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评选的“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北京发布,ChatGPT、中国空间站、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白鹤滩水电站、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RTS,S/AS01疟疾疫苗、鸿蒙操作系统、Spot&Atlas机器人、锂离子动力电池、无人驾驶航空器入选。
本年度入围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过去5年由世界各国工程科技工作者合作或单独完成并实践验证有效的,且已经产生全球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十大成就中,中国空间站、白鹤滩水电站、鸿蒙操作系统3项都是“中国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无人驾驶航空器2项都有中国企业居全球领先梯队,这个评选结果展现了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实力。
为全球工程成就注入中国智慧,我们有扎实基础,也有进步空间。
获取工程成就需要人才基础和制造业基础。中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也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2020年中国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截至2020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约有1905万人,其中工程师为1765.3万人,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从占劳动力比重来看,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2.4%,比美国、欧盟分别低2.04%和5.0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毕业生是工程师最重要的供给来源,2020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万人,规模远超其他经济体,但从占适龄人口(25岁至34岁)比重来看,我国仅为1.58%,低于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总体来说,我国工程师的规模和潜力都十分可观,这是成就“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础。但工程师比重较低,与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工程师的数量质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都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为全球工程成就注入中国智慧,我们有强劲动力,也有科学谋划。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器人、大模型、量子芯片、合成生物学、泛基因组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发展新动能;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催生了发展新模式。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国际双循环存在堵点,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看,中国有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有勇攀工程科技高峰的长期规划,工程科技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中国工程院2021年首次评选和发布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后每年评选发布一次,今年已是第3次发布。从3次发布结果看,中国每年都有多项成就入选,一直在榜单上稳居重要地位。这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实力和贡献,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基于自身实力而争夺话语权和评判权的表现。展望未来,中国智慧必将为全球工程科技带来更多贡献、摘取更大成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4 08:46: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