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他究竟是何许人也?能让吴主视为断缆之功的猛将?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常将关羽、赵云、张飞视为猛将。但是在当年东吴,也不乏像程普、黄盖、凌统这样的猛将。而在这些吴国猛将之中,最让吴主孙权赞誉有加的,就是董袭这位“断缆之功”的猛将。那么,董袭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创建了怎样让人津津乐道的功勋?
一名青年武士,意气风发之姿
东汉末年,天下已乱。会稽郡山清水秀,却也难逃战火蹂|踏。公元180年,山贼首领孙立聚众数万,横行此地,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幸而八年后,孙策率军平定会稽山贼,始使百姓们得以喘息。
就在孙策接收会稽之时,一个青年武士自馀姚而出,名叫董袭。据说这董袭世代都是当地一脉相承的武人世家,他这一辈又格外英武,所以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
董,本意断绝;袭,承继代替之意。“董袭”这名字,似是他的父辈对这新生儿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这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事业,断绝乱世,袭继祖业。
董袭果真也没有辜负这寄予的厚望。当他二十出头时,孙策正在会稽招募英雄好汉。董袭听说小霸王大名,意气风发地来到高迁亭迎接。
高迁亭位于钱唐县西南乡野,是通往建安郡的要冲。董袭三步两步跨上台阶,抢在众人之前站定:“孙将军,小武士愿效犬马之劳!”
孙策自然也知道这董袭的大名,登时会心一笑,大步流星走上前来,和他握手言欢。董袭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孙策非常欣赏,当即将他纳入麾下,拜为心腹将领。
在剿灭山贼有功获吴太妃信任
董袭并没有辜负孙策的知遇之恩。他很快就在剿匪战中崭露头角、建立威名。
那一年,会稽各处又聚集了一些残余山贼,人数加起来有两三千之多。这个规模不算大,但若任由他们生事,势必会害苍生。于是孙策亲率重兵围剿,董袭也在其中,充当前锋先锋。
据闻那些山贼凶横异常,杀人放火毫不手软,让百姓们闻风丧胆。他们一个个身强力壮,常年居住深山,对那些户绅读书人并不放在眼里。有人劝孙策小心为上,孙策却大笑着拍拍董袭的肩膀说:“有了董兄,我放心得很!”
剿匪那天雨下得很大。董袭提刀上马,浑身都被雨水浸透,却丝毫不见疲态。“来人,给我放三十个箭!”他双眼发红,大喝一声,三十枝羽箭从弓弦上振发,射入山林。
很快,惨叫声四起。山贼们纷纷从树丛后跌出,身上都插着记录箭。董袭长须一甩,挥刀冲入重围。“左右呼号,身挺斩卒三十馀人,而黄龙罗、周勃两贼遂擒。”只见他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杀红了眼,一刀一个山贼,直取头领。
终于,众贼首领黄龙罗、周勃也被生擒。看到两人跪倒在地,孙策大喜过望,再三称赞董袭果决勇敢。自此董袭也在军中小有名气,受到军士们的景仰和敬佩。
然而就在董袭初试锋芒之时,小霸王孙策却在一次狩猎中遭遇刺杀身亡。江东尚未完全安定的局面让太妃吴氏十分忧心。200年正月,她下令召集军国重臣商讨大计。
张昭、周瑜、程普、黄盖、甘宁等文武将领都在座,其中也包括了这位建有战功的董袭。“江东可保安否?”太妃忧心忡忡地道出了担忧。座下文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有难色。没人敢直接给出保证。
这时董袭猛然站起,双目有神:“请太妃放心,江东士民拥戴少主;而我等文武百官必当齐心协力,决不辜负先主厚望!”董袭这番振奋人心的话,瞬时点燃了全场气氛。太妃这才如释重负,脸上也有了笑容。众臣也都不住地点头,佩服董袭的气度和胆识。
平定鄱阳贼乱雄武威猛之能
此后董袭果然不负众望,连战皆捷,很快在东吴又立下汗马功勋。
当年鄱阳郡发生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首领彭虎聚众数万,狂言要推翻朝廷,占领此地自立。起义军势大力猛,声势大振,饱受水灾和蝗灾折磨的乡民也纷纷参与,一时之间竟无兵敢御。
面对如此庞大的叛军,朝廷大惊失色。孙权立时调派董袭前去鄱阳平叛。“大王放心,臣定会擒贼首归来!”董袭向孙权立下军功,当即兴师问罪。
原本孙权还有些忧心忡忡。毕竟彭虎势大,真要打起来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然而消息一到战场,他就放下了心头大石。
原来彭虎这厮儿好大喜功,听说董袭亲至,以为东吴大军主力都来了,登时害怕起来,丢下手下数万农民,趁夜带着心腹溜之大吉。
第二日清晨,鄱阳来使禀报彭虎叛军已自行溃散。董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之歼灭,立下汗马功劳。孙权大喜过望,更加信任著重他,当即封他威越校尉。
而董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武勋,还要数在公元208年江夏之战中所建的“断缆之功”。
当年孙权亲率大军,要为其父仇报仇雪恨,攻打江夏的黄祖。在随后的水战中,双方陷入胶着状态。黄祖利用地利,派人横切水面,架起两艘巨舰,并在舰上布满千余弓弩手,射下满天箭雨,严重阻碍东吴的行军航行。
孙权的大船只能停滞不前,而小船一旦靠近巨舰,就会遭到密集射击。眼看大军陷入泥淖,孙权满面愁容。
这时,董袭挺身而出请命道:“大王!尔等猛士,请让在下统领,突入重围,直接断绝黄祖的桥梁!”
“好!朕就委你此重任!”孙权爽快应允,立时调派百余猛士归董袭指挥。
第二日拂晓,董袭亲率猛士,乘坐小船直奔黄祖的两艘巨舰。这些猛士个个身披重铠,手持长矛大刀,在船头排成一列,气势汹汹。
很快,黄祖的军士发现了他们的行迹,登时一片嘘声。“射啊!都给我射下去!”艨艟上弓箭手你争我夺,箭雨密集射向董袭。
董袭冷笑一声,抄起身前的大盾向上一挡。只听当当当数十支羽箭射在盾面,却一个也没射穿。“来!继续前进!”
趁着敌军停止射击的空当,猛士们齐鼓十余桨,小船迅速驶至两艘大舰之间。这时离两艘大舰不过数丈,敌军的弓箭手正在损弓再战,正是破绽时机。
“上!”董袭双目赤红,高举长刀,纵身跃上最近的一艘大舰。众猛士也紧随其后,爬上舰只,与敌人近身肉搏厮杀。
“断缆!给我截断缆绳!”董袭一边厮杀,一边大声指挥。很快,几名敢死队员杀到舰只中央,用战刀齐齐砍下,只听“噌”的一声,两艘大舰之间粗壮的缆绳应声而断!
两艘大舰登时脱离控制,向两边漂流。孙权立即命众将乘机猛攻,一举击溃敌军。黄祖只得弃城逃跑,最终还是被东吴骑兵生擒。
江夏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军。次日,孙权亲自设宴慰劳将士。席间举杯作势,对董袭赞不绝口:“今日之胜,断缆之功啊!”董袭也因此一战功劳最大,声名鹊起,真正成为吴国第一猛将。
一言不合便舍身救主
董袭接连建功,让孙权看重得很。213年曹操亲率40万大军南侵,和东吴在濡须口展开决战。当时周瑜病重在身,无法上阵。孙权为了鼓舞军心,决定亲自坐镇指挥。
诸葛瑾认为这次战役关乎重大,建议以五艘高大的楼船为前锋军,正面迎击敌军。因为这些装满士兵的大船,足以和曹军抗衡。
“大王留步骑五千于此,令臣统领五楼船为前锋,决一死战!”董袭毛遂自荐,向孙权请命。
“好!朕委你重任,务必旗开得胜!”孙权也十分赏识董袭,当即同意由其统领楼船军。
次日拂晓,五艘巨大的楼船排开方阵,沿江东下。每艘楼船有三层楼台,可容纳三四百人。董袭立于首舰之上,身披战甲,头戴铜角盔,腰悬佩剑,英气逼人。
然而就在船队开拔前行没多远时,江面忽然刮起一阵狂风,五艘船登时风雨飘摇,左右倾覆。众将士们慌了手脚,纷纷放下小艇相救。“快救将军!”远处传来士兵们的呼喊。
“孤负国事在身,此去焉能回!”然而董袭神色坚决,他慷慨赴义,大声喝斥左右,随着倾覆的楼船没入江中,永远地沉寂了下去。
董袭船覆殉死的噩耗立时传遍军中,所有人都为之哀悼不已。孙权得报更是痛哭失声,他亲赴江边祭奠,为董袭殉死的家人送上一车车金银珠宝。“袭今虽殁,忠义绝世,朕岂能忘之!”
总督大军的重任
董袭此役虽殉难,但壮烈犹存。其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精神,更是让军心大振,士气高昂。最终东吴还是在濡须口大败曹军,全歼四十万北伐军队。
战后,孙权追想起董袭的殉死,更是挥之不去。在一次文武百官会议上,他突然放下酒杯,沉痛地说道:“吾所以能得此大胜,实仗董袭殊死支援之力!今日权位,亦应当与袭共之!”
于是在短时间内,董袭的两个儿子董衡、董横,一个官至骑都尉,一个官至偏将军,드高高权位,受到孙权的重用。而董袭生前的部下也整编扩充,任命其子董衡为督部司马,统辖万人。
由此可见,孙权对董袭殊死之勋心存感激,几乎要与自己的权力共享。这也奠定了董袭在东吴猛将之列当之无愧的地位。
击退北伐捍卫江东
222年,魏明帝曹叡亲率30万北伐军南下。对峙中,东吴水军大将全琮等在石亭大战中不敌而亡。北伐军势如劈竹,一路南下直指东吴建业。此时的董袭已是60多岁的老将,但仍然矫健有力。眼看北伐军杀到眉睫,他再次请缨孙权,要求统率江东猛将,抵御魏军进攻。
最终东吴决定孤注一掷,由董袭总指挥,甘宁、陆逊等大将分兵围攻。董袭亲率水军在东线牵制住北伐军主力,而甘宁、陆逊则出其不意断掉魏军粮道。
曹叡引兵深入,却被董袭水军主力死死纠缠。很快,北伐军粮尽断绝,士气低落。趁机东吴各路军队四面夹击,魏军大溃。最终曹叡只得班师回朝,东吴也成功守住建业、保卫江东。孙权笑着说道:“今日之功,亦出自董袭也!”不仅将董袭的儿子们再次提拔加官,还增加董家私兵编制至两万人。可以说,整个东吴政权都深深倚重董家势力,其时董氏一族更是权倾朝野、无人敢逾越。
守江必死不敢辱国事
然而好景不长,227年孙权去世后,孙吴开始步入下坡路。252年,魏将毌丘俭发动淝水之战,重创吴军,逼近建业城下。此役东吴损失惨重,国势日衰。
而当时80多岁高龄的老将董袭再次现身凤凰台城楼之上,身披战甲手持宝剑。他白发苍苍、满面风霜,仍气势如虹、神采奕奕。“守江必死,不敢辱国事!”董袭誓要率领董家部队与毌丘俭决一死战。
“伯父不要再战,年迈体衰之躯岂敌他们!”儿子们跪地苦苦相劝,但董袭却怒道:“我乃国之前锋,生无退缩之理!汝等速速带兵去守北城,老夫当死此间!”
次日拂晓,毌丘俭亲率大军来犯。董袭背靠城墙布阵,舞刀击鼓,英姿飒爽。两军对战时,他更是矫健异常,一马当先冲入敌军重围,左冲右突,所向披靡。
可惜东吴已是强弩之末,董袭率先击退敌军数重,最终还是在混战中中箭身亡。但他临终前奋力一击,斩下毌丘俭麾下名将程银之首级,与对手同归于尽,可谓军神一战。
“伯父之死,忠义可泣鬼神!”孙峻等人得报噩耗。那时董袭虽已白发苍苍,但战死沙场时狰狞的表情,仍然威武非凡、目光炯炯有神。
立志一世,大义殉国
董袭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可谓气吞山河、大义凛然。
他不畏艰难险阻,只求立大功、建大业;他视死如归,只求绝境反击、舍我其谁;他慷慨赴义,只求大义殉难、捍卫江东。
其一生共经历三位吴主,屡建奇功。无论是少年时期立下汗马之功,中年时期孙权重赏的“断缆之功”,还是老当益壮时无数次英勇抗敌、誓死捍卫国土,都彰显董袭过人的气节和胆识。
然而让董袭名垂青史的,还是他那份视死如归、殊死效命的赤胆忠心。年过花甲他还能挺身而出,率子侄禁卫敌寇,与敌人同归于尽。
结语
这般大丈夫风度,简直可与当年桃园三结义时关羽豪言媲美:“人生能有几回合,求其无愧于心!”
谁又能说,董袭并不是真汉子、猛将中的猛将?谁又不为之折服?谁又能说,吴主们的赞誉与宠信不是发自肺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