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作者:杨斌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9月
■赵昱华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广为人知,郑和所下的“西洋”,就是今天所说的印度洋。自从“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国就与印度洋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中国是有机会成为海域的主人的,可是,中国为什么错失了这个机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了杨斌所著的《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书中从“船、物、事、人”四个角度出发,讲述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洋的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长期被视作一个内陆农业帝国,但中国与广袤的印度洋的联系,早在汉晋就已产生,此时,推动中国人前往这片危险海域的动力,是当地出产的奇珍异宝,石崇斗富所用的珊瑚树,就很可能来自斯里兰卡。
到了唐朝,信仰取代了现实的利益,促使无数求法僧向西跨越海洋,尽管这常常会成为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书中有表格,清楚列出了有据可考远赴印度的十七名僧人,其中明确顺利返回故土的,仅有两人。信仰的力量驱使这些僧人跨过大洋,也无意间搭起了中国古代与印度,乃至与西亚各国的沟通渠道。我们熟知的唐玄奘,就曾有过航海前往斯里兰卡的想法,可惜未能成行。
较之于开拓进取的唐朝,宋朝在军事上无疑是保守的,但是,就海上贸易而言,宋朝比唐朝更加繁荣。作者杨斌从考古证据出发,通过对“南海一号”和“泉州一号”的考古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唐代中国对于海洋文化采取的是被动接受的态度,而宋代的中国主动打开大门,向着海洋积极进发。这两艘来自南宋的沉船,成为跨越千年的时空胶囊,被打捞出的瓷器金铁,充分证明了彼时的中国商人,不仅发挥想象力,而且用实际的行动实现着他们对遥远海域的向往。或许,宋朝向海上的进取,起初源自其在陆上的生存空间受军事强权的挤压,但是,这份压力反而让宋朝因此而繁荣,而海洋,也成了大宋最后的疆域。
元朝虽然短暂,却因为有着和伊利汗国联系的需要,大量官方外交船队继续开辟着印度洋的航道,其身后跟随的,是大量的贸易商队。航海技术的进步,稳定航线的发现,私人贸易的发展……无不代表着中国对印度洋的开拓正蒸蒸日上。元朝较之于宋朝,是既延续又变革的——其延续的点,自然是私人贸易的繁盛;而变革的点则在于,对于这片海域的主导力量,从私人的商贩转为了官方的外交团队。
可以说,无论是唐宋之间,还是宋元之间,古代中国的航海事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唐宋之间的变革,是古代中国对于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海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踏足;而宋元之间的变革,则在于官方背景的介入。如果把这部分历史作为整体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古代中国对印度洋的兴趣是与日俱增的,而这份兴趣的来源,正是这片海域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利益。这份兴趣最终在明永乐帝时期达到了顶峰:郑和七下西洋,曾在印度尼西亚设立旧港宣慰司,一度将这一片优良的深水港纳入版图。
可惜,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对印度洋开拓的高峰期,却也成了绝唱。在此之前,古代中国对于印度洋的开拓,总能让其取得现实的利益,满足贸易和外交的需要;但郑和下西洋却是以举国之力宣威万国,是以政治操弄贸易,产出远低于投入,反而促成了严格的海禁,终结了数百年来与印度洋世界的往来。旧港宣慰司这一明朝在印度洋上的据点和中转站,也最终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被放弃。元朝以外交促进商业,明朝却以政治掌控贸易,最终政消商亡,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就这样,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伴行千年,终究分道扬镳。《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一窥古代中国和海洋关系的大门,将古代的中国置于世界的海洋之中,读完此书,也算是完成了一场在书中进行的航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0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