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他不是邮差,却为56位烈士找到了回家的路;他不是教师,却在10余万人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火种……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来自潍坊昌邑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杨智忠,作为山东省优秀代表,光荣受邀出席此次活动,并在现场交流中,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24载坚守烈士陵园、跋涉万里为烈士寻亲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潍坊儿女忠诚奉献、崇德向善的品格与担当。
他就是“中国好人”杨智忠,他的廿四载让我们懂得:英雄从未远去,只要有人铭记,他们的精神便永远鲜活;历史从未沉默,只要有人守护,它的回响便震彻山河。
廿四载风雨守护,七百余英灵长安眠
在潍坊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当脚步踏过花岗岩大门的阴影,一座镌刻着“永垂不朽”的肃穆的纪念碑赫然入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革命先辈用生命捍卫了胶东解放区,直接促成了山东战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反攻的历史性转变。苍松翠柏间,一个佝偻的身影突然直起腰背,放下手中工具——杨智忠老人向门口缓缓走来。
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建于1956年,坐落在饮马镇镇区西南约1000米处,青砖院墙,大门朝南,远远望去整个陵园被一片苍翠的柏树林覆盖得严严实实。这里,长眠着720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这里,也是“中国好人”杨智忠老人默默守护了24年的“家”。
2001年时,看护陵园的人上了年纪,身体情况不能允许他继续守下去,只能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杨智忠了解到情况后,便萌生出了接替守护陵园的想法。
杨智忠的守护故事,源于一段刻在家族记忆里的红色印记。这份坚守的初衷,藏在他自幼听熟的战斗往事中,浸透着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杨智忠的家庭堪称“军人世家”,家族中先后有六位军人,其中一位便是长眠于陵园的烈士——他的舅舅王瑞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而他的父亲作为解放战争老兵,更是用亲身经历让“感恩烈士”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当年父亲在战斗中重伤,两位为掩护他撤离壮烈牺牲的战友,也长眠在这座陵园里。
饮马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父母常带他瞻仰舅舅与救父烈士的名字。亲人的牺牲、父辈的嘱托,让“守护烈士”成为杨智忠心中不可磨灭的信念,他听到招募烈士陵园守护人的消息,这位经历过军旅生涯的汉子,站在苍松翠柏间,做出了一个改变后半生的决定:“我要留下来,守护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民政部门同意他的申请后,他没有通知亲友,直接把东西搬到了陵园。面对家人们的苦苦劝说阻拦,杨智忠来看守陵园的决心始终未曾改变,“我总觉得守护烈士陵园是我军旅生涯的一种延续,在这里守护烈士英魂,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还是一名军人。”
就这样,杨智忠和妻子于爱云一起,带着3岁的小孙女住进烈士陵园一侧的小屋,成了720位烈士的守卫者,这一守就是二十四个春秋寒暑。
八千多个日夜里,杨智忠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单调:清晨早早起床,清扫陵园落叶;白天修缮设施,描红碑文;夜晚巡查园区,确保一切安好……在他的精心守护下,陵园内部井井有条:林间道路一尘不染,模糊的碑文被重新描金,园内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这里不再只是一个安葬烈士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精神家园。每年清明、国庆,前来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十四个春秋流转,杨智忠的头发从乌黑变成霜白,背也不像当年那般挺直。但每当他清晨巡视墓园,看到朝阳为墓碑镀上金边,听到风吹过松针发出的沙沙声,总会想起刚来时的情景。
万里艰辛寻亲路,五十六忠魂终归乡
在饮马烈士陵园,杨智忠每天认真看守着这里的墓碑和绿化。他原本以为,把陵园维护得整洁庄重,就是自己全部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两位寻亲的烈士家属让他意识到,比起守好这片陵园,也许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帮助这些长眠在此的烈士,找到回家的路。
2004年的一天,烟台海阳的两名烈士家属前来寻找烈士墓。他们告诉杨智忠,自己的爷爷是在丈岭战役中牺牲的,父亲生前四处寻找都没找到墓地,他们好不容易循着线索找到了这里。杨智忠赶忙翻出名册,却没找到与烈士证上相符的名字,接着又带他们到丈岭战役墓区转了好几圈,依旧没找到,便告诉他们这可能是无名烈士。
两人听后,在墓碑前跪地痛哭,那场景让杨智忠心里难受极了。“看着他们悲痛的样子,我心里五味杂陈。烈士家属们对烈士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几十年接力寻找的辛酸,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我要留在这里,帮烈士们找到家人。”杨智忠说,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帮烈士寻亲。
2005年,杨智忠开始了为烈士寻亲的漫漫征程。这是一项堪比大海捞针的工作:饮马烈士陵园安葬的烈士大多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很多记录不全,陵园内有720座烈士墓,其中只有60座墓碑上有烈士名字,而记载了烈士地址的仅有17座,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上记载的地址大多不够详细。
为了准确为烈士找到亲人,杨智忠精心研读陵园里所有可考的烈士资料,并分批进行整理。“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心疼这些烈士。他们牺牲的时候,大多数只有十几岁、二十岁出头,还都是孩子啊。帮他们找到家人,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杨智忠说。
2007年,杨智忠整理查阅到了于春广和于在元两位烈士较为具体的籍贯信息,仿佛“寻家”之路近在咫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笔记本,揣上60块钱,杨智忠便出发去往了烟台海阳。
“那天我一大早就出发了,中途倒了五次车,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到达台子村,到了村委询问发现,这个村里‘于’姓很少,而且没有烈士,有热心的老乡给我指路附近有烈士的村子,但是当时带的现金不多,无奈只能当天返回。”第一次外出虽然没有成功为烈士寻到“家”,但杨智忠迈出了漫漫长路的“第一步”。
每一场迟到的相见都让杨智忠无比动容,送邵遵荣烈士“回家”的路,他走了十几年;一枚印章就是张志田烈士寻亲的所有物件;段秀钦烈士的子女带走了父亲墓前的一抔黄土,将思念化作前行的力量;无名烈士的孙子认领“77号”墓年年祭拜……这样的故事,杨智忠经历了许多许多。
截至目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杨智忠老人已经为56位烈士找到了家属,而且他还在持续不断地寻找着。“每找到一位烈士的亲人,我就觉得又完成了一项使命。”杨智忠说,“看着亲属们抚碑痛哭的样子,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数万字铭刻峥嵘,播种数十万人心田
随着守陵和寻亲工作的深入,杨智忠逐渐意识到,比守护陵园、帮烈士寻亲更重要的是传承烈士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拿起了笔,开始发掘烈士事迹和革命故事。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他精心研读陵园留下的所有可考的烈士资料,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和历史档案,将所有能查到的烈士姓名、籍贯、年龄、牺牲年月、参加战役等信息逐一比对,用近5万字的手写笔记,为烈士们勾勒出虽模糊但温暖的“生平画像”。
在深入挖掘烈士事迹的同时,杨智忠还积极推动烈士祠的改造提升工作。昌邑市在原有的烈士祠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将烈士祠分为瞻仰区和墓区两部分。通过查阅史料、多方走访联系、摸底排查,收集了于培绪、卢志英、王锐等革命烈士的遗像、史料及遗物,编写了524位革命烈士英名普和烈士传,陈列于瞻仰区。
如今,作为昌南唯一一处党性教育基地,饮马烈士祠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缅怀先烈精神、回望入党初心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激发爱国热情、增进民族情感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了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的重要阵地。
不仅要守好烈士,还要讲好故事。怀着这份执念杨智忠主动请缨,担任起了义务讲解员。他的讲解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守护陵园、为烈士寻亲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融入其中,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温度。
一位听过他讲解的大学生这样写道:“杨爷爷的讲解让我几次落泪。原来历史书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
多年来,杨智忠累计讲解超过2000场,听众达10万余人次。他的听众有党政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也有普通群众,他用鲜活的烈士事迹、真挚的情感表达,将烈士精神传得更远、播得更广。
如今,年近80的杨智忠依然忙碌着。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看着一批批学生、机关团体来到饮马烈士陵园祭奠先烈,作为国防教育宣传员的他,总能在年轻人专注聆听的眼神中,感受到沉甸甸的成就感。他最新的事业是培养年轻讲解员,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我老了,但红色基因传承不能断。要让年轻人接好这个班,把烈士精神一直传下去。”
廿四载光阴,青丝变白发;五十六次团圆,忠魂归故里;十数万心田,火种已播下。杨智忠用大半生的坚守,诠释了“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潍坊城市精神。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陵园,更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他寻找的不仅是烈士亲人,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崇高敬意;他传承的不仅是红色故事,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8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