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14:32:00 来源:戏说三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召人心,如今一般被用作赞赏老师工作勤恳,付出一定有回报,可它的出处却是《史记》,是司马迁用来评价飞将军李广的。

千年流传的《滕王阁序》中这样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以此来抒发感慨命运多舛的心绪,寥寥几语就引得无数人感同身受,殊不知“难封”,只是李广多舛命运的一个缩影。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生不逢时

1、名门之后

据《史记》记载,李广的祖先是秦国少壮派名将李信,李信曾在秦灭六国中的灭燕、灭齐之战立下大功,不过因为轻敌,在灭楚之战中犯下大错,因此在史书中名声不显。

进入汉朝,秦贵族大多破落,李家也不出意外,等到文帝时,李家才等来了重新跻身显贵的时机。

李家虽然不复贵族,但“世世受射”,到了李广这一辈武功依旧不俗,适逢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文帝广招良家子抵抗,李广应召,“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功受汉中郎。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匈奴退去后,李广曾伴驾狩猎,李广的骁勇让文帝刮目相看,文帝将他招至身前无不感慨地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文帝时期,奉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大行其道,对待匈奴更是安抚、防御为主,英雄如李广,毫无用武之地,文帝发如此感慨,也是认为大汉将承平很久,可惜猛将只能逐渐老朽。

2、大意失功

文帝逝世后,景帝即位,李广多次升职,又赶上了立功的好时机,不过,李广不仅没有抓住机会,还触犯了忌讳,导致终景帝一朝,李广立功无数,却始终无缘封侯。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景帝时,最大的动乱,莫过于景帝错用晁错削藩计,引发的“七国之乱”。

吴王、楚王等同姓王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犯上作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带兵平叛,李广就在周亚夫麾下效力。

双方在梁国境内作战,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莫过于梁国都城昌邑城的争夺战,李广在其中勇夺叛军军旗,论功李广这一战合该封侯,可千不该万不该,李广一时大意,提前接了梁王刘武的封赏。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梁王刘武,与景帝一母同胞,同是权势极大的窦太后的儿子,因为景帝登基,窦太后不免更偏爱刘武,连父亲文帝在世时也对刘武更为宠爱,登基后就将曾经的封号“代王”交给了刘武,后来才改为梁王。

梁王受宠,封地也离首都极近,如果不是梁王誓死抵抗,七王乱军或许就打入了西安,其功不言而喻。

七王之乱前,梁王就恃宠而骄,在窦太后的支持下屡屡窥望皇位,连景帝在没有立太子时,都不得不对其说出:“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本就有如此野望,又在七王之乱这个景帝一手造成的错误中立下大功,梁王可谓对景帝造成了无言的威胁。

要知道景帝和梁王的父亲文帝,就是因惠帝无太子而被群臣拥立的,有此先例,眼下又有此局面,梁王可以说就等着景帝退位,自己登基。

在这个关口,李广或许获功心切,接受了梁王封赏的将军印,这在朝廷眼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因此“还,赏不行”。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朝廷没有封赏也就算了,李广因为此事被调离中枢,常年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作战。

难封侯

1、飞将军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放在李广身上一点没错,李广并没有因调离中枢而心情郁愤,反而有如鱼得水的意思。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走到哪,打到哪,到哪都能打出名声,李广不愧为名将之后。

按照这个趋势,李广早晚会以军功封侯,可偏偏李广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徒有勇武,不识韬略。如果硬要做比,后世的吕布和李广很像。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李广作战突出一个随心所欲,常常带着一小股部队就出城作战,因为人少,行动灵便,加上不亚于匈奴的骑射术,李广作战神出鬼没,行踪难觅,让匈奴都十分头疼,因而有了“飞将军”之名。

2、封侯难

不过,如此作战,却在“行家”眼里饱受诟病。

景帝逝世,武帝即位,武帝问及谁为当世名将,时人无不称赞李广,李广也得以重新调回中央,改任卫尉,也就是皇宫禁卫军长官。

当时,与李广一同掌管宫禁的是一个叫作程不识的人,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太中大夫是汉朝掌管议论的官员,加上善文法,可以知道,这是一位文官转的武官,硬要说武帝怎么敢用程不识,大概是“谨于文法”中包含了写在纸上的兵法。

但程不识并不是武帝时的赵括,他后来被称为“不败将军”,一生靠着严谨的治军之策和板正但不失灵活的兵法,无往不利。

他不仅与李广用兵风格迥异,还在和李广一同防御匈奴攻击时,一眼就看到了李广此生用兵的不足之处:“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李广用兵随便,没什么规矩,驻扎不设防,晚上甚至连打更的岗哨也没有,但因为李广的威名,匈奴不敢随便袭击,又因为李广给士兵方便,不少士兵都喜欢跟着李广作战。

而程不识严格执行军令部署,匈奴也惧怕程不识的军容严整而不敢攻击。

两相比较之下,李广靠名,程不识靠严谨,两人各有各自制胜之宝,可李广看似威武难挡,但缺点一样致命。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一次,李广出击后,轻敌冒进,陷入了匈奴的包围圈,因为兵少力弱,李广不仅全军覆没,还被匈奴活捉,后来李广虽然假死脱身,但依旧是大罪,按律法当斩,以前功抵过,方贬为庶人得活。

据史载,李广与匈奴多次作战不假,战功赫赫也不假,但李广每每出击,因治军不严,军士疏于军令约束,战损亦不小,战损与功相抵,李广虽善战,但功却并不显赫,这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命运多舛

1、性格决定命运

李广难封的另一大原因就是性格。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从接受刘武封赏一事,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位恣意任性的将军,可刘武一事后,李广却始终没有记住教训。

李广被贬后,经常与友人山间打猎,一次,打猎时兴致高,玩到了深夜,入夜,行至霸陵亭,宵禁封路,李广命人叫门开路,恰逢霸陵尉喝醉,顶撞不说,还出言讽刺李广“前将军”。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出征时特意把霸陵尉调入自己的行伍,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借由军法杀了他。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到了晚年,李广常常抱怨自己立功足够,但不足以封侯,于是找来会望气的王朔,询问他是不是自己骨相不好,没有封侯的命。

搞封建迷信的王朔,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让他自己想想,有没有干过后悔的事,李广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自己曾屠杀投降的士兵,王朔顺坡下驴说,就是因为这件事,你才封不了侯。

排除迷信因素,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广本人和他带兵的方式一模一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打仗打上头了,连投降的士兵都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杀投降的士兵都是一件极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屡屡因性格问题犯政治错误,李广怎么不难封侯,有功却全部被用作抵罪。

2、造化弄人

李广一生虽然犯错不少,但本事不小,机会也不少,使他才有起起伏伏的可能。

窦太后身死,武帝掌握朝政,集几代人之力开始了对匈奴的歼灭战,武帝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出关迎击匈奴。

李广也得了这次机会,跟着卫青出击,李广一向勇猛,明明与张骞同行,偏甩下张骞和一万骑兵,带着四千精骑直入匈奴腹地,然后被左贤王包围。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再次陷入险地的李广显得颇有经验,镇定自若安抚了军心,还身先士卒,不慌不忙地抵抗匈奴兵。

第二天要不是张骞及时赶到,李广就要再一次被俘,这一战虽然李广误打误撞牵制了匈奴主力,苦战一天一夜又消耗了匈奴气力,让张骞所率斩获颇丰,可李广所率四千精骑与从前李广所带的部队一样,几乎全军覆没。

与李广、张骞一同出关的还有其他劲旅,他们无不以最少的战损获得了极大的战功,两相比较下,李广再次功过相抵。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李广人生最后一战,也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黯淡的一战。元狩四年,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苦求谋得出战机会,可这一场成就了霍去病的战争,却埋葬了李广。

李广加入,卫青调整作战计划,命令李广横穿大漠,围堵匈奴主力,毕其功于一役。

可纵横大漠一生的李广,擅长穿插深入的李广,在这一场战争中迷了路,此战大胜,但未全歼匈奴,靡费盛大,却留有遗祸,李广不但无功还有过。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班师回朝后,卫青数次问罪李广及其幕僚,罪名故意延误战机,李广为保护其下属以及证明清白,自刎谢罪。

一代英雄自刎证清白,这还不是最悲剧的事,悲剧还未在李家完结。

李广长子与武帝从小一起长大,还对武帝多有照顾,可惜长子早夭,不然这份政治资产足够李广封侯,但长子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完全继承了李广莽撞的性子。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自己求兵出击,直捣匈奴王庭未果,还反被匈奴包围,最终投降匈奴,也正因为如此,卫青后来才冲李广发难,而李陵投降的遗祸不止于此,司马迁为其辩解而受宫刑。李陵之事也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额外原因。

李家的悲剧远远不止李陵,次子早夭是悲,而幼子之事更悲,幼子李敢漠北之战中,跟随霍去病,立下了与李广当年一样的功勋:夺左贤王鼓旗。这一次没有刘武,李敢成功封侯,成为李家汉朝第一个封侯的。

但李敢回朝后惊闻李广死讯,便找祸首霍青算账,霍青被李敢打伤,虽然没有声张,但被外甥霍去病获知。一次武帝邀请打猎,霍去病借机射杀李敢,李家再罹大悲。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后来,李敢的儿子也被牵扯到了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李家遂再次没落。

李家再次被提起是在唐朝,但很是牵强,开创唐朝的李家,被世人质疑有胡族血统,李家为了显示汉人正统,不仅拜老子李耳为祖,还标榜近祖为李广。

由于李家后人几乎尽在武帝一朝被杀,世人不是人怀疑李唐出自投降匈奴的李陵一脉。

造化弄人,莫过于李家和李广。

名将李广一生都没有受封,历经三朝最后含恨而终

或许是因为庇护李陵的原因,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对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很是中肯,李广之功过,任后人评说,真正品德高洁之人,不需要辩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3 1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用血肉之躯书写忠勇之歌,汉朝名将李广的传奇一生
...文帝和匈奴单于都敬仰他,就连司马迁也对他赞不绝口。李广一生历经七十余次与匈奴的战斗,兢兢业业,待人亲切谦和。他就是被尊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他怀揣着封侯的志向,然而,在漠北之
2023-09-13 06:54:00
作为西汉名将,李广为何在后世争议很大
提到李广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李广难封’。作为西汉反击匈奴的名将,李广的一生,确实非常精彩,和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但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拼杀一生的老将,最后连一
2024-04-26 22:04:00
七国之乱后,西汉名将李广的任职地为何离不开北境沿线
...在汉匈战争中,华夏民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程不识等人,这其中的大部分抗匈名将都因为所立的赫赫之功得到了巨大的封赏,然而李广却是一个例外。李广出身于
2023-01-13 22:37:00
李广征战一生,为何要在漠北之战中自杀?
...刎于疆场。此人就是有着“飞将军”之称的西汉名将——李广。那么,李广为什么要自杀?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作战,史称
2023-06-08 20:25:00
李广一生没有封侯,是运气不好还是因为自身的缺点?
由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让我们对李广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李广悲惨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广为汉室江山征战一生,却临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实在让人感
2023-05-02 20:08:00
...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千百年来,“飞将军”李广的功绩被后人称赞,司马迁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朝唐德宗时期,李广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北宋宋徽宗时期,李
2024-04-28 10:18:00
李广,汉代名将,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可谓是三朝元老。李广一生戎马生涯,与匈奴经历大小战役七十余场,多次击退匈奴的骚扰,匈奴闻风丧胆,听闻李广大军,都避之大吉。然而,尽管
2023-04-18 17:13:00
秦汉最富悲剧色彩的家族,祖孙八代出名将,满门忠烈下场悲惨
...。这些悲剧人物中最集中的体现便是李氏家族,即李信、李广、李陵这支家族。李信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代名将,曾参与了灭韩、灭赵、灭燕等著名战役,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秦始皇的
2023-02-11 21:19:00
“飞将军”李广,为何没有被汉朝皇帝封侯
李广,中国封建历史上西汉王朝的一位名将,一生当中参与的大小战役达到70多次,而且还是一位历经三朝的元老,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李广将军就是没有得到重要的爵位册封;其中“封侯
2024-05-16 13: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