾多次吟咏朱熹与南宋名臣赵汝愚一来一往的题刻,天风海涛情谊长,二公遗墨快心目。那两段石刻正下方的踏石上,镌有清末代帝师陈宝琛写给他们的一首五律。
济川须我友,相与但一诚。
二公道义徒,兹焉见平生。
志得无管葛,身危运亦倾。
拂石谂来哲,谅此欷歔情。
陈宝琛对朱文公、赵忠定公真是五体投地般的景仰与敬拜。
来建阳前,在千年名刹福州西禅寺闲逛,无意间瞥见入殿大门石柱上对联,正是朱子名联: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一看落款,竟然还是陈宝琛手书。
这些题刻、诗句、对联,如同吉光片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直指人心。
所不朽者,文字而已。
余小燕(《平潭时报》专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化南平的“源头活水”
阳春三月,走进闽北深处,一路春意盎然。粉红的山樱,黄灿灿的油菜花,一垄一垄,如画似锦,到处都是朝气蓬勃的春景深深。
都说“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两宋之前,建阳甚至福建,都可谓默默无闻。可是进入宋代,南平便让人眼前一亮。理学家朱熹在建阳讲学,一讲就是八年,他在这里亲手创办的书院——沧洲精舍,后得到宋理宗的褒奖,赐更名为“考亭书院”。
千年之后,我们沿着考亭书院的台阶拾级而上,重走当年四方学子的求学问道之路,寻访先贤朱子的讲学之所,徜徉于建本文化展览馆各个展厅。
“我要亲手印刷一份朱子家训带回去。”在建本展览馆,一群人兴致勃勃地体验当年雕版印刷,在雕刻好的木板上涂上墨水,将纸张与木板紧密贴合,用刷子轻轻按压,很快就“复印”出一张字迹清晰的《朱子家训》。看着文友的操作,我也小试印了两张,现代人以文旅打卡的方式,复活了南宋时期的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应了朱子的名言“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成了建阳打造旅游最好的“活水”。
那天有幸一路聆听建阳区建本协会会长余贤伟如数家珍的介绍,他说,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建本。南宋时,北方战乱频仍,而建阳偏安一隅,又有闽江水运和三条出省古道,在安全和运输上有优势。“好的建本,墨、雕版和纸张都很关键,而建阳盛产制墨的松树,雕版材料梨木、楠木以及造纸材料竹子。竹纸原料易取,成纸迅速,造价低廉,而且纸张比较薄,客观上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因此在宋代得以广泛应用。更主要的是建阳出产的竹纸,因为温润如玉而被称为‘建阳扣’,得到许多书商的青睐。”余贤伟的祖上是历史上建阳刻书杰出的余氏家族,看得出来他在研究建本史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春阳暖暖,从考亭书院出来,游客如织,感慨朱子文化“活”了当地文旅,更让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再现了朱子诗中春风涤荡,万物生长的美好景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09: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