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丰碑屹立,英名永存。山东潍坊昌邑的饮马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更显庄重肃穆。阳光穿过繁密的枝叶,洒落于一座座墓碑之上,光影斑驳,仿佛时光与忠魂低语。
78岁的杨智忠俯身于墓前,手持抹布,一丝不苟地擦拭碑面,清理石缝间的杂草。他的指尖抚过冰凉而坚硬的石碑,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无声地渗入这片土地——这座他守护了24年、安葬着720位烈士的“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以最质朴的行动,铸就了一道永恒的精神丰碑,唤醒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热血奔涌的历史。
一句承诺,用岁月兑现
“我家有六位军人。父亲是,哥哥是,我生于1947年,正是父亲参军那一年。后来我也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还有两个侄子、三儿子,都参了军……”在松柏的荫庇下,杨智忠向记者平静地讲述着。
1956年,饮马烈士陵园始建,杨智忠的父亲参与建设。“我常跟着父亲来,那时我才十岁左右,还不完全明白这里的意义,就看大人们忙进忙出,我也帮着搬点小东西。慢慢地,就对这儿有了感情。”
不同于其他孩童,杨智忠最早熟悉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怀揣稚嫩而真诚的探索之心,他走遍陵园的每个角落,与长眠于此的英雄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他的到来,也让这片肃穆之地多了几分温暖的生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明白,这里是烈士忠骨的归处,那些父亲讲述过的冲锋陷阵、舍生取义的故事,也愈发清晰,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1965年,杨智忠如愿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远赴新疆参与军事训练与生产建设。三年的军旅生涯,将军人的热血与担当彻底融进了他的生命。即便退伍多年,童年听过的战斗故事、亲身经历的边疆岁月,仍让家国情怀在他胸中翻涌不息,从未褪色。
战火已远,承诺如磐。2001年,原本看守陵园的工作人员因年迈体衰,无法继续守护,“接班人”成了问题。杨智忠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责任。
“来的时候有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觉得我应该在家喝着茶,抱孙子的,可偏偏跑来了烈士陵园。但当年掩护我父亲的两位恩人、我的舅舅,都安眠在这里。这720位烈士的‘家’,应该由我来守。这个工作就是我当兵的延续,来到这里让我感觉到好像从未离开过军营。”杨智忠解释。从此,他像一棵扎根的老树,除草、清扫、祭奠,二十余载,未曾中断。
一次触动,坚守愈发坚定
“刚来的时候,陵园大门也挡不住人,水电也没通,整体情况比较困难。我可以很快适应,但是老伴和小孙女就不太适应了。”杨智忠告诉记者。没电就点油灯蜡烛,没水就去附近村子挑水喝,这样的生活,杨智忠过了整整十年。2010年,陵园里通上了电,打上了井,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每一次擦拭墓碑,都是无声的致敬;每一次清扫落叶,都是深情的对话。杨智忠早已将陵园视为自己的家,全部心血皆倾注于此。
然而2004年,妻子于爱云突发疾病,出院后需静养,杨智忠陷入两难。妻子看出他的挣扎,主动提出:“陵园清静,更适合休养,我陪你一起守下去。”于是,两人共同留在陵园,边守陵边养病。
而真正让他的信念彻底坚定的,是两位来自烟台海阳的年轻人。
“他们拿着烈士证,来找爷爷。老人牺牲于丈岭战役,父亲找了一辈子没找到墓,他们是顺着线索才来到这儿。”杨智忠翻遍名册却找不到对应姓名,又带他们在墓区反复寻找,最终仍无果。“我只好告诉他们,这很可能是一位无名烈士。”话毕,两个年轻人扑通跪地,失声痛哭。
那一刻,帮烈士“寻亲”的念头,在杨智忠心中猛烈生长。
一个想法,成为新使命
饮马烈士陵园内,720座墓中只有60座刻有姓名,17座模糊标注着籍贯。许多烈士信息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加之行政区划变更,寻亲犹如大海捞针。
“每一个寻亲的人,都会在纪念碑前鞠躬、扫墓,然后默默离开。”讲起这些,杨智忠满面憾色。
自那时起,他潜心研读所有现存烈士资料,持一本笔记,终日穿梭于墓碑之间。姓名、籍贯、年龄、牺牲战役、时间……他将所有能查到的信息逐一整理、比对,以近五万字的笔记,为一位位烈士勾勒出模糊却庄重的“生命轨迹”。
杨智忠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将信息发布至报纸和网络,四处打听、奔赴烟台、青岛等地走村入户搜集线索。随着事迹传播,越来越多志愿者和媒体加入寻亲队伍。2012年,在烟台市牟平区民政部门的协助下,杨智忠为埋葬在陵园里的杨忠先等3名烈士找到了家人。同年,他又亲自前往烟台莱州,为邵正云等3名烈士找到了亲人。2013年,临沂的一个人通过网上信息联系到杨智忠,此人是烈士张志田的孙子。2019年,杨智忠登上央视《等着我》栏目,借助互联网将寻亲从线下走访推向全网接力。
跋涉万余公里,走访12处革命遗址,已成功为56名烈士找到亲人。“我还会坚持为烈士寻亲。”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话语掷地有声。在这寻亲的战场上,他依然奋力向前,延续军人使命。
“只要有人记得,烈士就永远活着。”每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祭奠,尤其是年轻面孔,杨智忠既欣慰,也更觉责任重大。红色基因,正由他的守护,悄然生根、发芽、延续。谈及未来,他语气坚定:“只要我还干得动,只要陵园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守下去。”
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的守护者杨智忠,这位长年与英烈忠魂为伴的忠诚卫士,因其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与崇高品格,荣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并受邀参加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与“好人”二字的千钧重量。
英灵守护者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陵园中扎根的松柏,无声而坚韧地诉说:守护烈士的安息之地,不仅是守护一段历史,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的信仰与和平。这份庄严的承诺,终将汇入集体记忆的长河,奔流不息、代代相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8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