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8:12:00 来源:史说新语

三国,一直都是大家最热衷于讨论的一个时代。

在三国时代的前期,群雄逐鹿、群星璀璨。无论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还是重情重义的刘玄德,亦或是吞吐天下的曹丞相。还有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都是无数男人的热情燃烧的精神寄托。

但在三国后期,群雄没落、老兵凋零。白帝城托孤正式揭开了三国时代后期的序幕。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大汉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然而上方谷一场大雨,却浇灭了这一切。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诸葛亮于五丈原逝世后,蜀汉却依然坚挺到了30年后,才举国投降。此时,外有邓艾、钟会兵临城下,内有黄皓乱政误国。诸葛亮临终前托付的姜维、蒋琬、费祎、董允,也仅剩姜维一人扼守剑阁。

国家的兴衰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就是权力中心过渡的脆弱时期。

然而蜀汉作为魏蜀吴三国之中,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数量最少的国家,在诸葛亮的治理和身后部署下,却能井然有序的过渡权利,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三十年之久。

诸葛亮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回到诸葛亮弥留之际,看看这位千古一相最后的智慧。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诸葛亮在上方谷一役后,病情突然恶化,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蜀汉朝中听闻消息,立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来探望诸葛亮的身体。

看到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经无力回天,于是便向诸葛亮询问身后朝中何人能担任家国大事。诸葛亮于是向李福说,自己逝世之后,蒋琬可替代自己;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费祎之后,董允可以继续。

之后诸葛亮召集诸将,向各将领安排一下军队如何安全撤回蜀中的事情。并将自己的北伐重任和理想托付给姜维。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的安排让诸葛亮感到棘手,这两个人既是诸葛亮最得意的下属、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又是一对死对头冤家,这两人就是杨仪、魏延。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这两大奇才,在诸葛亮最后的部署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长史杨仪协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而凉州刺史、镇北将军魏延协同姜维断后阻敌。

按道理来说,这两个冤家,一个带军队撤退,一个断后,是没有任何矛盾的。诸葛亮这样的安排可谓是非常妥当。更何况两人同朝为官,在这危急关头更要同仇敌忾。

但为何这两人最后还是会反目成仇呢?

原来早在很早的时候,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就有了矛盾。

诸葛亮器重杨仪的政治才干,提拔杨仪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后又提拔为长史,在担任长史期间,杨仪行事果断、顾及全面,帮助诸葛亮制定军纪军律、筹措军械粮草。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因此,诸葛亮十分的爱惜杨仪。

如果说杨仪深受刘备、诸葛亮的欣赏,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才干。那魏延深受刘备、诸葛亮的信任,便是因为自己浴血奋战的赫赫战功!

当时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朝中有人提出质疑,刘备便询问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有什么想说的话吗?”魏延回答“若有人举倾国之军进犯我国,我便替大王阻挡他;若有人只率十万军队来进犯我国,我便替大王歼灭他!”

诸葛亮无论是评定南方还是北伐曹魏,魏延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退曹真、破郭淮,打得司马懿大败而回。诸葛亮嘉奖魏延为前军师、镇西大将军,受假节。

因此,诸葛亮十分的喜爱魏延。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那既然如此,杨仪是诸葛亮爱惜的文臣、魏延是诸葛亮喜爱的武将。这两人是诸葛亮麾下的奇才,为何会反目成仇呢?

原来,这和杨仪、魏延两人水火不容的性格有关。

杨仪虽然能力出众,但心胸狭隘,总是自恃功高;虽然办事利索果断,但同时性情急躁,嘴上功夫从来都不饶人。因此,同朝为官的不少人,都被他讥讽过。

又因为他是诸葛亮的长史,伴随诸葛亮左右,便总是假借诸葛亮的威严,到处针对其他将领、羞辱其他文官。

而魏延又刚好是一个性情中人,蔑视敌人的同时也孤傲自己。魏延有胆有谋,同时也是非常自负的一个人,

又因为他深得诸葛亮的喜爱,也被诸葛亮提拔得很高,以至于下面的将领也都表面上很尊重他、服从他,却也都心有不爽。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正是如此,诸葛亮帐前议事时,杨仪和魏延两个人便总是不对付。

在一次北伐帐前议事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魏延想效仿韩信偷渡阴平之事,想亲率五千精兵,穿过子午谷奇袭长安城下,配合诸葛亮大军出于斜谷,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此时帐中,诸将皆惊。都在讨论此事的可能性和倘若成功后的效果,佩服魏延的智谋和胆识。

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行为太过于冒险,且可行性太低,成功率太小,便否决了魏延的这个方案,选择稳妥进军、蚕食魏力。

诸葛亮的这一否决,本不打紧,但这一下子就激起了杨仪的讥讽之兴。

杨仪顺势狐假虎威了起来,对着魏延就是好一顿讥讽,嘲讽魏延不懂军国大事必须稳中求胜,只想到以身搏名,眼中毫无大局,以为打了几场胜仗就可以指点江山指挥军队了?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这一顿嘲讽要是在别的将领身上,忍气吞声也就过去了。可杨仪嘲讽的是魏延,魏延听罢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和杨仪便争吵了起来。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笨嘴拙舌的魏延遇到巧舌如簧的杨仪,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还说不过。

魏延便拔出自己的佩剑在杨仪面前使劲的晃悠,扬言要一剑捅了杨仪。吓得杨仪如同老鼠一般躲来躲去,躲到了诸葛亮的身边。

帐中的气氛经常是被他们俩弄得是又紧张也又可笑。

诸葛亮也觉得这两人十分的可爱,他既不舍得批评杨仪、也不舍得言责魏延。便用自己的威严镇住这两人。

这两人之间的怨恨却愈积愈深。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在诸葛亮死后,没有谁能镇住他俩的时候。一人带部撤回,一人带军断后,矛盾正式爆发了!

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杨仪协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魏延协同姜维断后阻敌。

然而魏延也是胸有大志的人,在面对姜维宣读诸葛亮的安排时,魏延说道“北伐是天大的事,既关乎大汉国运,也关乎先帝遗志,怎么能因为诸葛丞相离世,就立马把军队撤回去了呢?”

而诸葛亮也知道凭魏延的官职和往日的作风,自己死了之后便没有人能让魏延服从命令。便提前跟姜维说,若是魏延不听军令,就随便魏延带着军队去做自己想干的事,大军快速撤回成都。

于是拂晓之前,杨仪、蒋琬便携大军先走,姜维断后。魏延正在进攻魏军的路上,听闻三军都已经往成都撤退了,并听说杨仪要上奏刘禅,诬陷自己要带着自己的兵马投靠魏国。

魏延立刻火冒三丈,带着自己的兵马奔袭而行。赶在了杨仪蒋琬大军的前面,纵火烧了撤军必经的栈道。一是想跟杨仪当面对质,二是想带着大军继续北伐。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杨仪得知之后,更加怒惧交加。害怕魏延当面对质杀了自己,更害怕魏延上奏刘禅说自己诬陷功臣。

于是杨仪又先上奏刘禅,说魏延烧毁栈道,大军无法撤回,违背诸葛丞相的安排,违抗军令。刘禅便下旨处置魏延。

魏延便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没想到王平站在阵前,对魏延的军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忍心兵戈相内,同室相伐吗?”魏延的军队纷纷丢盔卸甲,跪在地方哭泣感恩诸葛丞相。

杨仪立刻派遣马岱杀入阵中,斩首魏延。而杨仪竟然把魏延的头颅丢在地上,当球来踢,甚至进行辱骂,并上奏朝廷魏延造反,当灭三族。

诸葛亮的丧事完成之后,朝中的大小事务都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部署有条不紊的展开,由尚书令蒋琬代行丞相事,主持国家大事。

而杨仪却自恃自己长期跟随诸葛丞相行军左右,治军严明,治府有效。再加上在刘备生前,对自己更是大加褒奖委以重任,而对蒋琬却百般苛责放之边野,相对于蒋琬而言自己可以说是二代老臣颇有资历。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更何况在本次出师北伐和退军蜀中的过程中,自己劳苦劳力劳心,参与了前因后果的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而诸葛亮临死前却将治国理政的重任托付给了蒋琬费祎董允,唯独没有自己!

于是杨仪每天在蒋琬面前给蒋琬上眼药,炫耀自己,讥讽蒋琬。

时不时告诉在蒋琬面前阴阳怪气一句“诸葛丞相最喜欢最信任的人是我杨仪哦”、“魏延造反的时候是我出谋划策才避免的危机哦”、“诸葛丞相的灵柩还是我扶着回来的哦”......

蒋琬便呵斥了杨仪几句,要杨仪注意分寸。

没想到杨仪更加怨恨在心,竟说出“早知道当年跟着大军回来是这样的待遇,那还不如当年诸葛丞相逝世的时候投靠魏国,现在指不定还加官进爵了。”

蒋琬听到之后,无比的诧异和震惊。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便把这些话告诉了刘禅,刘禅听闻无比的愤怒,念在杨仪有功,贬杨仪为庶人,后来又遭人诽谤,被迫下狱,落得个自杀的结局。

自觉羞愧,自刎而死。

至此,这两大奇才,一个他杀,一个自杀。

而这两名奇才,要是活着,不是更能为蜀汉作出突出的贡献吗?凭借诸葛亮聪明过人的才智和严实缜密的心思,难道没有想过如何好好安置这两人,让这两人能来一出“将相和”吗?

原来,诸葛亮正是算到了这一点,才让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互相残杀。

在诸葛亮的眼中,杨仪虽然能干,却不够稳重,心胸狭隘难以容人,做一个下手帮忙处理事务杨仪可以干得很出色,但作为大权在握的人,就一定要有容乃大,喜怒不色。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在这一点上,杨仪比不过蒋琬。

同样,魏延虽然身先士卒、勇猛杀敌,但想法过于激进、冒进,作为率军打仗的将军,魏延可以做到势如破竹、百战百胜,但作为统帅全军的主帅,便一定得稳扎稳打,从容不迫。

在这一点上,魏延比不过姜维。

更何况,杨仪和魏延的资历都比蒋琬和姜维老,杨仪和魏延的性格更加容不下蒋琬和魏延,如果留下杨仪和魏延,诸葛亮的战略安排便无法落实,权力交替便无法平稳。

因此,诸葛亮在临死前心生一计,他深知杨仪和魏延的性格,深知在自己死后这两人将再也没有人能束缚他们。

于是放纵魏延不管,杨仪一定会先发难于魏延。而后,杨仪也一定会死在自己斤斤计较的嘴上。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让蜀汉的权力中枢可以得到平稳的交替,以至于蜀汉能一直长治久安、路不拾遗;让蜀汉的军队全力也掌握在姜维手里,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出兵北伐,退邓艾、钟会而守剑阁。

保护着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的飘摇风雨中依然屹立三十年。

对此,作为读者的你,对于诸葛亮临终前的这个做法,有什么新的看法呢,请在评论区下留下您的想法,欢迎大家的讨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续命了30年
...老兵凋零。白帝城托孤正式揭开了三国时代后期的序幕。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大汉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然而上方谷一场大雨,却浇灭了这一切。诸葛亮于五丈原逝世后,蜀汉却依然坚挺到
2023-11-09 18:30:00
为何说诸葛亮不能算军事奇才
诸葛亮历来受到儒家正统的尊崇,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将其神化为“近乎妖”的算无失策之“智绝”,但是就是从《三国演义》来看,仅凭一点,诸葛亮却也算不上军事奇才。诸葛亮对形势
2024-06-14 19:12:00
诸葛亮有什么缺点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卧龙、伏龙、神人、妖人、天下奇才等等一系列极高评价的称呼。可见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本领,让无数风流人物为之惊叹。所谓“人无完人
2023-08-04 17:54:00
此人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下场凄惨
...为蜀国大将,魏延智勇兼备,战功不在关羽、张飞之下。诸葛亮一生制约的人,在三国中只有魏延一人,很多人觉得诸葛亮做错了,那么究竟为何会如此?首先来看看魏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延的
2022-12-31 22:38:00
诸葛亮“骄兵必败”导致用人不当,造成蜀汉的失败
诸葛亮有许多优点,以至身后两千多年,一直为人称道,成为文人的楷模。不过,任何人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当时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诸葛亮也有严重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选人用
2023-02-20 18:20:00
为中兴刘氏、再造炎汉,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可惜大势在魏,即使诸葛亮是天下英才也没有办法扭转大局。只能用主动进攻代替消极防守,借此延续国祚。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战略、战术都有问题
2023-04-18 17:19:00
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如果要说智谋,诸葛亮必然能进前五!甚至于,在很多小说里,不安排一个“诸葛”角色,仿佛写的就不够完美!一时之间,“诸葛”就犹如“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就是“
2023-08-25 15:30:00
...“义”字。且不说刘关张三人的故事感染了多少人,便是诸葛亮、庞统,以死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孙策与周瑜的亦君亦友,曹操与郭嘉的惺惺相惜……每一个都足够让人记忆深刻,久久难忘。很多
2022-12-27 11:14:00
蜀汉阵营有十大良将,除五虎上将外,另外5人实力强大却鲜为人知
...生涯之中屡建奇功,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诸葛亮对魏延始终有所提防。公元209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击败曹操,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开始对荆州争夺。攻取长沙的过程中,
2024-11-04 10: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