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姐,是这个时代永远铭记的人物。江姐的故事更是多次被各种艺术形式所演绎:电影、电视剧、京剧、越剧……而7月10日晚,我们看到了锡剧艺术演绎的江姐,这位江姐睿智、果断,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可以说,锡剧《红梅花儿开》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包括音乐唱腔等设计都有突破性创新尝试。
该剧汲取了小说《红岩》、歌剧《江姐》中的精华,重新改编创作,巧妙地将宏大叙事和小人物结合起来,把抵抗日伪军艰苦奋斗作为大背景,满腔热情地讴歌了核心人物江雪琴。江姐的淳朴、善良,有信仰,敢拼敢死,有着忠烈的性格,对生活、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剧作者既写铁血,更写柔情,以小见大。
在二度创作中,导演采用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手法,让现实主义的大写实和浪漫主义的大写意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情理之中地结合在剧情当中,为剧情的高潮起到推动和升华作用。营造出在恶劣环境下、硝烟战火中的浪漫的美感,惨烈的美感,悲壮的美感,震撼的美感!所以,全剧的基调是情感细腻而又充满了大无畏主义精神的,是激昂的,也是悲壮的。
革命战士的拳拳爱国热情是剧目的核心。这爱国情支撑着彭松涛顶着风雪,冒雪前行,勉励着江姐上征途,挥刀枪。更重要的是,这腔热血并非一时激情,而来源于深刻的信念。因此,当像甫志高之流妄图以死威胁之时,江姐也能坚如磐石,绝不变节。更难能可贵的是,江姐既有报国之志,更敢想敢为。“朝天门码头智脱身”与“华蓥山茶铺智取军火”的情节充分展现了江姐的足智多谋与英勇无畏。
剧目还着重笔墨刻画了江姐纯洁又细腻的革命爱情。江姐与彭松涛是相守相伴的爱人,更是惺惺相惜的革命同志。在彭松涛被捕行刑的现场,四目相对却只能“强把悲痛压心田”。但在梦里,江姐一声声的“老彭”是再难压抑的情感的喷发。有情人谁不愿“并肩度春光”“月下诉衷肠”“执子之手永相爱”呢?但正如江姐所言,“为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有爹娘有爱人有孩子的人活得更好,我选择的是死亡”。在那段历史里,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一生战斗,甘做吐丝的春蚕与酿蜜的蜂儿,满腔热血染山川,惟愿神州换日月,惟愿东风浩荡与山河锦绣。情韵悠悠,更显可贵。
除此之外,该剧还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颇为丰富的人物形象,真诚地描述了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一代人的命运与心路,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所有配角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对那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诠释与思考。
锡剧尤为擅长以唱传情,情于人又多有塑造之功。不得不说,该剧在唱腔设计上颇见功力,充分体现了唱腔应为人物服务,为情绪服务的准则,既有传承又有发展。锡剧老艺术家也排演过现代戏《江姐》,留下了经典唱段“看长江”,《红梅花儿开》在江姐上场的第一段唱腔“看长江”里,就保留了锡剧姚派经典唱腔,在间奏过门上丰富添加了色彩乐器与配器,以便更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体现了对经典的传承。
而在其他唱段的设计上,则以人物的个性与情感为中心,不局限于锡剧的老腔老调与程式。创作时也不仅仅是作曲一个人的思路,有些重点唱段,演员和导演会根据创作感受提出修改意见,边排边创,达不到情感的地方甚至反复十多次修改,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剧团的创新意识,更彰显了戏曲艺术所应遵循的传统传作模式。剧中江姐的最后一段唱,完全采用了主演房美华恩师倪同芳的唱腔,“倪派”唱腔清雅而脱俗、柔美而刚健,行腔委婉圆润、十分大气,表演富有激情、感染力强,将全剧推向高潮。
另一点睛之笔就是“红梅赞”的运用和处理。该剧采用“红梅赞”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局,在“红梅赞”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又在不同场次中通过伴唱、主角吟唱的方式出现。尤其是丈夫老彭牺牲的那一刻,江姐悲痛中吟唱“红梅赞”前两句用道白,后两句用吟唱,把江姐那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声,江姐站在初升的朝阳前,红梅在日晖的映照下更加鲜艳了。首尾相合,红梅是江姐的象征,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傲霜凌雪、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
《红梅花儿开》是一个悲剧,江姐与爱人彭松涛被叛徒出卖,双双牺牲,独留下一个孤儿。但《红梅花儿开》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悲剧。它讲述了一群人撕破黑暗,高举火炬的故事。对于江姐来说,她用牺牲践行了爱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腔热血写春秋!”的壮志,而他们所期冀的未来——“万里神州涌春潮”“天涯遍地皆芳草,人间处处架彩桥”——正热烈奔涌而来。
一抹红色,是雪间的朵朵红梅,是黎明前东方泛起的朝霞。这一抹红色由江姐等一众烈士牺牲的鲜血染就,组成了五星红旗上最亮眼的颜色。而今天,这一抹红色托起了后辈的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红梅花开后,百花就要绽放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高利平 实习生 谢逸琪
大众微评>>>
张书妤(青年观众)
“看,红梅花开了!”“红梅花开后,百花就要绽放了!”看完这场锡剧盛宴后这两句台词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怀,作为第一次观看锡剧的人,我受益匪浅。
演出现场演员们韵味醇厚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情节,每分每秒都紧紧抓住现场观众的注意力。虽然江姐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当书本中、屏幕中的人物真切地站立在你面前,那一刻不禁“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
“谁不盼神州辉映新日月,谁不爱中华锦绣好河山。”澎湃热血并未因为谢幕的到来而冷却,五星红旗飘扬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老一辈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情怀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绯红的印记,我更是热泪盈眶。非常感谢有这么一场锡剧演出,作为年轻人,我相信自己以后一定会成为锡剧等传统文化演出的忠实观众,为传统文化的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伟康(资深戏迷)
作为一部经典红色小说,《红岩》塑造了江姐、许云峰、成岗等英雄群像。锡剧《红梅花儿开》芟除繁芜、砍削枝蔓,聚焦于江姐这一人物,着力塑造了劫军火、痛斥甫志高、绣红旗等经典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部戏曲作品,以1964年由阎肃编剧的歌剧《红岩》为蓝本,基本遵循歌剧七场的戏剧结构,在人物刻画、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再度创作。如【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绣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五洲人民齐欢笑】“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红梅花儿开》未加擅改,而是根据锡剧的唱腔特点,略作变动,极易引起观众共鸣。
房美华是锡剧倪派传人,整场演出情感充沛、唱腔动人,诠释了29岁江姐英勇就义的英烈形象,其他各位配演也都有上佳表现。
李鹏(退休干部)
江姐的故事家喻户晓,歌剧《江姐》及由此改编的多剧种江姐形象、唱段,人们耳熟能详。
锡剧《红梅花儿开》,不是简单的移植,在人物设置上,增添了江姐的丈夫、革命烈士彭松涛的形象,将其从幕后请到前台,在第一、第四等场次,对他与江姐的依依惜别和壮烈牺牲作了重点铺陈,是个新亮点。
彭松涛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华莹山英雄群体形象。为了革命事业,彭松涛给妻子留下《红梅赞》,坚信“眼前的风雪哪怕再大,春天也将越来越近”,“红梅花开后,百花就要绽放了”,毅然执行省委指示去华蓥山游击队担任政委。在不幸被捕后,彭松涛“遥对长空敬告战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表示“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腔热血写春秋”,悲壮地跳城楼牺牲,既粉碎了敌人诱降的梦想,又防止了战友为营救他造成的无谓代价。亲眼目睹彭松涛壮烈牺牲,更激发了江姐、蓝洪顺、华为等游击队领导和战友的斗志,为他们在华莹山坚持武装斗争和在监狱中矢志坚守初心,增添了无穷的动力。《红梅花儿开》的这一改编,比起以往的表现江姐的剧目,戏剧张力更强,对观众的冲击力度更大,值得点赞。
赵云蕾(靖江市人社局青年党员)
当江姐和狱友们在渣滓洞中赶制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热血激荡。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心中有理想,奋斗有方向,始终以一颗爱党爱国之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誓言。
江姐的故事和锡剧结合之后,再加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呈现出的舞台效果更具冲击力。特别是江姐和甫志高关于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冲突,带给观众强烈的对比,是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