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从0到1,从1到10”,顶天立地做科研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9-12 11:27:00 来源:南京日报

助力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排名上升,在宁高校专利成绩亮眼

“从0到1,从1到10”,顶天立地做科研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南京市市场监管局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我市PCT(一种专利申请途径)专利申请量前三位的申请主体分别是东南大学(502件)、南京大学(214件)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1件);科学论文发表量前三位的组织也同样是这三所学校,分别发表了17286篇、15535篇、10922篇。这样的亮眼成绩助力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排名第九,较2023年上升两个位次。

产量多、质量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宁高校科研工作者顶天立地做科研,不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也关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实现“从0到1”“从1到10”的不断突破。

A

瞄准前沿勇攀高峰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窗户可实现单向“隐形”,玻璃变成高清显示屏,这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赖耘、彭茹雯和王牧合作团队的新发现,他们设计出一种透明哑光表面,实现哑光外貌的同时保留了良好的透明性。这类新型的光学材料有望在隐形、成像和显示等领域实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应用。

科研道路没有坦途,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走,甚至是充满荆棘的道路。从最初的灵感迸发到科研成果的突破,赖耘及其合作团队用了6年多时间。“2018年我在乘车时被前车的后窗玻璃刺得睁不开眼。当时我就想能否在保证玻璃高透明性的同时尽量减少玻璃的镜面反射率,从而消除眩光这种光污染呢?”赖耘告诉记者,随即团队针对透明性与哑光表面相互矛盾这一历史性难题展开相关研究,并在2021年首次设计出无序翻转超表面。

然而新的难题又来了,这一超表面的漫反射效果是随着光的频率而变化,而且最小特征尺寸约为100纳米,难以加工出正常尺寸大小并应用到生活中。赖耘及其合作团队继续迎难而上,探索3年后终于在今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工业级光刻技术制作出了直径为10厘米的透明哑光表面。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新型光学材料领域,南京大学科研团队解决了透明性与哑光表面无法兼容这一难题。在物理学领域,南京大学杜灵杰教授团队首次在凝聚态系统里验证了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围绕软体机器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POCT课题组刘宏研究员和马标博士也有新进展,他们将液态金属与智能热响应液晶弹性体结合,构建了无电子控制的仿生智能软体机器人。

马标介绍,这项研究成果也是首次在软体机器人上将重力感知、驱动、决策集为一体,在可穿戴设备、智能人机交互、医疗手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极端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这种无电子控制的机器人依旧可以来去自如;在医学上,它有望代替手术刀完成一些无法完成的手术等。”

B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助力科研成果“从1到10”

带上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老搭档”,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教授庄伟超再次开车上路采集行车数据,虽然智能网联车辆训练也可以依靠虚拟仿真系统完成,但是人车混杂真实场景下收集到的数据更有利于提高车辆对交通流的适应能力。

企业有需求,高校有技术。让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更智能,是庄伟超的重点研究领域,这也是企业非常迫切想要攻关的技术之一。目前,庄伟超已经授权30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网联车辆信号灯控路口经济通行方法》《一种车载传感器测量数据异常情况下的汽车状态估计方法》等已经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目前的智能汽车主要有两个典型路线,一个是以车辆为主的单车智能,一个是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今年7月,南京正式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庄伟超介绍,这其中的“云”就相当于车辆的“大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车协同或车辆群控制情况下,通过红绿灯路口或者是高速公路路口时,“大脑”可以让车辆自己控制车速,穿梭自如,避免发生拥堵和事故。

“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我们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通过信息共享让每个车辆计算最合理的数据,然后通过中间协调器来完成。”庄伟超表示,为了让智能网联汽车加速“驶向”市政道路,他们正在加紧攻关,让车辆不断迭代升级,在高随机和强干扰情况下依然可以“应对自如”。

目前,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教授魏辉团队正在积极推进纳米酶增强假体的临床前与产业化,让科学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从1到10”的转化。在魏辉眼里,纳米酶是值得深挖的“宝藏”。近年来,课题组致力于纳米酶设计与应用研究,围绕高性能纳米酶制备、活性检测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申请了10余项专利,其中《基于纳米酶药物修饰的骨植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批发明专利。

魏辉介绍,针对现有植入假体存在非菌性松动的不足,他们与临床医生合作研制出纳米酶增强假体,“这样的假体能抑制破骨、促进成骨,从而赋予了生物惰性的假体调节骨代谢平衡的能力,为假体置换术后翻修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方案。”

C

顶天立地做科研

向着更高峰挑战

从在浩瀚星河中探索宇宙的空间机器人,到在病床边细致照护病人的护理机器人,再到通过识别脑电波就能控制手臂的外肢体机器人……9月6日在东南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宋爱国逐一向记者展示实验室里的“宝贝”。1993年起开始研制“中国造”的机器人至今,宋爱国参与研发的机器人及相关项目达到了近百项,主要聚焦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民之所需的医疗、康复、养老等领域。

在宋爱国看来,做高科技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同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二是既要做‘天上’的科技,同时也要做民生的科技,让实验室的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宋爱国团队正向着更高峰挑战,他们承担着研制仿人机器人的科研任务,让机器人代替航天员走出空间站,在危险和复杂的空间环境中,完成各项任务。“仿人机器人未来安装在空间站10.3米大型机械臂的末端,代替航天员完成出舱维修任务。机器人在外面作业,航天员在空间站里面对它进行遥控操作,执行舱外维护、观测等作业任务。”宋爱国介绍。

瞄准学术前沿做基础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顶天立地做科研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坚持方向。今年,南京大学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眼动追踪功能的隐形眼镜,并且已经完成了眼动追踪隐形眼镜在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方面的检测,通过72小时细胞毒性测试以及长达一周的长期活体兔眼刺激测试,对其安全性和生物兼容性进行了验证。“在正式进入市场前,这款隐形眼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及严格的伦理审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徐飞表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产业化,难关一个接一个,但大家迎难而上,努力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2 14: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地论证,我们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专业,为轨道交通制造企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管永权说。瞄准新产业,开设新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航空智能制
2024-04-24 07:25:00
全球首款直立行走人脸机器人“走进”南京
成立一年即揽4亿元订单的机器人产业“大咖”来宁建华东总部全球首款直立行走人脸机器人“走进”南京10台“夏起”跳起群舞,震撼全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日报/紫
2025-03-19 07:53:00
...限公司的生产制造车间,身穿灰色工作装的王庆韬正在给机器人安装夹具并进行精度校准。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庆韬成为一名工程师,主要从事国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方案对接
2024-11-01 07:50:00
...融、场景等专业人员,跟踪服务成果转化项目,上半年,南京大学‘大模型高质效训练和推理’项目、南京邮电大学‘垂直领域多模态精神心理健康辅助诊断设备项目’等30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2025-09-08 07:43:00
...闻特派记者徐宁在世界级“舞台”上,来自南京的十多家机器人企业充分展示最新成果,与全球200余家企业同场“竞技”。借助这一平台,南京以“聚智赋能共赢未来”为主题,加强宣传推介南
2025-08-10 09:55:00
江苏南京:创新引擎轰鸣,先进制造业引领增长
...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爽也忙着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洽谈合作,希望通过更深入地产学研协同合作,在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今年一季度,该公司
2025-05-08 22:54:00
本文转自:南京晨报全国首设!东大新增“未来机器人”和“电动载运工程”专业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东南大学申报的未来机器人、电动载运工程、
2023-04-19 06:24:00
...位列全国前列,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产业再
2025-02-25 07:51:00
助力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零迈向千亿级——高职校主动作为,为企业持续输送急需人才
...台新能源汽车、30多台实训台架和虚拟仿真设备、5台工业机器人及50套工控网络设备,供师生教学、实践之用;同时还开通绿色通道引进《汽车维护与修理》杂志社主编李东江担任学院产业教
2024-06-27 09:2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建设银行聊城分行始终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精准聚焦企业“短、频
2025-10-18 19:58:00
通讯员 程瑶近日,在泰安市大数据局、泰安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安监管分局、泰安市直多部门举办的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山东分赛泰安市选拔赛中
2025-10-18 19:58:00
通讯员 王靓婧随着AI技术与柜台业务深度融合,建行的AI助手正以“智能搭档”的角色,为柜员减负、提效、赋能,重新定义线下金融服务的专业与温度
2025-10-18 19:23:00
探访南昌红谷滩商业新活力:首店经济亮眼,TOD模式引潮
大皖新闻讯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召开在即,南昌市红谷滩区委宣传部以“活力红谷滩 智启新未来”为主题组织媒体行活动。媒体团深入辖区标杆商业体
2025-10-18 19:18:00
Kiwa为“腾越电子”颁发MID认证证书,叩响欧盟市场新篇章
国际权威检测、检验及认证(TIC)服务商Kiwa,于不久前正式向连云港腾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文简称为“腾越电子”)颁发欧盟CE认证MID证书
2025-10-18 18:44:00
南报网讯(通讯员胡晓靓记者夏思宇)走进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制冷站,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稳定运转,维持药品生产GMP车间的恒温恒湿环境
2025-10-17 08:13:00
聚焦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现场|打卡数字展馆 体验未来生活
10月16日,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展区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借助VR设备沉浸在古城往事中
2025-10-17 08:23:00
我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商的家庭。我的祖父是一名民营企业家,在枣强县这片土地上开启了玻璃钢产业创业之路;我的父亲骑着一辆摩托车闯荡天津
2025-10-17 09:11:00
博物馆“抢票”成第一关,中轴线打卡、汉服妆造让历史游玩出沉浸新花样……音乐节、演唱会与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一票难求,“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常态
2025-10-17 09:15:00
新闻纵深·县域特色产业新力量|借力京津,机器人产业双链融合
阅读提示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机器人新赛道上频频发力,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
2025-10-17 09:19:00
旭客民宿出租车广告上线,金华房东的“生意牌面”正在刷新
旭客民宿出租车广告上线,金华房东的“生意牌面”正在刷新最近在金华街头,不少人注意到一组频繁穿梭的出租车广告:“住旭客民宿
2025-10-17 09:25:00
AI EMPOWERS ALL丨神州泰岳亮相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碳硅共生,合创AI+时代——第13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于今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启幕。神州泰岳作为中国移动长期重要合作伙伴
2025-10-17 09:25:00
内容觉醒·生态共创 | 2025瑞派短视频大赛职人组培训圆满落幕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由瑞派股份市场营销中心倾力打造的“2025年度瑞派短视频大赛职人专属赛道培训”在热烈氛围中圆满收官
2025-10-17 09:55:00
市场销售疲软,高档卷烟销售增速放缓,中低档卷烟却因消费需求旺盛出现供应紧张的问题,这是当前卷烟销售工作面临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2025-10-17 10:02:00
浪潮科技三款平台产品或升级认可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拟入选第九批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公示名单。浪潮科技研发的“焱宇行业大模型服务平台 V1
2025-10-17 1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