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通讯员 陈纪伟)4月1日上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来自十堰的23岁的小唐(化名)和20岁的晓锋(化名)共赴生命之约,为两名“80后”血液病患者点燃生命希望,由此成为湖北省第637例、6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一致表示,“能配型成功是我们的幸运,这是我们年轻人应有的担当!”
23岁的小唐(右)和20岁的晓锋(左)同天捐髓救人。
小唐:“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年轻人应有这个担当”
2019年,小唐投身军旅,圆了儿时的梦想。两年后,他退役回到十堰,就读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无偿献血,是小唐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件事。2022年,他在一次献血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血液病患者亟待造血干细胞救命,便毫不犹豫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非血缘关系之间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尽管怀揣着救人的朴素心愿,小唐对配型成功却不敢抱太大期望,“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自己契合的‘他/她’,成功概率太小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今年3月,“百万分之一的缘分”便悄然而至,小唐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初配成功,当即同意进一步做高分辨检测。
3月27日,小唐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型,住进武汉市中心医院,进行捐献前的各项准备。“这是生命的呼唤,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年轻人应有这个担当!”小唐告诉记者,父母很支持他的决定,但为了不让他们担心,他隐瞒了正式采集的日期,准备完成捐献再告诉父母。
当天,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小唐成功捐献282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他如释重负地说,自己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唯愿这些造血干细胞能发挥作用,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晓锋:“救死扶伤是医学生的职责,能够挽救生命无比自豪”
“只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人因为我重获新生,便感到价值感满满。”4月1日,晓锋成功捐献275毫升造血干细胞后坦言。
老家竹溪的晓锋,是荆门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2022年,他在一场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看到了一个为血液病患者提供帮助的机会,学医的他当即留下血样,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得知初配型成功的消息时,晓锋正在上课。他坦言作为一名医学生,自己深知对于血液病患者而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然而,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概率极低,从初配型成功到高分辨检测和体检,每跨过一步都是生命的奇迹。“没想到入库不到两年,就有机会挽救一条生命,我感到非常荣幸!”
晓锋立即与家人分享了这个消息。起初,家人担心此举会影响晓锋的身体健康,但晓峰为他们详细讲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最终赢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既然选择学医,救死扶伤就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时,就能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挽救一个生命,自己感到无比自豪。”晓锋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非常安全,还能够帮助一名患者、一个家庭重燃希望,他呼吁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来,向血液病患者伸出援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3 2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