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3月13日 第 08 版)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扎希德·马哈茂德(左二)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和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摄
驱车驶入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穿过一片油菜花海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小麦试验田,每片麦田前都立有品种标识,由中巴两国科研人员共同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也在其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一边听着巴方研究人员的介绍,一边俯下身轻抚麦叶,看着长势颇好的小麦,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何中虎多年来深耕小麦育种研究,在分子标记育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日前的实地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巴基斯坦相关机构的合作已持续10多年,为巴方培养了9名科研人员。
基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建立了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
“我们希望用分子育种新技术,推动提高巴基斯坦小麦育种水平,尤其是抗病性的提高,为当地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何中虎说。
阿韦斯·拉希德是中巴联合培养的科研人员,曾在中国工作生活十余年,也是该实验室的巴方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巴基斯坦是小麦消费大国,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新品种对于保障巴基斯坦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培育出两个适合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过去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测试新的小麦品种,它们的产量比该地区原先种植的品种高出8%至10%,我们希望新品种的引入能大幅提升当地小麦产量和农民收入。”拉希德说。
据何中虎介绍,合作培育出的新品种和当地优良小麦品种成熟期差别不大,但是植株要矮一些,克服了易倒伏问题。此外,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把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叶锈的基因转到巴基斯坦小麦品种中,达到了既高产又抗病的效果。
日前,该实验室在真纳大学举办了第二届中巴小麦分子育种联合会议,探讨项目合作进展和今后的优先研究方向。双方科研人员还一起到田间地头,调查小麦分子育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科研人员沙希德·曼苏尔参加了这次联合会议。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巴中两国共同努力下,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得到提升,未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大有可为,中国小麦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让每个巴基斯坦人都受益。
“中国在脱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树立了好榜样,实验室的建立对巴基斯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技术来提升小麦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并使民众摆脱贫困。”曼苏尔说。
拉希德告诉记者,实验室也在推动人才交流与培养,计划下个月在真纳大学进行小麦分子育种技术培训,为巴基斯坦的近50名科研人员提供学习新技术的机会。
巴基斯坦国立基因组学和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官肖卡特·阿里说:“只有保障了粮食安全,其他的发展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会提升巴基斯坦经济实力,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据新华社电 记者唐斌辉、张敬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