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当车轮碾过吉林平原的乡间小路,目光所及的黑土地正翻涌着生机——这里是四平市梨树县,一片孕育了“梨树模式”的神奇土地。7月17日,我们跟随媒体行的脚步,从田间地头到博物馆展厅,解锁黑土地的守护密码。
田间课堂:看“梨树模式”如何让土地“喘口气”
“脚下这片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但多年连作曾让它‘疲惫不堪’。”站在一望无际的苞米地前,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的话引人深思。他身后,采用“梨树模式”耕作的玉米田长势正盛,与记忆中传统农田的景象大不相同。
镜头拉近,最直观的差异藏在耕作方式里。“传统垄作翻土深,黑土裸露易流失;我们改平作后,减少人为扰动,就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王贵满俯身拨开地表,秸秆碎屑与黑土交织的“保护层”清晰可见。这正是“梨树模式”的核心:机械收获后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减少土壤翻动,让土地在耕种中自然休养。
行走田间,脚下的土壤松软得像海绵,“下雨后能挖出来蚯蚓。这就是土壤健康的信号!”王贵满笑着说,自2007年团队开始摸索这套技术,从秸秆覆盖厚度到播种深度反复试验,如今终于实现“土壤肥力回升、亩产稳增”的双赢——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5%,玉米亩产较传统种植提高10%以上。
博物馆里的“土味珍藏”:读懂黑土地的千年史诗
离开田野,我们走进中国黑土地博物馆,一场关于“泥土”的展览让人惊叹。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这里的“主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壤样本。
“您现在看到的是吉林省13类土壤的‘全家福’,从黑土到草甸土一应俱全。”讲解员指着展柜介绍,玻璃盒中装着的不仅是土壤,更是不同地域的生态密码。旁边的互动屏上,轻轻一点就能看到梨树黑土的剖面结构:深厚的腐殖质层呈暗黑色,像一块巨大的“天然营养蛋糕”。
最令人震撼的是展厅中央的“全国土壤样本墙”,玻璃展柜里整齐排列着来自全国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的土壤样本,从东北的黑土到南方的红壤,从西北的荒漠土到沿海的盐渍土,每一盒土壤都贴着标签,标注着采集地点、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轻触互动屏,立刻能看到不同地域土壤的形成故事:从26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开始,寒温带森林草原的枯枝落叶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堆积,经过千万年的滋养,才孕育出梨树这样深厚肥沃的黑土——展板上的文字清晰标注: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400年。
梨树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使这片古老且珍贵的黑土得到喘息,展厅中玻璃盒里的土壤颜色变化,与墙上1000多个县市的土壤样本形成无声对话,让“梨树模式”的意义愈发清晰——这不仅是耕作技术的创新,更是用实践守护千万年自然馈赠的生动注脚。
从田间的实践创新到博物馆的历史回望,这次梨树之行让我们深刻理解:每一粒种子的生长,都离不开脚下土地的滋养;每一项农业技术的突破,都承载着“守护黑土、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而“梨树模式”的故事,正是黑土地上最动人的绿色篇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振昂
摄像 明鑫睿
视频制作 孙上修
部分图片来源于梨树县委宣传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8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