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什么是三国?苏轼说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云天,恢弘磅礴。杜甫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惋惜悲叹。杨慎说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旷达豪迈、淡泊洒脱。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个人的所感所悟皆有不同,但唯有一个标签是每个人都不能否定的,那便是英雄二字。
所谓时势造英雄,别看三国不过短短几十年,但是在这期间出现的英雄豪杰却是多如牛毛、灿如繁星,而低调的东汉大将太史慈就是其中之一。
太史慈其人原是一员猛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这个猛将到底有多猛呢?曾经为了报答孔融,敢单枪匹马突围敌军替他向刘备求援,场景不亚于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威名赫赫的大将,却在投降孙策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离奇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三国版“孤勇者”——太史慈
根据史料的记载: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乃东莱黄县人,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身高180厘米的山东大汉,不仅长得好看还以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也是因此,年纪轻轻太史慈便能在莱郡郡守手下任职。当时,太史慈距离真正的出人头地还差了一大截,但机会向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恰逢东莱郡郡守和青州刺史发生冲突,太史慈使计帮自己的领导摆平了危机,自此之后声名鹊起。
对于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能人,孔融当然也起了结交的心思,常常派人去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多番赠钱赠物,太史慈得知之后心中感激不已。
然而孔融却不知,正是他此番的结交和帮助,在之后救了自己一命。
众所周知,孔融此人虽然搞教育很有一手,但搞军事却是个臭篓子,不然也不会沦落到被黄巾军围困的地步。
听闻孔融有难,太史慈立马赴身相助,然而当时的北海已被黄巾军围得水泄不通,说的夸张点就是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急于报恩又骁勇善战的太史慈,硬是凭借单枪匹马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将求援信送出。昔日府君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遣我来相助府君之急......
太史慈看出刘备救援孔融有所犹豫,凭借自己精准的战略分析和出色的口才,成功说动其出兵救人,由此孔融才得以脱身。
太史慈的此番骁勇善战、威猛果敢,堪称三国版的“孤勇者”。
“君臣CP”双向奔赴
孔融当初的滴水之恩,却得到太史慈的舍命相助,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不过,两人的政治主张却是南辕北辙,一个是一心上阵杀敌的猛将,一个是凡事主张以礼相待的文人。
大恩既已相报,太史慈也可卸下心理负担转投他人。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几经辗转他都没能得以重用。
兴平二年,太史慈转到了扬州刺史刘繇部下,也是在此期间遇到了他一生的伯乐,江东事业奠基人“小霸王”孙策。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
那时太史慈初来乍到,满心欢喜的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宏图,谁知刘繇却并不认可他的能力,只堪堪给了他一个探查军情的小角色。
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是敌对势力,面对后者的紧紧相逼太史慈毫不畏怯迎难之上,两人斗得难分难舍却也酣畅淋漓。
当真是英雄惜英雄,勇猛的太史慈让孙策大为欣赏,而一直怀才不遇的太史慈也十分认可孙策的谋略。
在刘繇病死后,太史慈成功安抚原先的旧部下,并带领他们投于孙策麾下。
双向奔赴的“君臣CP”终于正式会晤,纵观太史慈的整个人生,这段时光毫无疑问也是他的高光时刻。
被孙策万分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太史慈,频频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沙场上奔驰的不仅仅是骏马,还有他多年来郁结在心的万丈豪气。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荆州刘磐一直是东吴的心腹大患,孙策不堪其扰,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率兵征讨刘磐。
所谓气贯长虹、越战越勇,太史慈硬生生将那刘磐打出了“创伤后遗症”,此生都没敢来过江东。
伯乐早逝,太史慈被雪藏
相互信任的“君臣CP”,如此情深义重,乱世的战火中可歌可泣。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迈向人生顶峰的太史慈,却被命运的耳光一把扇到了最谷底。
随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孙策早逝,太史慈也被雪藏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史慈固然有勇有谋,但是随着孙权的上台注定了他的没落。
一方面是年幼的孙权,急于树立自己的威望敲打之前的旧臣子,另一方面也必然是要培养自己的心腹,以转变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当然面对太史慈这样有声望的部下,孙权也不会做的太过,毕竟不能落人话柄。
孙权太史慈能制衡刘磐为理由,再也没给他安排其它任务,专一将治理东南方的任务托付其管理。孙权统事,遂委以南方诸大事。
东南方向来不是三国的主战场,也就是说太史慈现实中无法再征战沙场。
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一代名将就此“销声匿迹”。此番郁郁不得志,太史慈最终在四十一岁时去世,真真是壮志未酬。
太史慈骁勇善战、重情重义,最后却落得抱憾终身的下场,当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嘘。兴许是真实历史中,太史慈的遗憾太过沉重,重的让人心颤。
直至死前,太史慈都还在感叹:“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所以在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人为的给他续添了几年寿命,让他能够再回疆场。斗智逞谋的群英会、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赤壁之战,都能窥见他的身影。
比起现实中郁郁寡欢,抱憾而死的结局,或许太史慈更愿意如书中那般:于战场上身中数箭,伤重身亡。
如此这般悲壮、凛然的退场,才配得上他一辈子难凉的热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8 16:46: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