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合肥四姐妹与韦均一
很多人只知道民国宋家三千金在民国生活的历史典故,却不知合肥四千金的故事其实在当时也很精彩。
只有梳理过合肥四姐妹与继母韦均一的恩怨情仇,才能真的知道当年民国世家的人生。
四姐妹的诞生要归功于一个张家的功臣,也就是张家众多孩子的亲生母亲,陆英。
现代资料对这位母亲陆英的描述很少,但她家族的背景却不小。
据传,陆家在扬州城也是有名的商贾大家,家里的良田瓦舍相比张家只多不少。
陆英
那时的古人都钟爱有学问的人家,张家往上几代都是如此,即便到了之后商政不分家的年代,于是算书香门第。
四姐妹的祖父张树声的一房妻妾就是陆家的女儿,两家也算是有人员往来的。
所以在后来,张树声的儿子张武龄(又名:张冀牗)到年纪要结婚,他父亲才给他找了陆家的女儿来。
因为张陆两家认识,交情还好,所以这样的事情,就成了亲上加亲的喜事。
陆家给陆英的嫁妆也多,家里有的几乎都陪嫁了去一部分,当时来往行人看到嫁妆无一不是驻足观看,惊掉下巴。
张武龄
张武龄对陆英也很是宽容尊重,张家大小事务张武龄从不过多干涉,都只让陆英一人来管。
他就每天在外忙活张家的生计和发展,日子过得温馨且痛快,而稳定下来的陆英,要想在张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为张家传宗接代,陆英不光要为张家多生孩子,更要能生出儿子来。
于是在两人结婚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还是17岁少年的张武龄就和21岁的陆英有了第一个孩子。
两人的第一个孩子,陆英是很激动的,作为张家新妇,她渴望着为这个家一举得子。
张家四姐妹
陆英在扬州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她也是传统的女性,会期待着男丁出生。
但结果却有些让陆英失望,他俩的第一胎是个女孩,而且不光第一胎,之后的两胎也都是女孩。
这三个孩子就是合肥三姐妹里的老大张元和,老二张允和,老三张兆和。
连生三个都是女孩,虽然张武龄没因为这件事说什么,但陆英的心里却总不是滋味。
甚至身边的人看她的眼光,都让她觉得有些不自在,而在这样敏感的情况下,陆英第四胎真的得偿所愿生了个男孩。
张家四姐妹和张武龄
这个男孩的出生,也让有些敏感多疑的陆英不在难受,但好景不长,在怀第五个孩子的时候,男孩生病没了。
这让本来想再接再厉的陆英情绪起伏都变大了很多,而第五个孩子的出现更是加重了陆英的恐慌,因为第五个孩子还是个女孩。
这个孩子,也是张家之后唯一的女孩,合肥四姐妹里的老四张充和,虽然生了四个女孩,但陆英一直都没有放弃,刚出月子又再怀孕。
而第五个女孩张充和,则是被她给了当时无儿无女的二房奶奶,过继过去给她做孙女。
张家所有孩子合照(包括张宁和)
也可能是时来运转,陆英女孩生得多了,之后的几年直到她死前,出生的竟都是男孩。
直到1921年,陆英因为拔牙得了血中毒而死时,她为这个家养育了十四个孩子,后因为生病,只活下来了四女五男,九个孩子。
这四个姑娘会叫他们合肥四姐妹,是因为张家的老家在安徽合肥,原来统称“合肥张氏”一家。
后来张家各房壮大,张武龄这一支的张家人因为生意,便带着家人跑到了上海定居发展。
后来又因为张武龄的工作,全家又从上海搬到了苏州的九如巷居住,这栋房子也是当时陆英考虑孩子们玩耍而选的。
乐益女中大门
而四姐妹里,除了最小的老四被留在了上海以外,其他三个姐妹都是和父母一起搬到了苏州的九如巷。
而且三姐妹由于出生的年龄相仿,所以姐妹之间的关系极好,这也是后来三人会与后母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陆英咽气那天,几个孩子哭得很惨,看着张武龄彼时的深情不舍,她也说不出让他今后不娶的话来。
张家偌大的家业,不可能没有女主人在背后加持,而且那时的张武龄在外还有发展很好的事业,还开办了乐益女中。
于是人生最后,陆英不光说不出安慰孩子们的话,还是带着对世间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韦均一和张武龄
而当时才34岁的张武龄也真的如陆英所想,在1923年8月把比自己小11岁的韦均一娶进了家门。
张武龄却全然不管孩子们的想法,只固执地让孩子们管韦均一叫母亲,无一例外。
还把家里的保姆佣人全叫出来,并宣布韦均一是未来张家新的女主人,要求所有人必须听从韦均一的吩咐。
但当时张家最大的孩子张元和也才比韦均一小了七岁,她怎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女人进家门。
姐妹三个不管别人如何,完全不把韦均一当回事,私下里对韦均一也从来没什么好脸色。
张武龄
只有在张武龄在家时,才会装装样子表现得像是一家人一样,韦均一也是委屈,但却只能自我忍受。
据后来韦均一弟弟表示,其实这场婚姻的背后,是韦家叔伯对于金钱利益的有意促成,韦均一根本没能力拒绝。
张武龄会答应这门婚事,一是因为张家当下确实需要一个女主人打理繁重的家业。
二可能是因为,韦均一和当年的陆英有些像的缘故。
陆英生前除了料理家务和繁衍子嗣外,最喜欢的就是戏曲,当时在上海,只要是有名气的大演出,只要她没事都会去听。
而且上海当时还有很多戏曲家在此地居住或演出,陆英也是场场都没有拉下。
张家四姐妹
后来到苏州,家里三间书房,就有一间是给陆英放置一些戏曲单子和谱子的珍藏。
同样的韦均一也是喜欢戏曲的,她自己本身也很擅长昆曲表演,而且国画也是了得,很有大家闺秀的样子。
韦均一还是上海爱国女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和之前喜欢书籍阅读的陆英性子也是如出一辙。
种种相似很难不让人想到,张武龄会答应韦家娶韦均一,是因为她与陆英之间的相似之处。
韦均一在家里的地位也因为三姐妹的关系,逐渐变得尴尬,这些在后来,张武龄也是看在眼里的,他知道是这个家里陆英的痕迹过重了。
张家四姐妹
于是为了照顾韦均一,他开始了对娇妻毫无保留的偏爱,就和之前对陆英的放手一样,他不会干预韦均一在家里的所有决定。
同时还把当时的乐益女中校长的位置给了韦均一来担任,让她能不被束缚在家里,在外也有自己的事业。
可要知道,乐益女中的“乐益”两字据说还是陆英的谐音由来呢,张武龄把乐益女中交给韦均一就是在一点点抹掉陆英的痕迹。
而且张武龄也不反对韦均一继续求学的路,同时还爱屋及乌地帮韦均一照顾她年幼的弟弟。
张武龄为了韦均一可谓是想尽心思讨好帮助,只为了韦均一在这个家能待得舒心一些。
张元和
韦均一也就这样,一点点地接手了张家和乐益女中的全部事物,张武龄的做法也让她心里好受了很多。
但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伤害到了孩子们,张家三姐妹对韦均一的态度就变得更加不好,但张武龄就像是没看到一样,冷处理三人的态度。
韦均一在张家因为张武龄的态度开始过得不错,但她和当年的陆英却要面对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子嗣。
因为陆英生了很多,其实韦均一可以不用为了张家繁衍而生孩子,但韦均一却想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孩子。
张兆和
这个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如张家三姐妹,根本就不把她看作是母亲,小一些的虽然叫她妈妈,但她根本没有想要疼爱的感觉。
只要一想到这些孩子是陆英生的,她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在她逐渐适应了张家主母的位置后,她也开始准备要自己的孩子了。
可之后几年,韦均一却接连流掉了两个孩子,她变得忧心忡忡,总觉得这个家里有人要害她,她认为自己失去的两个孩子也是被人害死的。
家里人都觉得她是神经敏感,她是张家的当家主母,怎么可能会有人要害她,但韦均一却固执己见。
张允和
在第三次怀孕后,更是不顾张武龄的不满,直接回到娘家去养胎,结果这胎就保住了,并且还生了个儿子,张武龄给他取名张宁和。
韦均一回来后性格就变了很多,每天都显得脾气很暴躁易怒,时不时就会训斥下人,使唤家里其他人。
但三姐妹却完全不理她,只当她是这个家多余的存在,父亲用冷处理的态度对她们,她们也就用冷处理的态度对韦均一。
而这个家韦均一从始至终都不喜欢的就是三姐妹,等后来老四张充和回来,就变成了不满意她们四个了。
1930年在老家的二奶奶因为年纪大去世了,张充和也没人照顾了,于是便被接回了张家。
韦均一刚开始对回到张家的张充和的态度还算可以,毕竟她觉得张充和对这个家的感情可能也没有多深厚。
据之后张充和回忆,韦均一对她的态度会是在家里对其他人少有的平静,有时候看着她写字,一看就是大半个时辰。
可能她看张充和就像是看到之前的自己一般,但张充和在这个家始终是和她不一样的。
四姐妹年龄相近,又都是一个母亲生的,自然不光长相,性格也是相似得很。
四姐妹都是15到17岁的花样年纪,而且还一同在乐益女中上学,每天上下学自然就混出了感情。
韦均一这些都看在眼里,虽然讨厌她们的态度,但在私下和张充和的关系却还算可以。
张充和也知道几人之间的矛盾,她也从不主动提出要缓和两边的矛盾,一边是亲妈生下的亲姐妹,一边是对自己还不错的后母。
两相抉择下来,张充和根本没办法缓和这段关系,于是她也只能和张武龄一样冷处理,让两方自己缓和。
但到了后来,两方之间的矛盾非但没有缓和,还变得愈演愈烈、人尽皆知。
张元和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家里大姐张元和,与学校的教员凌海霞关系很好,但韦均一却跑出来搅和两人关系。
张元和根本不会听韦均一的话,在私下里还是和凌海霞接触,于是韦均一便等凌海霞教务合同到期后,直接不续约她,把她赶走了。
这让张元和实在无法理解韦均一,韦均一每天在学校管东管西,逐渐让张元和感觉失去了自由,最后无奈的她选择离家去上海发展。
四姐妹也都害怕了韦均一的举动,也都纷纷离开了乐益女校,去了其它学校继续求学。
就是希望韦均一能离她们的生活和社交远一点,并且不再参与她们的私事。
张允和
而这件事原本应该告一段落,不再有后续,可偏偏在张元和去上海学习,并且安定后,韦均一又提出了要求。
她以家庭开销太大为借口,要求张元和退学回家,并且还书信一封让张元和马上动身准备。
韦均一这把火直接点燃了当时还在乐益女中读书的老二张允和,她气愤地跑去找张武龄,希望父亲能出面说些什么。
张武龄为了让韦均一舒心,对子女太薄情,他不但完全遵从韦均一的决定,还训斥了张允和一番,说她不守规矩,让她不要管闲事。
张允和性子本来就比其他姐妹泼辣一些,根本不可能做到像张武龄说的那样什么都不管。
1946年张家子女全家福
大姐就是她的例子,如果张元和的学业她说管就管,那以后为了其他孩子,她的学业也会被耽误。
于是没过多久,由张允和组织的抗议游行就在乐益女中爆发了,好多媒体还争相报道此事。
张允和把家族的矛盾晾在了媒体的面前,直接指出了韦均一在教育方面的问题。
张允和表示,如果校长都不支持自己的女儿完成学业,那其他学生又何必来乐益学校上课求学呢?
这件事当时可谓是轰动城市的舆论八卦,是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热议的话题。
而韦均一也是经不住舆论的压力和羞耻,之后更是绝口不提张元和在外求学的一切事情。
张允和为了姐姐的学业而奋起,努力与韦均一做争辩的事情确实很让人觉得激励,但这里面真的就没有韦均一想当母亲的心吗?
韦均一虽然只比张元和大七岁,但她所看到了社会是成年人的社会,她虽然对四姐妹态度很不好,但说到底,她们都是张家儿女。
韦均一也是为张家生儿育女的人,即便是与她们关系不和,可能在心里也是把她们当成一家人了。
韦均一和张武龄
只不过韦均一可能就真的不善于表达,以至于到后来,她自己生下的男孩张宁和也和这个母亲的感情不太亲厚。
张元和在上海的学校里和相遇的凌海霞关系越来越好,结婚后凌海霞私自抱走了她的孩子不还,直到几十年后,母女才相聚一面。
张允和嫁给了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她的男人,虽然战争中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但两人还是相濡以沫的走完了之后的漫漫人生路。
张兆和在之后便去了中国公学读书,那里的生活,每天都会被书呆子老师的情书包围,她之后的人生也是因为这些情书而深陷其中。
只张充和与继母韦均一相处的时间比较久,但在战争爆发后,还是失去了联系。
等1946年战争结束,乐益复课,韦均一才又回到了苏州,几个孩子也相继回到了这个曾经的家来看看。
一起闲聊往事,也只觉得当时生活的美好,至于矛盾,可能也随着几人的成长消散在了时间里。
“人生不易,相处太难。”张家的故事细细品味,其实里面谁都有错,但谁也都是受害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2 14:45:3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