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种地靠科技
少吃苦头,多些赚头
李应超在玉米种植基地驾驶起垄覆膜一体机。走进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村的甜瓜温室大棚,温润的水汽混着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瓜蔓茁壮生长,明媚的阳光照在瓜叶的露珠上,一片生机盎然。
沿海盐碱地特别适合种瓜果,位于东海边的书院镇是上海名气响亮的瓜果大镇。“今年雨水少、光照足,有利于甜瓜生长,预计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上海田欢果蔬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严海宏说。
严海宏种的是有“冰激凌甜瓜”之称的玉菇甜瓜,是甜瓜中的“新贵”品种,每公斤售价25元左右。为了保证品质,合作社的土地全部实行“甜瓜—水稻”的轮作模式,保证土地有充足的肥力。“我家在当地世代种瓜,我接手后也是从六七年前才开始轮作种瓜,一季甜瓜、两季水稻,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的效果对土地增产增收效果很明显。”严海宏说。
“时代变了,农民种瓜的方法和思路也要跟着变。”严海宏说,现在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农户在甜瓜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施有机肥。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标准,保证了甜瓜的品质统一,引领农村绿色生产。
当前正是甜瓜的结果期,也是他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他的甜瓜种植遵循“一藤两蔓”原则,每条瓜蔓长到十二三截的长度时,结出来的甜瓜个头最大、果形最饱满、甜度也最高,能达到15度以上。为了控制瓜蔓长势和结果时间,严海宏每天都要和四五个小工一起在棚里掐“瓜纽”。“这两天我们从早到晚都要忙着掐‘瓜纽’,哪怕穿着单衣在棚里干一个小时,浑身都是湿透的。但目前这个操作还只能通过人力完成。”他说。
而在严海宏隔壁的书院镇中久村,水果玉米的栽培已经基本实现“机器换人”。这两天,中久村水果玉米种植大户、上海浦多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理李应超正在田间指挥农机手驾驶自主研发的起垄覆膜一体机来回穿梭,这台农机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施肥、喷药、覆膜、铺滴灌带等环节的作业。
“你看这个地块,长度在90米左右。这么长的距离,拖拉机一路开过去,起的垄笔直得很,间距也全部统一在1.1米,这是因为拖拉机上加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作业效率和质量。”李应超说,“过去这块地光是起垄就要5个村民大干两天,人工费至少一千六七,遇上下雨天、大风天更难干。现在一个农机手3小时就能全部搞定,成本也打了不止三折。”
2022年8月,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中久村成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的科技引领示范基地,并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在此前的春季玉米种植过程中,基地就已经用上了穴盘精量播种机、全自动玉米移栽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后期还会应用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种植、无人机植保、机械除草等技术。“从靠经验种地,到靠科技种地,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一升一降,农民少吃苦头,更有赚头。”李应超说。
水果玉米是适合生吃的一种超甜玉米,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过去当地村民的玉米种植多为露地直播,采取机械化栽培手段后,亩产现在能达到3000穗左右。李应超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村里种的普通白玉米大约8元一斤,现在引入新品种的水果玉米售价8元一穗。而且这茬水果玉米4月下旬收获后,6月份还能再种一茬水稻,规模和效益都大大提高了。
(据《半月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8 1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