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王继忠为何半生汉禄半生胡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21:3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北宋与大辽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对于双方的影响均十分深远,双方签定的盟约,甚称颇具历史意义的誓书。其誓书文本被收录在北宋《两朝誓书册》中,保留到现在。

其主要的内容是:一、宋朝每年向辽朝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二、南北罢兵,沿边州军各守旧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许收留对方盗贼逃犯;三、双方维护城池原样,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辽与宋互称兄弟之国,彼此平等,辽圣宗耶律隆绪(签订“澶渊之盟”时的辽国皇帝)称宋真宗赵桓(签定“澶渊之盟”时的北宋皇帝)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母亲萧太后燕燕为叔母;双方定期使者互访;在边境开设榷场,互市贸易等等。

然而促成南北化干戈为玉帛功劳最大的确是在辽国任职的两位“汉臣”韩德让与王继忠。

一、王继忠血战被俘

话说公元1003年(北宋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与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统兵侵宋,数万铁骑直入北宋定州境内,北宋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的大将王超便令镇州都部署桑赞、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各率本部兵马来定州迎击辽兵,高阳关方面是副部署王继忠率军而来。

王继忠,是开封人,其父王珫,曾任禁军武骑指挥使,戍边瓦桥关,与契丹作战中阵亡。

王继忠由于父亲的战死得以补官东西班殿侍,成为当时还是皇太子、开封府尹的宋真宗赵桓的侍从,“以谨厚被亲信”,待皇太子赵桓即位,为宋真宗,王继忠作为“皇太子”旧人,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又转为高阳关副部署。

王继忠自小倜傥,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真宗开府开封的随从中,颇得赏识。

王超是这次会战的总指挥,他先派出一千五百名步卒,北上望都,前哨打探敌情。

这支宋军在望都县南遭遇辽兵,发生激战。王超闻讯,与各部宋军纷纷北渡唐河增援,与辽军对阵。王超所部居于战阵中央,桑赞部为右翼,王继忠部为左翼,与辽军酣战。战斗自午后战至夜半,双方不分胜负。

宋军正准备稍作休整,来日再战,却惊恐地发现,契丹兵马一部,乘夜色掩护,已经绕到宋军左翼王继忠部的阵后,截断退路,分解宋军,欲各个击破。

王继忠也看出辽军的企图,果断分兵抵抗,亲自跃马舞枪赴敌,与辽军骑兵在康村一带奋勇大战。然而,王超与桑赞却胆怯害怕了,看到王继忠部陷入重围,不仅不率部赴援,反而为求自保,带着军队退出战场。

战场上的形势风云突变,仅有的王继忠部初分割瓦解。辽军发现王继忠服饰与其他将士有别,便料到是宋军主将,便集中兵力,击攻王继忠。

王继忠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且战且退,麾下将士死伤惨重。但还是借助西山地形向东北突围,当退到白城(今河北清苑西),又一次被辽军骑兵追上包围,此时人困马乏,身边的亲随也纷纷倒在辽兵的刀下,王继忠力尽被俘,所部全军覆没。

辽承天太后,也就是辽圣宗的母亲萧燕燕早知王继忠忠贤,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且以早有南北和好,止戈休兵之意,希望王继忠能够搭起南北的桥梁。

王继忠是宋真宗藩邸旧臣,深知宋真宗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当他出任边关将领,二人交谈,宋真宗就说“息民止兵为事”。宋真宗任命自己最亲信的人到边境带兵,暗含“止戈”之意。今契丹承天太后也说出此意,王继忠就把促成南北议和提到日程。接受了萧太后的任命,为大辽户部使,萧太后还把最早效力契丹的汉臣,康默记的族女嫁给他。

二、尽心尽力促成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闺九月,契丹王朝又一次大举攻宋,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统兵,二十万大军席卷而来。前方告急文书接连送到开封城中,宋真宗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让宋真宗亲征。与此同时,宋真宗收到莫州部署转送来的王继忠的密信。

王继忠兵败,最初宋真宗以为他战死,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节,同时以王继忠当年首次被任命的官职恩荫其子,并派人调查此次战败的责任,处理了两个“替罪羊”稗将。

当宋真宗收到王继忠写来的信,又惊又喜,方知王继忠未死。王继忠信中大意是:“臣尝念昔乡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

表达了南北共同的心声。

但宋真宗对契丹议和的真实程度半信半疑。经与大臣商议,在给王继忠的手诏中还是表达了和谈的意思,为了增大议和的筹码,宋真宗把亲征地点定在澶渊,并派出曹利用携国书及给王继忠的手诏赴契丹行营议和,但曹利用到达太名时,守将孙全照对契丹的议和诚意产生怀疑,留下曹利用。

澶渊,位于黄河之滨,南城在河南岸,北城居河北岸,彼此有舟桥横跨河上相通。只所以选择澶渊,也是有目的的:澶渊在历史上以会盟闻名的,并且宋真宗亲征之日,公元1004年十一月二十日,“日抱珥,黄气充塞”,司天官解释为:“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到南院大王耶律善补奏报,说宋真宗遣使馈赠王继忠“弓箭,密请求和”。萧燕燕诏令王继忠与宋使会面,商议和谈之事。但辽军并没有停下南侵的脚步,进抵到澶州(澶渊)城外,三面合围,造成强大的声势,同时令王继忠打通与宋和谈的渠道。

王继忠又一次托宋将石普转送给宋真宗密信。谁想石普派出送信张皓误被南下辽军擒获。

萧太后与辽圣宗闻知,亲自接见张皓,让他携带宋真宗所赐王继忠的手诏副本直接去大名,以催促曹利用来辽营商谈议和之事。但判天雄军王钦若等人依旧怀疑,不遣曹利用出城。

萧太后便命王继忠再起草一封密信,令张皓送至宋真宗行营。称曹利用被留于天雄军(大名),请宋天子“速自澶州别遣使臣至北朝议和好事,免致缓误”。

宋真宗接到王继忠密信,发诏书给王钦若,督促曹利用与张皓共往辽军大营议和;并再下一道诏书赐王继忠,让他转告萧太后燕燕,派人去大名迎接曹利用。

与此同时,辽先锋大将、萧太后堂侄萧挞凛带少数亲随到澶州城下观察地形。在城头上的宋威虎军军头张瓌,发动射程甚远的床子弩,射中萧挞凛额头坠马,被手下抬回营帐,因伤势过重,当夜就死了。

萧太后非常悲痛,以其子萧排押接位萧挞凛的职务,向宋通利军发起攻击,一战而下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也是对宋的一种施压。

十一月二十七日,曹利用到达澶州城外的契丹大营。史载:曹利用谒见萧太后时,萧燕燕与亲信汉臣韩德让并坐于驼车之上,辽圣宗与其他大臣将领分行别坐。萧太后在车轭上搁置木板,上面放了食器,让曹利用坐于车下饮食。众人边食边讨论议和之事,但彼此分歧较大,萧太后燕燕便遣左飞龙使韩杞持国书与曹利用入澶州城中,面见宋真宗决议。

和谈最大的争议就有关“关南”土地的归属(系指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以南的十十个州,是当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后周周世宗柴荣夺回。萧太后始终要夺回关南),故萧太后要求宋朝归还关南故地(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第二封信,就有“关南乃其旧属,恐难固守”等语,表明染指关南,是和议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北宋君臣在关南归属上绝不让步。可以“岁给金帛,助其军资”。

萧太后基本认可,便又让王继忠会见曹利用,表达“南北通和,实为美事。今本国国主年少,愿意以兄礼事南朝主”,并且谈及一些细节。

经过三轮谈判,萧太后接受了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议和条件,双方达成以实际占有领土划界的共识。

三、忠贞有“贰”

可以说,王继忠是促成澶渊之盟的缔造者,他更希望以回家的方式,表达对宋朝继续效忠的愿望,但誓约中“双方应遣返越境逃亡者”,让王继忠无法回到宋朝。

忠,要求忠贞不貳,在《论语》中被神圣化的道德概念,而易主就是不忠,忠,表现为杀身成仁和民族意识。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存在差异。

澶渊之盟后,双方定期交聘,每次宋使都会单独带给王继忠一份礼物。王继忠每次收到礼物,都会恸哭,因为他的原配夫人及儿女都在北宋,他很希望回到北宋。他曾说:“继忠自服汉人衣冠,称未死臣,每向南哭拜不起”,但宋真宗为了和平也只能忍痛拒绝王继忠。

王继忠并没有辜负他的“忠”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他的不幸,命运给他安排了一幕悲剧。

站在“正统”的立场看,王继忠没有杀身殉国是耻辱,然而,促成南北罢兵,又可以说是忠义之士。

这种看似忠贞有“贰”的矛盾,恰体现了“古人尽忠,止能忠于一主,今河间王(继忠)结南北欢好,若此可谓尽忠于两国主”《辽史拾遗》引《王文正公笔录》。不是一种大义大忠吗?因之,同情王继忠的人,就为他记载了占卜者所言:“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的故事,也是为其解释一种“忠”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7 01: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太宗轻视的萧燕燕,为何能让他儿子签订了城下之盟
...也不过是第三任皇帝而已,开国的锐气还是在的。不久,宋真宗御驾亲征,澶渊的宋军士气大增,辽军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杀。一时间,辽军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危险。然而,宋真宗的勇气真的配不上
2024-06-09 16:09:00
原创皇帝死后,皇后问权臣:还记得我们的婚约吗?权臣8字抱得美人归
...使得辽宋双方攻守之势异也,宋军由攻势转为全面防守。宋真宗继位不久,萧绰趁机报复,兴兵20万南征大宋,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澶渊城,虎视汴京开封。江山倾覆之际,寇准挺身而出,力
2024-10-21 21:26:00
《还珠格格》里的萧太后为什么叫燕燕?
...心转移到国内。997年宋太宗驾崩,他的儿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萧燕燕加剧了南侵,还好有杨延昭(杨六郎)的抗击,才守好了江山。1004年萧燕燕和他的儿子皇帝御驾亲征,率军20万
2023-08-27 06:57:00
宋辽澶渊之盟的背后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签订澶渊之盟?
...也需要有人为辽宋议和周旋牵线,于是,她授意这个当年宋真宗藩邸旧人写了一封致宋真宗的议和信,大意是:老臣常念南朝旧情,望皇帝体恤民众,在北朝听说皇帝贤德,大辽愿与宋朝重归于好等
2023-01-08 22:52:00
北宋英雄寇准:避免“景德之耻”,为宋朝续命百年
...伤痛,也是后世很多人对北宋最无奈的叹息。然而,早在宋真宗年间,宋朝就曾遭到第一次严重危机,如果没有寇准,“靖康之耻”很可能会提前123年发生,宋朝的耻辱,很可能就是“景德之耻
2024-04-12 19:11:00
萧绰为何被称作辽版武则天
...的愿望。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她统兵20万南下侵宋,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最后迫使北宋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双方维持旧疆,实现了长达120年的边界和平。由于
2023-05-04 14:17:00
聊聊辽国一代奇女子萧燕燕
...扫宋军,所向披靡,20万大军兵临澶州城下,开封告急。宋真宗在寇准建议下,御驾亲征,宋军士气高昂。辽军前锋萧挞凛率几十位骑兵视察澶州,掠阵而过,向宋军发起挑战,被“床子弩”射中
2024-05-07 21:16:00
辽代历史上,出现过两位\
...大将萧挞凛意外阵亡,士气严重受挫的不利情形下,仍与宋真宗缔结了对辽极为有利的和约"澶渊之盟"。此举充分显示了萧太后的政治智慧,使宋辽两国得以实现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尽管"杨门女
2023-02-04 18:39:00
为何说“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的双赢
...成为对话的姿态。在主和派的鼓动下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真宗想要迁都南下逃亡,而在以宰相为准的主战派极力说服之下,宋真宗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前往澶州督战。在宋军的坚守下,随着辽军萧挞
2024-08-01 2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原地区反顽斗争从这里开始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古交市南头村“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红旗雕塑。张澍宏 摄 清晨,微风徐来。81岁的古交市南头村村民郝太平
2025-08-28 07:20: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2025-08-28 07:48: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黔北老兵张振鑫的烽火与平凡
115地质队老宿舍区位于清镇市东北,低矮的红砖房整齐排列,院落纵横。岁月浸染下,砖色深沉。狭窄的巷道,如时光的脉络,连接着过往与当下
2025-08-28 05:0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张龙海:我在息烽守护年轻的“七烈士”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
2025-08-28 05:01:00
文物出道计划 | 莽嘟嘟的贵州汉代袖珍孤品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08-27 10:23:00
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025-08-27 11:34:00
胜战·2025丨佛堂变战场!别再说福州没硬仗!162名普通警察以命护城,这段记忆,我们从未忘记。
2025-08-27 11:38:00
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
2025-08-27 13:24: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队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深入了解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历史
2025-08-27 16:58:00
筝鸣时评丨一位守陵人,一座忠义城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25:00
隐秘战线上的无声丰碑——探访威海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李孟霏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2025-08-27 17:26:00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35:00
台湾青年巩义行:触摸千年文脉,沉浸体验中原文化魅力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24日,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走进巩义市,二十余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先后造访石窟寺、杜甫故里与永昭陵
2025-08-27 18:43:00
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
2025-08-27 1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