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陈士林:把中药科研“写”在大地上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1-12 08:0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日前,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医药行业新增2名院士。新当选院士陈士林在中医药领域深耕多年,创立“本草基因组学”学科,揭示中草药品质形成遗传密码——

陈士林:把中药科研“写”在大地上

本报记者 张霄

陈士林:把中药科研“写”在大地上

曾经,作为“活血圣药”的三七近几十年几乎绝迹于野外;如今,优质栽培的三七花开遍云南文山。小小的三七已变成当地的支柱产业,仅在文山苗乡三七科技园,优质三七栽培每年可解决20万人次的农民就业,带动3500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形成产业帮扶的典型示范。

“我们通过发展种植业,推动野外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对生物的开发性保护。”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士林说,“也就是通过栽培,让濒危珍稀中药物种得以延续。”

多年来,陈士林辗转于实验室和乡村之间,将中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相结合,利用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中药材品质升级,推动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把中药科研进展“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占领高地:中药材有了“基因身份证”

传统上,中药材的鉴别主要靠药工依据药物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区分。然而,随着中药材以及中药相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的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9年,陈士林团队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原物种的DNA序列,探寻每味中草药专属的“身份证”,赋予中草药新的生命。陈士林认为,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鉴定技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一个新型的中药材鉴定模式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随着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颁布,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技术进入了公众视野。这项由陈士林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中药材建立了通用的基因条形码鉴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方法列为中药材鉴定指导原则之一。”陈士林介绍,通过对中药材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可揭示中药材遗传背景和次生代谢成分合成机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抗病性等特性,进而指导优质中药材的品种培育和生产,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同时,基因组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利用中药材潜在药用成分,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至此,在陈士林眼中,每一种中药材都有了自己专属的“基因身份证”。2021年,团队完成全球药典草药物种基因组数据库,收录了超900个物种基因组学数据,包括DNA条形码、细胞器基因组等遗传信息。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联合全国67家研究单位,发起了“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联盟,陈士林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100余个中药材基原物种全基因组图谱和500余个叶绿体基因组图的测序组装工作。

鉴于中药材物种数量多、分布区域广的情况,陈士林带领团队从田间地头走到实验室,凭借着“脚力”和“脑力”,进行了大量的野外采集和鉴定工作。

“有些稀有草药的生长环境非常特殊,比如在悬崖峭壁上,下边就是几百米的深谷,很难找到合适的采集地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士林及其团队会与当地的农民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他们通常会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哪个山头有药材、哪个地方有羊肠小道、哪个地方的草药大小符合采集要求,他们会了解得更多。”陈士林回忆。

除此之外,基于草药的生长周期,陈士林团队还需要耐心等待合适的采集时间。“一个样本的采集可能耗时一两个月。”陈士林说,“这个过程虽然琐碎和辛苦,但也让我们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价值。”

目前,在国际上,陈士林团队首次验证提出核基因组序列ITS2作为中草药通用DNA条形码,完成1.1万余种中药材及近缘种的4.8万份样品的DNA条形码研究,成功建立了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标准,为中药鉴定学开拓了新的方法学领域,开启了中药鉴定的新篇章。

扎根田间:基因图谱描绘新图景

把科研落在实处,把学问融入现实。不在实验室时,陈士林常奔波于乡土之间。在“三七之乡”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陈士林团队与当地的企业公司和研究所合作,依托高品质三七种植模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种植三七,是文山很多人脱贫致富的“金不换”,但是三七连作障碍严重、病虫害频发、标准缺失等问题导致文山三七的品质和价格十分不稳定,对种植户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一块土地种植过三七后,之后的10到20年将无法再次种植,否则会产生大量病虫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陈士林说,“加上云南的可用耕地并不多,所以连作障碍是制约三七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陈士林及其团队开始选育具有抗性基因的三七。“我们运用分子辅助育种的方法,把抗性品种的分子特征找出来,通过分子标记,在大田里很快就可以找到几千株和它一样的品种,一下子就可以节约4~6年的时间。”陈士林介绍,“这是分子辅助育种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方法,能够起到加快选种育种过程的效果。”

在陈士林团队和当地的科研单位、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培育出5个高品质三七品种。其中,三七抗性新品种的推广使三七根腐病发病率下降62.9%,为优质药材生产提供源头保障。

除了三七,陈士林团队还成功选育了人参、紫苏等8种中药材品种,将中药材品种鉴定、良种培育繁育、无公害种植等关键技术应用到中药材产业帮扶中。

与此同时,陈士林团队还通过专家工作站或技术帮扶等方式,在云南、贵州、吉林、湖北、重庆、陕西等地开展良种选育、田间管理、规范生产、采收加工等技术推广培训,帮助乡亲们解决“在哪里种、种什么、怎么种”等问题,推动了当地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了无公害药材生产与三农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中药材。”陈士林说。

钻研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方向

辗转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中,陈士林发现,很多地区并没有根据当地综合环境来选择耕种的中药材品种。随着中药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盲目引种、跟风引种现象开始出现,部分药材因无法适应当地环境而出现减产的问题。为此,陈士林团队开发了“中药材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GMPGIS),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和中药材道地产地生态环境比对,即可确定该种中药材最适宜种植的产区,从而找到有需要的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种。

“GMPGIS系统的研发摆脱了过去依靠传统经验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为我国中药材引种栽培和中药材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可靠、直观、快捷的决策分析手段。”陈士林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辅助全国32个县开展了无公害中药材种植规划,完成约260个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

在陈士林眼中,利用现代科学对传统中药的内容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是他的科研目标。“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前沿技术结合,是‘老问题新方法’。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也需要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更需要跨学科、多维度技术的融合。”陈士林认为,“持续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对于保持研究的前沿性和深入性至关重要。”

未来,陈士林及团队将继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前沿技术结合,解决中医药行业的实际问题,基于本草基因组学在获取基因组和基因遗传信息的基础上,拟建立全基因组泛GPCR细胞株系资源库、靶向GPCR受体的药物筛选评价平台,解决中医药行业疗效机理不清的核心问题和新药开发难题,建立基于全基因组泛GPCR现代中药发现与评价体系,构建中药研究的底层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相信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徐星说。陈士林: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对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这份崇高的荣誉是对我和我们本草基因重组学研究团队这么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新晋
2023-11-27 02:06:00
推动品质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质量协会中医药分会会长陈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质量协会中医药分会会长陈士林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贾志敏“长治地处太行之巅,地形独特、气候温和,生
2023-12-30 02:44:00
峰会观察:本草基因组学,打开中药研究一扇窗
...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陈士林在主旨演讲《本草基因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中,介绍了其团队提出的本草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和方法。他表示,本草基因组学可以为现
2022-12-17 19:18:00
让每种中药拥有自己的“基因条形码” 中药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揭牌
...式揭牌成立。“本草基因组学”学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创立,致力于将中药学与基因组学结合,利用基因鉴定方法来研究中药的基源物种。陈士林介绍,“本草基因组学”引入了现代基因鉴定
2024-11-20 12:20:00
立足川渝中药特色优势资源 研发高价值中药新药
...、高校、医院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任理事长;学术委员会由院士、著名专家等11人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任主任,可谓“阵容强大”。“我们还将实行开放、流
2024-01-11 03:45:00
...测试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的陈士林院士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实验室、中医药创新研究院等地,详细了解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药学术前沿进展、中药科研成果转化等
2024-05-07 10:37:00
为中国植物药正本清源
...植物药的正本清源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林余霖、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级实验师邹立思联合主编的“中国植物药清源书系”(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做好
2024-04-19 15:25:00
铁枫堂铁皮石斛基地荣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常务副理事长孙晓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副理事长陈士林等行业专家参会并致辞。张伯礼在演讲中表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企业科研投入、中药
2024-06-05 16:41:00
业界专家在长春探讨推动人参产业发展:要在质量上下功夫
...迈向千亿级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士林指出,保证人参品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有优质的种源、合适的产能,以及解决人参的规范化种植问题。据悉,陈士林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
2023-09-17 17:2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AI 赋能医疗:数据安全与创新推动医疗数智化变革
“前段时间,我有幸在北京大学参与了AI与医疗信息化专题课程学习,了解医疗数据安全防护、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等前沿内容。课堂上
2025-11-27 12:19:00
糖尿病足:沉默的致残杀手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一个并发症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作却可能导致患者足部溃烂、感染,甚至截肢,它就是糖尿病足。据统计,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
2025-11-27 07:13:00
多囊卵巢综合征难怀孕?医生教你助孕小技巧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妇科门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通常在青春期发病,且发病率较高,我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5
2025-11-27 07:13:00
从用药到饮食:结核患者的全周期护理手册
结核病是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治疗周期长且易复发,系统性全周期护理对提升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诊断确认后的药物干预与康复阶段的营养支持需要精细控制
2025-11-27 07:13:00
熬夜、压力大伤神经?神经外科医生的护脑指南
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很多人习惯熬夜。不少人会在熬夜后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晕眼花等情况,并且变得比较暴躁。若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2025-11-27 07:13:00
养胃只喝白粥?医生提醒:这几个“伪养胃”做法正在伤胃
不少人把养胃等同于饮食清淡到只喝白粥、温水不离手或饭前先来片“胃药”。这些看似温和的习惯,常在悄悄伤胃,使人营养失衡、胃酸紊乱
2025-11-27 07:13:00
医生拆解“降酸公式”:吃对火锅 不易痛风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谭心怡)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火锅成为很多人餐桌的“顶流”。然而,不少人担心:“吃一顿火锅,会不会让尿酸飙到失控
2025-11-26 08:27:00
冬季运动隐形风险需警惕 各年龄段安全指南请收好
随着冰雪运动热度攀升,滑雪、滑冰等项目成为市民冬日休闲首选。然而低温环境与场地特性叠加,使得冬季运动暗藏诸多“隐形风险”
2025-11-26 11:35:00
三诺糖尿病逆转公益沙龙在长沙举办,联糖日倡导全球关注糖友健康
11月22日,三诺糖尿病逆转中心在湖南湘江新区成功举办了一场以糖尿病逆转为主题的公益沙龙。活动吸引了众多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参与
2025-11-26 11:51:00
燕之屋:如何选择真正有滋养价值的燕窝
燕窝作为传统滋补品,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品牌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也让消费者困惑不已。面对“燕窝什么牌子的好”这一问题
2025-11-26 11:53:00
天津康汇医院:临床技能提升通过交流实现
在天津康汇医院近日举办的首期“影像读片系统”使用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临床医师们通过实践与讨论,显著提升了影像诊断能力。本次活动由科教科组织
2025-11-26 11:54:00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以岭专利中药如何连获50国“通行证”
11月22日,从在越南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海外论坛获悉,中国创新中药领军企业以岭药业生产的17个创新药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并上市
2025-11-26 11:55:00
冬藏养阳,滨城区三河湖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您送上冬季养生指南
鲁网11月26日讯“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黄帝内经》早已揭示冬季养生的本质在于“藏”。随着立冬节气到来
2025-11-26 16:09:00
播州区石板镇:“莓”好时光到!采摘正当时
多彩贵州网讯 初冬的暖阳洒在田野间,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天旺村田垄间的草莓大棚鳞次栉比,像一个个铺展在乡野的白色画布,清甜果香顺着微风弥漫开来
2025-11-26 21:03:00
天冷血压易“抬头” 三招稳住血压
秋冬降温后,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发现血压悄悄升高——这不是错觉!低温会让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就像水管遇冷变窄,水流压力自然上升
2025-11-26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