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7 12:03:00 来源:戏说三国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胯下之辱是发生在韩信身上的一个著名故事,有太多人不理解韩信为何不能杀了屠户,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从侮辱韩信的年轻屠户说出来的话中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长得是身材高大,而且喜欢带刀佩剑,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带刀佩剑的,至少在那个时代,带刀佩剑是贵族的身份象征,要知道当时的刀剑是青铜铸成的,青铜在当时是战略物资。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韩信带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经收缴了天下的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这基本上肯定了,在秦朝,私藏兵器是违法行为,只是到了秦末,天下大乱,秦朝法律不得通畅,得不到执行,才有了韩信带刀佩剑的行为。

先来说说韩信能不能杀了侮辱他的屠户?

首先要注意,那个年轻屠户是如何对韩信说的话,屠户说道: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身上有剑,屠户是否有兵器不得而知,当时的剑是短兵器,长度不会超过1米,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曾出土过一件青铜秦剑,长度在81~94.8厘米之间,这是离韩信最近的时代了,而战国时期的剑长度在50~77厘米之间。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韩信与屠户

从实力上看,韩信是有能力杀死屠户的,韩信在身材和兵器上都占了优势,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绝对的优势,屠户的兵器最多就是有一把杀猪刀,无法跟韩信比。

但韩信就是不杀,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1、韩信不愿意触犯秦律。

韩信听了屠户的话后,仔细打量了他一翻,没有动手,低下身去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刑事案件,要知道秦法严酷,杀人的罪名可是重罪。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了一则杀人案件的处理手段:

《睡虎地秦简》:甲谋遣乙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

甲主谋派乙盗劫杀人,乙分到十钱,但乙身高不满六尺,不予处罚,甲应如何论处?甲应该判处车裂。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睡虎地秦简

也就是说雇凶杀人要被判处车裂的大刑,这个处罚够重了吧,这可是死刑中的重罪,这就是秦法的严酷。

胯下之辱发生在秦末,当时还是秦朝,反秦起义还没有大规模发生,秦法依然统治天下,如果韩信在众目睽睽中杀死了屠户,那么等待他的就是酷刑,就算韩信没有杀死屠户,只是杀伤了屠户,按照秦法,韩信至少也要被判处城旦。

城旦就是服四年兵役,夜里要筑长城,白天要防敌寇站岗,就算是这个处罚,韩信也是不愿意接受的。

那个侮辱韩信的屠户既不能杀,又不能伤,那怎么办呢?韩信也是经过思考的,只能选择隐忍,从屠户的胯下钻过去,这样的话,韩信只是受了侮辱,不会影响自己受罚,更不会影响韩信实现自己的理想。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秦律规定杀人是重罪

2、韩信不愿意壮志未酬身先死。

韩信这个人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同时目的性非常强,他的目的就是:封王拜侯、出人头地。

韩信后来最先投靠的是项梁,没能出名,后来又在项羽部下,项羽让韩信当执戟郎,也就是看守大帐的卫士,他多次向项羽提供计谋,但都没有被采纳,于是韩信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

刘邦最初给韩信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结果韩信却犯了法将要被杀头,后来被夏侯婴所救,又推荐给刘邦,刘邦封韩信为治粟都尉,韩信还是不满意,结果逃走了,后来又被萧何追了回来,刘邦才封韩信为大将军,最终稳住了韩信,让他为自己效命。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韩信志向远大

从韩信的经历来看,他的功名心非常强烈,而且还看不上小官,要做就做大官,直接想做武将的最高官职,这是非常大的野心,一个没有名声和经验的人在当时能够被任用已经是奇迹了,但韩信与众不同,他要么做最高官职,要么就不做。

这就是韩信的远大理想,他没有时间去军中磨练了,只想一步到位,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这就是韩信的理想。

韩信不屑于跟侮辱自己的屠户计较,他的目的非常强烈,任何人都不能阻挡自己实现功名利䘵,如果韩信跟屠户纠缠,很可能会被官府盯上,从而阻碍了韩信实现理想,毕竟当时还是秦朝的统治。

3、韩信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以此作为自己成功的磨难。

《史记淮阴侯列传》: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韩信在功成名将做了楚王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淮阴,并且还召见了当初侮辱自己,让自己人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且还告诉自己身边的将相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只不过杀死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韩信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名震天下的楚王了,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人敬仰而且地位尊贵的人,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他把当初那个侮辱他的屠户当成了反面教材,并且时时告诉身边人,正是我忍受了当时的侮辱才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这是一种非常坚定的自信,韩信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把当初的侮辱当成自己成功路上的磨难,韩信一定是读过孟子的这篇文章。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韩信为何甘受胯下之辱?难道不能杀了屠户吗?

韩信熟读兵书

孟子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经历过种种磨难从而成功的故事,证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韩信虽然无名,但从他后来打每一场仗都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谋略来看,他是熟读兵书的,当然也有可能熟读古代书籍,明白经历磨难是成功的必经条件,所以才会宁愿受到侮辱,也不愿意杀了屠户,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这种行为的,能理解这种行为的都不是普通人,韩信显然不是普通人,他可是兵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7 14: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曾受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后韩信却善待施辱之人,读懂韩信才知高明
韩信年轻的时候,非常落魄、贫穷,不仅常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而且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欺辱,但是韩信常常表现得不在意,韩信的家乡有个年轻的屠户曾经侮辱过韩信,对他说:你长得非常高大,还喜
2024-12-03 10:13:00
韩信的贵人并不是萧何一个,还有他们俩
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运筹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既然刘邦都这样说了,可见韩信绝非浪得虚名。自从韩信跟随刘邦之后,如鱼得水,把自己的
2023-02-21 15:21:00
韩信要选择自己带队伍,能有这样的遭遇吗?
在楚汉战争的后期,韩信绝对是众多征战的人中最有实力的人。他虽然是刘邦的大将,但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一个人带兵打仗。他带领的那些军队,完全是属于他的。如果他能够在自己拥有绝对
2023-08-12 15:31:00
...悬命,人谋是与。念功惟德,辞通绝楚。”西汉开国功臣韩信被称为“国士无双”,最后却惨死长乐宫,被夷灭三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韩信生于泗水郡淮阴县,在县里时韩信性格放纵,不拘礼
2024-06-10 20:29:00
韩信的成语有哪些?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说法来自明朝散文家茅坤编写的一本古籍,名字叫《史记钞》,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
2023-08-25 06:58:00
西汉第一功臣:受胯下之辱,后成国士无双,真正的兵仙战神
韩信不是平民,是士,而且是无双国士。韩信受过教育,还有家传的佩剑,他跟项羽,张良,张耳,陈余这些人一样,士可以为知已而死(这是后来没有背叛刘邦独立的原因),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忍胯
2024-02-20 15:05:00
...也有一些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在这一方面,秦汉时期的韩信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我们都知道的,有胯下之辱,这一件事已经让人很屈辱了。可是韩信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如今人们所追求的的,
2024-05-23 07:15:00
...的赌博。对于苦难者来说,选择却是不可自拔的困境。”韩信的一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韩信,出生于楚幽王时期的淮阴一带(今江苏省淮安市)。似乎每个有名的人祖上都曾阔过,太史公在
2024-02-09 14:53:00
韩信功成名就后做了2件事,至今让人钦佩
韩信,被后人尊为“兵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才,辅佐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其战绩令历代将领膜拜。出身贫寒的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为人相当豪爽,做事不拘小节,也曾想混个一官半
2023-05-30 12: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