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豪掷”上亿买楼、股东误操作构成短线操作致歉……前不久,这家有点火的城商行交出了2024年上半年“成绩单”。借助成渝经济圈发展红利,在保持资产快速增长的同时,成都银行盈利能力依旧亮眼,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85亿元、61.67亿元,同比“双增”,资产质量也进一步向好,整体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高增长之下亦有隐忧,深入剖析可以看到,2018年上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均实现“双位数”,如今降至个位;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在2021年上半年后首次跌破了20%。
营收、归母净利增速放缓
2018年1月31日,成都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8家A股上市城商行。彼时,这家银行资产规模还不到4500亿元,在资本市场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今,六年多时间过去,成都银行已进入“万亿”规模时代。
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西部发展龙头的地位突出,在成渝经济圈建设推动下,成都银行网点辐射川内主要城市及重庆、西安区域,成为区域经济崛起的直接受益者,近年来,在经营业绩、业务拓展方面一直较为迅猛。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达到1.2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0.62亿元,增幅9.99%,增速同比下滑2.06个百分点;总负债1.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41%,增速下滑1.7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5.85亿元,同比增长4.75亿元,增幅4.28%;归母净利润61.67亿元,同比增长5.91亿元,增幅10.60%,在业务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过,将时间轴拉长,可以看到盈利增速出现了放缓。2018年上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31.89%、12.41%、11.57%、25.34%、17.02%、11.16%,如今降至个位数;归母净利润增速则在2021年上半年之后首次跌至20%以下。
与之相应的是息差继续收窄,上半年末,成都银行净息差1.66%,较2023年末的1.81%下行15个基点,资产端,发放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利率为4.41%,较上年末的4.61%下行20个基点;公司贷款和垫款、个人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利率也出现明显下行。
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成都银行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避免不良贷款率上升。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6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从更为细化的指标来看,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68%,较2023年末上升13个基点,主要受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的影响,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则出现了下行。
正如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所言,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还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而且传统业务存量竞争非常激烈,息差持续缩小,经营难度增大,加上该行也在做内部调整所致。
对此,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规模增加、非息收入增长,而增速有所波动主要由于净息差收窄,这也与行业息差走势趋同。下一步,该行将保持战略定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贷款方面,该行将依托良好的区域环境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贷款“量、价、质”的平衡。存款方面,综合施策做好成本管控。资产质量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牢守资产质量生命线。
仍较为依赖个人按揭业务
背靠成都国资委,成都银行网点辐射川内主要城市及重庆、西安区域,客户数量超过千万级,相较其他银行更多以批发零售业、租赁业为主,成都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成都银行贷款总额7077.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0.07亿元,增幅13.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该行对公贷款最大的投向,贷款余额达到2570.27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位居第二,贷款余额为943.73亿元;制造业则位居第三,贷款余额为462.67亿元。
成都银行将大批资金投向上述领域,足见其在本地已拥有较为优质的客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通常包括房地产租赁、物业管理、商务咨询、法律服务等,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活力、提升服务业水平作用重大;而成都地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发展也能够为成都银行开展市政业务提供较好的支撑。
谈及对公业务增长的驱动因素,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指出,一是区域环境优势突出,对公信贷扩张动能强劲。二是成都市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战略,该行主要围绕先进制造业,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碳中和等重点产业圈,形成“一圈一策”的服务方案。围绕落实“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加强绿色金融研究、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光伏等绿色低碳优势制造业企业和先进储能、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产业生态链企业。对公信贷增长明显。
相较对公业务,成都银行的“大零售”业务表现则稍显逊色,早在2018年,成都银行就提到了大力夯实零售业务客群,探索构建符合该行实际的“大零售”转型业务格局,几年过去了,成都银行紧紧围绕“大零售转型”的战略目标依然没有改变,但细细探究,成都银行的个人贷款“大头”依旧是个人购房贷款,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919.43亿元,在1274.01亿元的个人贷款规模中占比超72%,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个人经营贷款占比分别为15.62%、12.21%,也就是说成都银行零售贷款还是较为依赖房贷业务。
依赖个人购房贷款也直接导致成都银行的个人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利率为3.77%,低于公司贷款和垫款的4.55%,这在业内并不常见。更不及其他已披露零售贷款收益率的A股上市城商行,同一时期,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平均利率为5.93%、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收益率为5.45%、齐鲁银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50%,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城商行个人贷款收益率均高于对公贷款。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成都银行对公最大投向,其中很大部分可能和商业地产等租赁有关,而零售中个人购房贷款比重又很高,当前楼市并未摆脱波动,所以对成都银行业绩造成较大压力;成都银行要调节结构,更多往消费贷方向上去探索发展。
增加其他类型的贷款业务,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成为摆在成都银行面前的待解题。在回应中,成都银行也表示,“坚持‘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发展零售业务,个贷业务始终是我行业务重点发展领域。从官方市场数据看,居民信贷增速同比呈现放缓趋势,我行与市场情况基本一致。我行将以‘严控新增、化解存量’的工作思路为引领,持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信贷政策,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急行之下更应夯实“地基”
在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利差收窄、盈利能力减少等问题的背景下,近日,成都银行的一项“土豪”举动也引发了争议。
不久前,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与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交子投资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购置由其新建的位于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地块商品房,该商品房将用于成都银行总部办公自用,本次交易暂定转让总价不高于17.78亿元。
评估报告显示,经现场勘察,目前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完工状态。预计2025年8月建筑物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建设标准为精装房。
至于买房的理由,成都银行称,现总部办公大楼已满负荷运转,容纳能力已达极限。由于这笔交易金额巨大,且涉及到关联交易,因此交易的价格和透明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购置办公场所无可厚非,但引起争议的是成都银行拟购置的房产,是该行第一大股东旗下的房产。根据成都银行此前发布的《关于购置房产暨关联交易的公告》,交子投资公司系该行控股股东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制的法人,构成关联交易。此举有利于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对提升该行外部形象及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本次关联交易遵循市场化定价原则,符合该行的长远发展需要,不存在损害该行、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不会对该行的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资产状况构成不利影响。
在盘和林看来,这笔买卖的主要问题是从大股东手中买入,应该接受投资人对其估值方式的监督,这一投资对银行来说规模不大,影响有限。下一步,成都银行要优化业务结构,让信贷业务更多元,如果可行,需要向互联网线上银行发展,寻找业务突破口,同时增强国际金融业务,开展多市场策略。
廖鹤凯进一步指出,购买新办公场所应做好评估、充分披露交易情况。这一投资对银行的财务状况总体影响不大,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资金占用,提升运营成本,长期运营得当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和品牌形象,形成正面财务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1 14: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