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赛湖农场一团的军垦七战士离开农场我们像逃跑巴不得越快越好
说了江工同窗杨兰芳绰号“杨疯子”,曾有跳下渠道堵缺口的英雄壮举,爱到连首长大力表扬。当年非常提倡类似行为,树立过好些典型,激励人们照样去做。
同在九江地区的江西生建兵团第二团赛湖农场,就发生过这样的一起重大事件。为之宣传鼓动,江西省当年出版了小人书《军垦七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团编绘、江西省新华书店出版发行、1970年3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0万册、每册0·10元)
。
(图11969年小人书《军垦七战士》江西生建兵团第一团赛湖农场)
从此后,在九江-瑞昌公路中途,离赛湖农场大门老远,就看得到在公路右上方小山坡上有块不小的墓地,后来越修越隆重,就是安眠那七个南昌去的女战士的墓园。
那时我们在一团也是“双抢”,那悲痛的消息还没传到。按照
《军垦七战士》,那是发生在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团武装连四排贾亚力、黄杏娟、钟晓裕、刘淑兰、孙瑛华、邹太秀、涂洪儿七位女战士,在抢收粮食途中翻船遇险的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已救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无限忠于○○○○○路线的凯歌,实践了她们的钢铁誓言:“生为○○○○○路线英勇战斗,死为○○○○○路线自觉献身!”
当时表彰七烈士的英雄事迹,江西省军区党委批准给四排荣记三等功,给贾亚力、黄杏娟荣记一等功。兵团临时党委追认贾亚力、黄杏娟、钟晓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认孙瑛华、邹太秀、涂洪儿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刘淑兰为“模范共青团员”,并号召兵团全体指战员学习七烈士的革命精神,高举○○○○○红旗,奋勇前进!——无疑这七人是英勇牺牲的壮举!但从报道的情况看,又很耐人寻味。
(图21970年芙蓉农场一连战友王仁定王
贤钧朱绪明李钊成,王仁定是比较玩得来的南昌中学生,家在中山路边)
我唱歌写歌写首小诗一篇小说
想起杨兰芳荣获绰号“杨疯子”,我在一些人眼里恐怕也是“神经病”一个,只是水平比杨疯子差远了。我最神经的是
喜欢“乱唱”,离开农场好多年还是喜欢唱。还写过歌子不敢拿出去。较完整的是套用兴国山歌写了首“毛主席的光輝照芙蓉——芙蓉山歌”一直压在日记里。没有文笔也按捺不住,还写过一首流行小诗:“芙蓉银水闪金光,軍岭山下春意浓;兵团总部传喜讯,红旗飞舞似潮涌。雄文四卷贴在心,学用毛著战严冬;一班战士献決心,当代愚公画长虹。老田他说加油干,小占带病上战场;女战士赛穆桂英,学用结合真正行。”哈哈,看了脸红。
我甚至还挤尽脑汁写了篇小小说,登上了一连的1969年国庆节墙报,只恐怕没几人看到,因那期墙报挂在连部平房里,一般人不去。那是连里每班要稿,我想起一连搞过一次半夜吹哨子“紧急集合”,有人慌张错乱……于是灵机一动熬了几个深夜,涂涂改改挤牙膏挤出了篇《我和他的故事》,编个主人公“我”在紧急集合时,慌慌张张摸不到步枪,拿起甘蔗就走——思维的老套文笔的幼稚,也是小神经!
(图3芙蓉农场江西生建兵团二团赠送的笔记本)
离开农场像逃跑越快越好
1970年6月19日,团部学习班突然结束,我们日也盼晚也盼,终于真地盼到要分配了!
从团里回到连里,我还赶上了“双抢”,与几个人下水田割禾,低头弯腰泥水没脚,戴着草帽也挡不住太阳当头,挥汗如雨时不时脚上还钻蚂蟥……但我很卖劲,无须说假话,我真心想“站好最后一班岗”,算是20个月的一份留念!
这最后站岗没两天,忽听岸上有人喊“上来哟,回去办学习班了!”。7月18日,终于等到了“分配学习班”:先是全体到团部听杨政委总结报告、李主任传达中央文件,接着开班5天,7月23日搞鉴定,安排8月5日离场、15日到单位报到。在二团分配工作的程序就结束了:我在日记写下:“早也盼晚也想,事到临头又感到很渺茫,分到什么地方单位去呢?”真是人心不足哦!
结果还好我分回了九江市。九江人大多也分回了九江,有几个分到附近县里。离开时,我找到去五连看弟弟的杨兰芳;他急慌慌地跟弟弟交代;我俩没说几句话就算告了别。
那天9点多钟,我们这拨人连同行李挤上停在加制连前彭泽-九江公路上的大卡车——有点巧合,跟离开南昌一样,既没有欢送也没见到一个解放军!怎么去的?还怎么走!一堆人挤在车上,○○○翻张报纸一屁股坐上去,我看着吓了一跳。那天,我们像逃跑一样?巴不得越快越好,午饭就回九江家里吃了。
具体分到哪个单位呢?是先集中到九江市委办了几天“学习班”——从那时起,才算真正结束了学生生活,真实地走上了社会,发现分配的名堂还真不少!分得好不好?就看朝中有没有人?地革委组织组有个小官实权派!社会普遍的“开后门之风”,就是在那前后兴起的!
芙蓉农场的分配,一连的
王
贤钧,回了家乡修水还是武宁?杨兰芳回南昌进了320厂。江西
师院数学系的朱绪明与李钊成,一同分配到瑞昌县码头镇长江边一个小村庄的学校里,正值“214工程”大干快上。那个小村庄一边临江,一边在码头-“6214”厂(下巢湖)江边公路的山脚下,一辆辆大汽车整天从他们头上开过,可是他们并坐不上。周围建设热火朝天,那个小村子却像与世隔绝。后来朱绪明好不容易调到了九江东门外新成立的“××中学”,李钊成后来也好不容易调回了“宜春一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