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英宗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经历比较特殊的皇帝,他少年继位,青年经历“土木之变”,成为蒙古人俘虏,回国后被软禁于南宫7年,又利用弟弟(景泰帝)病重之际,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抢回皇位,第二次身登大宝。
英宗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他宠信宦官,丧师败绩,诛杀功臣,同时又广施善政,废除殉葬,释放建文帝后人(次子朱文圭),因此,对其口诛笔伐者有之,同情怜悯者也不乏其人!
全面、客观地评价英宗,无疑十分困难,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说说英宗善政中最耀眼的亮点——废黜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38岁的英宗病重,弥留之际,他想到“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令妃不要殉葬”,正式下诏废除殉葬这种残忍的习俗。
殉葬制度,始于商朝,至秦代发展到巅峰,两汉、隋唐与两宋很少采用,到了明朝,朱元璋恢复殉葬旧例,从此之后,一旦皇帝去世,后宫中除了皇后和太子生母,其他嫔妃和被宠幸过的宫女都要为大行皇帝陪葬。
史书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明成祖去世后,后宫有30多人陪葬,“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庙号为仁宗的朱高炽,尽管殉葬人数远比洪武和永乐时期少,但也未能将这一恶行废除。
仁宗的郭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她一共生下三位皇子,但还是没能逃过为仁宗殉葬的命运。
后来,一些藩王也跟风模仿,他们的手段更残忍,连正妻王妃也未能幸免。
英宗临终前为何废除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呢?原因和他生母有关。
英宗虽然贵为天子,但终其一生,也不知道生母为何人,自从他出生后,就被孙贵妃抱养。
当时,孙贵妃和胡皇后争宠,而宣宗宠爱孙贵妃,长期冷落皇后。
孙贵妃仅产下一个公主,没有生下皇子,如果其他嫔妃抢先生下皇子的话,肯定会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即使孙贵妃再生下皇子,将来也给宣宗去世后陪葬。
孙贵妃深知此事,极为着急,机智过人的她,打探到一位宫人怀孕后,立即假装怀上龙种。
宣德二年,英宗出世,成为宣宗的长子,孙贵妃立即将他抱走,当作自己的儿子,而他的亲生母亲可能已被处理掉或者迫于压力不敢声张。
英宗被立为太子,孙贵妃作为他的生母,从此不必再担心为宣宗陪葬,不久,胡皇后被废,她随即被册封为皇后。
宣宗去世后,10名有封号的嫔妃和多名宫女殉葬,有学者认为,其中可能就有英宗的生母。
夺门之变后,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从一名老宫人处得知自己并非孙贵妃(此时已成为太后)亲生,他通过多方打探,也未能得知生母为何人,而且他也怀疑,生母已为父亲殉葬。
宣宗去世时,英宗只有7岁,他亲眼看到了殉葬的妃嫔和宫女们无助痛哭的惨状,而且,其中一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母亲!
经历过一年俘虏、七年囚徒生涯的英宗,亲身经历了大起大落,饱尝人情冷暖,更能体会到人在无助时的绝望。
他不愿意母亲经历过的这种惨剧再度上演,下决心废除殉葬制度!
后来,藩王朱有炖去世,英宗就明令表示不得殉葬:“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
遗憾的是,英宗的诏书送到时,朱有炖的王妃巩氏和其他6位夫人已经殉葬。
英宗临终前,将太子朱见深(即明宪宗)叫来,吩咐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至此,殉葬制度被废除,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恶行,但之后清朝的皇太极和顺治等皇帝,依然采用殉葬,直到被康熙年间废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5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