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信心之火|专访张燕生: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3-12-31 08:17:00 来源:澎湃新闻

信心之火|专访张燕生: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

张燕生 IC 资料图

2024年,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调,并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内需不足的问题如何化解?外贸的积极信号和挑战都有哪些?如何更好做好科技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澎湃新闻近期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

张燕生表示,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应该是在5%以上,2024年能不能在高基数上达到5%左右或者为5%的增长奠定基础?我认为这是应该要做到的。”

他指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内需不足,2024年要对内需综合施策。短期扩大需求的政策主要在投资,中期真正解决车市、楼市、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问题,长期解决改革防风险问题。

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

澎湃新闻: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表现?

张燕生: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大概在5.3%左右,完成了年初设定的目标。但这一经济增长应当讲是在低基数上完成目标,2022年经济增长是3%,如果2023年是5.3%的增长,两年平均是比较低的增长率,因此,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还是恢复性的,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转型升级面临新阻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等。

2023年面临的风险,其一,并没有真正摆脱疫情影响的困境。新冠疫情可以说是百年一遇,带来了冲击、也留下了不少经验教训。

其二,地缘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也是百年一遇。从外贸看,我们与前五大贸易伙伴中的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进出口,尤其是出口,下降幅度非常大,超过外需萎缩所产生的影响。

其三,需求冲击。应当讲至少到2028年,全球经济增长都低于均衡水平,需求不足可能是全球性现象,这也导致中国经济的困难。

澎湃新闻:您对2024年经济走势有何预判?

张燕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期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是5.2%,2024年、2025年是4.7%、4.2%,因此可以看到2024年中国经济其实比2023年难度更大。

但是对于2024年,我个人的期待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应该是在5%以上,2024年能不能在高基数上达到5%左右或者为5%的增长奠定基础?我认为这是应该要做到的。

2024年要对内需综合施策

澎湃新闻:2023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未来投资的增长空间在哪里?

张燕生: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我觉得要对内需综合施策。投资是其中重要一项。现在对投资有一种观点是“没有好的项目”,我从来不同意。过去我们认为投资峰值在2018年已过,该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做好了,但是如果从新的起点上看,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看,基础设施还差得远。比如,城市更新,交通改善,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还面临很多困难,这些方面资源供应还不足,一些公共服务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不止是有空间,可以说是只是刚刚开始。

澎湃新闻:扩大消费,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在强调,如何让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动力?

张燕生:扩大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样就必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要6个因素。第一,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市民化,把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第二,提高经济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启动“干中学”的转型;第三,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第四,提高研发创新能力;第五,改革推动制度变迁;第六,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来更好发展。

那么,当居民有钱后,但不愿意花钱怎么办?这是因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成本太高,保障能力弱,让老百姓有后顾之忧,这些问题也要解决。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要扩大消费,实际上是旧的时代翻篇、新的时代开启,因此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我们看到一些省份,比如浙江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而且它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明显小于山东、广东、江苏等其他经济大省。究其经验,是让市场解决效率、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公平问题,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也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得好,这是改革带来的进步。

另外,回看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一个重要因素是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去我们也有过“一个中心”还是“两个中心”的争论,最后的方式是不争论。现在我们要发展,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一个中心”同时不争论,现在的争论太多了。

澎湃新闻:从短期看,您觉得一些消费刺激政策有用吗?

张燕生:短期政策太晚了,无论是消费券还是其他刺激政策,效果都不好,如果这些政策在2020年、2021年推出可能还是好政策,但如果到了2024年来实施,已经太晚了。

因此,短期扩大需求的政策主要还是投资,中期是真正解决车市、楼市、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问题,长期是解决改革防风险问题。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决定科技创新能否持续

澎湃新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可否结合您的调研感受,谈谈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张燕生:我国已经连续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韩国在发展科技创新时,这一指标持续增长达20年,中国能不能持续增长20年?

我们有一个经济大省曾经在2017-2019年三年期间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都是负的,我到这个省调研的时候了解到,原因就是旧的增长模式到了增长极限,没有能力再增加研发创新的投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否能落地,也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否持续的重要制约。过去我们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来支撑产出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但这种很快就会到增长的极限,另一种发展方式是把重点放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上。

实话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中国的动能转换确实进步非常快,欧盟发布的全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美国企业数量第一,中国第二,但是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确实跟国际上的差距比较大,要想缩小差距,我的估计是需要30年。

国家现在希望企业能够在一些方面发力,包括硬科技、绿色发展等。

硬科技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还不够好。近几年,我国创新力排前50名的企业中,很多都在努力做硬科技转化,但也面临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解决。第一,基础研究比较弱。第二,企业大而不强,盈利能力比较弱。比如“新三样”是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但是一旦“新三样”成为新增长点,地方政府就开始大量补贴,吸引企业在本地投资,银行大量信贷支持“新三样”快速发展,企业“有条件上、没条件也上”。一哄而上就容易形成过剩产能、过度竞争,然后就会价格下跌,出现“价格战”,这时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没有获得利润,就没有能力做后续创新。第三,搞硬科技还需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版“拜杜法案”——《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都特别好,但是很难落地,原因在于一些部门的意见不统一、协调性很差。第四,硬科技需要世界级人才以及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研究型大学,现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距离;第五,金融怎么通过风投、创投、私募、直投进行科技创新投资。

绿色发展方面,首先,要有绿色的技术、设备、管理,其次,要找到绿色的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的支撑,再次,绿色发展本身是负的外部性、成本增加,怎么能够做成正的外部性,鼓励绿色就业、绿色GDP、绿色产出的增长、绿色的创新,这些方面要有一套市场机制等来支撑。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新三样”发展遇到“一哄而上”的问题,当前一些产品产能过剩风险也引发关注,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吗?

张燕生:“新三样”成为增长极就出现“一哄而上”,这就涉及到市场经济秩序问题。怎么才能形成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和协调出口的机制,政府怎么走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困境,政府在用行政的权力干预市场、干预企业、干预经济运行,这里就涉及到市场的监管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其实是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式来管理,我觉得这是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里头对政府的改革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中国外贸需要重新思考应该怎么做

澎湃新闻:四季度以来,一些外贸大省、强市的外贸数据“回暖”,您认为这里面基数因素影响大吗?是否释放出一些外贸形势变化的信号?

张燕生:根据美国的海运数据、物流数据、进口数据,10月份以后,中国外贸有非常明显的好转,这是外需在拉动。WTO预测全球货物贸易增速,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是2.7%、0.8%、3.3%,从数据就会发现,2024年外贸形势确实比2023年要好得多。

那外贸的问题是什么?2023年来看,我们与五大贸易伙伴中4个的贸易增速是负值,我认为,外需能解释一部分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地缘政治和外贸转型的影响。

外贸转型,就是当全球整体上中间贸易品比重大幅下降,美国采购亚洲零部件的比重大幅下降,但中国的中间贸易品贸易却在大幅上升,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外贸从过去把产品卖到欧美,现在开始转到把产品卖到墨西哥、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在这些地方完成加工组装后,最终产品再卖给欧美,外贸模式改变了,而且跟国际趋势相反。另外就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欧美减少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依赖的战略带来了订单转移、产业转移、要素转移。这些挑战不但存在,而且在加剧。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1年,全球的产业政策从34项增加到近1600项,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大幅度上升,而且保护政策从8%提高到48%。另外,2021年地缘政治距离近的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占比已经达52%。2024年来看,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新三样”可能会面对非常大的贸易摩擦。这些都表明,当前外贸环境不是一个仅仅由市场机制主导的环境,不是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适应,中国外贸可能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应该怎么做。

澎湃新闻:2023年1-11月数据显示,全国吸收外资增速下降,如何看待?

张燕生:首先,如果分制造业和服务业来看,制造业外资占比在2021年已经跌破20%,2022年、2023年稍微回升一点,而过去70%都是制造业。如果外资大部分都是轻资产的服务业,就很难留住。其次,制造业外资中,要区分绿地投资和再投资,如果是利润留下来再投资,其实就是原来投资部分的扩产,而不是新增投资。再次,要分清这些外资是市场驱动型外资还是效率驱动型外资,而市场驱动型外资主要就是为了卖东西。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看到,外资现在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安全保障,这种考虑更多源于地缘政治。另外,我们的营商环境近年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外资其实是一个系统,现在需要新的思想解放,从一个新的底层逻辑开始反思我们的外资、外贸、外企,整个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来推动。

澎湃新闻:您认为这种情况下,企业“出海”、对外投资有哪些风险和机遇?我们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张燕生:企业“出海”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本地化”,就是要入乡随俗,真正按照国际经贸规则做。

好消息是,我们在调研时,法国、德国、日本的政客或者企业高管提出,能不能研究与中国一同“走出去”,进入第三方比如非洲等地区,这些地方可能制度风险高、政治风险高、企业经营风险高,但中国不但进去了还做得很好,对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讲是难以置信的,从这个角度讲,对中国确实也是一个机遇。

另外,由于美国的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去”,进入到西方盟国体系。所以,下一步“走出去”可能真要像当年的“引进来”,怎么推动“走出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信心之火|专访张燕生:2024年是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的关键一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31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权威访谈|抓落实、促创新、强信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解读民营经济发展。 记者:梅元龙、毛佳铭(实习)、张文萱(实习)编辑:梅元龙、张文萱(实习)、毛佳铭(实习)新华社音
2023-08-30 12:47:00
张燕生: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三方面机遇
...。会上,IFF 学术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张燕生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三方面机遇。第一个重大机遇就是中国正在进入新经济,它的动能是创新驱动,同时
2023-10-30 17:41:00
张燕生:中国新能源产品“走出去”,希望能够“有饭大家吃”
...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家驹)“经过未来四年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将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将在未来4年得到明显的提升。”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
2024-05-09 10:49:00
信心之火|专访鞠建东:中国原创技术+中国制造+市场的价值链正在形成
2023年,中国外贸顶住压力,稳定基本盘。2024年,中国外贸是否会迎来回暖?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多个国际机构预测,今年世界
2024-02-10 07:52:00
信心之火|专访李晓超:可通过降个税和转移支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 李晓超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多重压力下,我国经济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
2024-03-03 20:10:00
信心之火|专访张军:经济恢复,政府要帮助中小微恢复元气
...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您如何看待现在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以往有何不同? 张军:现在讨论的宏观、微观层面的问题,都还是和三年疫情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是疫情冲
2024-01-19 08:16:00
为科创融资加快丰富期货交易品种
...国际组织都上调了对中国2023年经济的预期,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2023年的表现?张燕生: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当前国
2023-12-14 04:07:00
新闻1+1丨“外资24条”,半年时间效果如何?
...张燕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招商引资的话,最终是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因为我们可以看一组预测,就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5.2%,今年是4.7%
2024-03-01 07:20:00
信心之火|专访陆铭:大城市要增加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容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因此出现人口流出的现象。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逐渐的恢复当中,并且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恢复的趋势更加明显,只要一线城市能够重回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人口的增长就
2024-01-05 08:45: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