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商朝的灭亡,可能还要怪雅利安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0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封神演义》中,对商朝最后一任帝王纣王是批判的体无完肤,暴虐、昏庸、残害忠良、重用小人,独宠妖后苏妲己等等,这些罪状直接把商纣王帝辛推向了舆论的中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商朝的毁灭就是因为纣王个人原因,如果换个帝王,商朝是不会毁灭如此之快的。

但是纵观历史及世界的大变局,我们或许会发现商朝的毁灭其实并不仅仅因为商纣王的无道,相关部落的崛起也对商朝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可以说和商朝灭亡有一定的联系。

武王伐纣这个故事讲的是周人在两代明君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在姜尚的辅佐下,终于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建立起辉煌的周朝。

周人从西向东迁徙,继而消灭了商朝,其目的显然不是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要教育一下酒池肉林的无道商纣王。如果将我们的视野放得更宽更广一些,我们就会发现,周人的向东扩张其实与当时世界的大变局有紧密的联系。

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属于印欧语系的居住在中亚草原地区的雅利安人部落崛起,他们肆意无节度的扩张,并越过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脉,向南进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西北,并在那里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

雅利安人之所以能够强势扩张,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两件利器——他们最早把铁和马匹用于战争。这对当时的古代战争来说,无论是战车还是骑兵都可以算是超级武器,所以率先使用的雅利安人尝到了战争的甜头。

雅利安人

公元前1450年,一批雅利安人驾着马车从中亚草原直驱南下,他们首先占领并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古巴比伦文明的区域。随后他们又向西兼并了叙利亚地区,向东兼并了伊朗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雅利安人国家,史称米坦尼王国。

从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一波又一波地直驱南下,其中一支甚至远征到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古印度,并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

那么东方的中华文明境况现在如何呢?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雅利安人军队攻入中亚和伊朗高原,把当地的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一直到黄土高原边缘上。继而吐火罗人控制了天山山麓和河西走廊一带,把当地的游牧族群羌人、戎人向东赶跑。就这样,就如同一张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羌人和戎人的压迫下,原本居住在黄土高原西北一带的周人,被迫向东、向南拓展生存空间,结果撞上了盘踞在中原的商人。

没办法,周人为了生存,只能与商人拼命作战。当时商人作战技术不如周人,商人作战很少使用马和马车。而周人则长期与西北游牧族群厮混却早已学会用马拉战车组建军队作战。

因此,在军事技术上的劣势,又加上大量商军主力被牵制在更东方的对抗夷人的战争中,商纣王被周人从背后偷袭得手。至此,武王伐纣大获全胜。所以,如果追溯因果关系,商朝的灭亡和雅利安人扩张竟然有着间接的联系。

获胜的周人自然不会告诉天下人,他们是因为顶不住西方侵略部落的攻势而向东进发的,这多少有点丢面子。所以,他们编织出了商纣王荒淫暴虐的故事,来黑化前朝,从而来标榜自己发动灭商战争的合法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4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女将军妇好抗击过古代雅利安人
据说,有一支雅利安人东迁由新疆进入我国境内,并沿河西走廊直入。当时我国正处于商朝武丁时期,国固而民强。还有一个能征善战的王后古华夏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她奉商王武丁
2024-05-06 17:20:00
把古印度打成奴隶,却在中国被殉葬,雅利安人如何被商朝击败的
前言雅利安人,这个曾在古印度横行霸道,将无数人变为奴隶的强悍民族,居然在中国遭遇了彻底的失败,甚至被殉葬于商朝的陵墓中。这样一个曾经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民族,为何在商朝面前一败涂
2024-08-14 13:53:00
为何有商朝大战雅利安人的说法
...提出过这么一个惊人的观点:商朝曾经抵抗过古印欧人(雅利安人)的入侵,并成功将其击败,从而捍卫了华夏文明!如果这个是真的,那就十分惊人了,但这个说法经过考证,基本被认为是不靠谱
2024-05-17 17:27:00
横扫地球的雅利安人,曾妄想灭亡商朝,为何栽了
...,而在当年日耳曼人的祖先被认为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雅利安人。其实在历史上,雅利安人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而且他们非常厉害,甚至曾经他们的势力毫不夸张可以说是横扫全球,可惜最后他
2024-06-13 15:56:00
雅利安人摧毁了三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没去中国?
雅利安人摧毁了三大文明古国,商朝:等了好久,它就是不来中国历史悠久,大家都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这一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比历史世界上真的没有几个国家比得过,这不是在吹牛,而是有事实
2022-12-21 21:49:00
雅利安人的侵略与中国文明的幸存: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有中断,其他三个均告灭亡。三个古代文明毁灭的原因是雅利安人的侵略,据说雅利安人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境内,并向南进攻,到最后没有灭亡中国文明,这是为什么呢?雅利安人是生活在俄罗斯的
2024-01-06 21:18:00
雅利安人为何来到商朝被送进了殉葬坑
...在公元前1600年,起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的草原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就开始大量向周边地区迁移。迁徙,向东迁徙的那部分肯定是来到了西域,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为了获得生存
2024-05-03 18:48:00
为何说若没有商朝的全力阻拦,中国将是第二个印度
《——【·前言·】——》雅利安人,这个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族群,曾席卷中亚与南亚,所到之处皆掀起巨大变革。如果没有商朝的全力阻挡,他们甚至可能将铁蹄踏入中国大地,彻底改变东方的历史
2024-09-29 13:40:00
印度人的肤色是从哪里来的?
...人,棕色皮肤的吠陀人和达罗毗茶人,以及被称为白人的雅利安人。安达曼黑人和非洲人高马大四肢发达的黑人不同,这是一群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安达曼岛,身高大都在1.5米以下
2023-08-11 17: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