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萧太后以战促和,亲率辽军南征
契丹自建国以来,连年与中原的王朝征战,有失有得,兵祸疮痍。
自萧燕燕佐政景宗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化干戈为玉帛是契丹与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把愿望转变为现实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既要对时局有清醒的把握,又要综合考虑军事上的实力。
早在契丹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十一月,降辽的原宋将王继忠就对萧燕燕说:“窃观大朝与南朝为仇敌,每岁赋车籍马,国内骚然,未见其利。孰若驰一介,寻旧盟,结好息民,休好解甲!为彼此之计,无出此者。”
王继忠的进言正合萧燕燕之意,她一直捕捉议和的最佳时机,也需要有人为辽宋议和周旋牵线,于是,她授意这个当年宋真宗藩邸旧人写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议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旧情,望皇帝体恤民众,在北朝听说皇帝贤德,大辽愿与宋朝重归于好等等。
(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濮阳回銮碑)
萧燕燕知道:就辽宋军事实力而言,谁也无法吞掉对方,而双方的历次交战,北宋胜少败多,契丹的军事实力更优,两国交恶,就是因为幽云十六州这历史遗留问题的归属上。燕燕认为必须让北宋意识到契丹的实力,意识到疆域问题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会让北宋君臣内心屈服,缔结和约,战是和的先导。先战后和的理念,在萧燕燕的头脑中逐渐成型,她在寻找机会。
于是,萧燕燕在积蓄实力,等待大举南伐的来临……
契丹统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经过充分准备,五十二岁的承天太后萧燕燕踏上了有生以来最扬眉吐气的征程,纵马扬鞭驰骋在幽州通往遂城的古路上,对于这条频频出没的古路,哪里有山包、哪里有河汊、哪里容易设伏、哪里便于筹粮,她都了如指掌……
回眸二十五年前,她第一次随同丈夫景宗与宋太宗交战时,战场就在幽州城下、高梁河畔,但随着时光,战火逐渐南移至涿州、易州、满城、莫州、飞狐、五台、祁州、深州、博州,并还要向南移,全面摧毁北宋君臣的雄心壮志,更要把握此次南下的尺度。她的思维从这次南伐开始,一刻也没有停止,即荡涤影响议和的宋臣的陈腐观念,又不致引起宋廷上下的惶恐不安;既要把握南伐的进程,还要考虑保持辽军的士气……
可以说通往议和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把握不好,后果难料……
(二)宋真宗以牙还牙,御驾亲征
二十万虎狼之师在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的统帅下先声夺人,如决堤之水很快席卷了北宋的威虏军和安顺军的防御之地,又迅速攻下遂城与定州,吓得拥有重兵的北宋大将王超按兵不动,不敢出战。
这突如其来的战事,让宋真宗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大臣们有力主亲征的,有提议迁都的,有反对亲征的,有游移不定的。
北宋宰相寇准坚持请求宋眞宗御驾亲征、激励士气。当宋眞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士兵高呼"万岁"连延不绝,声震数十里,人人同仇敌忾、个个视死如归,很快就集结起数十万之多的援军与辽军对抗。
这对萧燕燕的南征大计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不久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弩射中身亡。辽军未战先丧大将,士气大受影响。萧燕燕审时度势,又加上韩德让的劝吿权衡,决定阵前议和。
其实萧燕燕此次南伐的同时,就派四名小校带着王继忠的议和信前往莫州,把议和密信交给北宋的莫州部署石普。
石普立即把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密信飞马送至真宗面前。
(里面石碑上刻有宋真宗口述,寇准手书的“回銮诗”)
宋真宗在得悉萧燕燕有议和的意思后,半信半疑,对辅臣说:“朕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戎为利。”天真的宋真宗仍把议和看作和戎,把缔结和约视为“怀之以大德,威之以大兵”等不切实际的观念,摆着皇帝的臭架子,拿派。于是,宋真宗拒绝了王继忠的宋先向辽遣使议和的建议。
萧燕燕兵临瀛州城下,因等待宋真宗的回信,并未立即发动攻势,直到从王继忠那里得到宋真宗拒绝向辽遣使议和的信息后,便开始布置攻城,激战十余日后挥师南下,一路扫荡了天雄军、德清军的驻地,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在瀛州之南约300公里),把战火烧到黄河北岸,这时宋真宗不得不考虑议和的事情了。
(三)宋辽和谈,宋真宗为何在军事有利的局势下签订和约?
辽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初四,双方举行关键的第三轮谈判。宋使曹利用在辽臣韩杞的陪同下来到辽军御帐,进行谈判。
由于绝大多数契丹贵族并不了解谈判过程中萧燕燕索取关南之地的真实意图,故在宋已同意支付岁币的情况下,仍“以关南故地为言”,不肯作出相应的让步。对此,曹利用明确地说宋在土地上是绝不会让步的,曹利用的态度非常明确,岁银可以,但是割让土地,绝对不行。
曹利用的态度使萧燕燕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契丹铁骑一次次的南伐带给北宋的固然是狼烟四起,对于契丹而言也是弊多于利,加重其尚武的浪潮。其结果,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将是以将士的生命与百姓的财产为代价。
(回銮诗的大意都刻在这块石碑上了,打了胜仗却签了赔款文书“澶渊之盟”)
可以说,萧燕燕此次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她接受了宋议和使曹利用所提出的每年遗绢20万匹,银10万两的议和条件,双方达成以实际占有领土划界的共识,以巨马河及白沟河作为界河,瓦桥关与益津关作为边城都留在宋的疆域之内……
契丹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腊月二十二日,颁布宋辽两国结盟誓书,标志着澶渊之盟已经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誓书的颁布,标志着宋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萧燕燕的远见卓识开拓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开拓了百年交好的新未来。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8 23: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