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谋士献策为何总会出三个方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13: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很多人都经常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古代的谋士们在给自己的主公提出一些策略的时候,总是会说,自己有上中下三策,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三种解决办法,并且还有最好的方案,这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三个办法说出来,最后实行的却总是不是上策,既然是上策自然是最好的,为什么都不用最好的办法呢?上策到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既然不好了为什么还叫上策?

古代谋士献策为何总会出三个方案

1.谋士为何会说上中下三策

古代的局势动荡,决策事关生死,因此君王们相当重视决策,管我给招揽贤士、谋士,专门为其提供决策服务。谋士一般会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这也成为历史上比较有趣的一种现象。

“上中下三策”最早的说法来源于《孙子兵法》,书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一个人只有给自己设置最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取得相对好的成绩。

《谋攻篇》中又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乘的兵法是利用战略挫败敌人,其次则是通过外交斡旋取得胜利,再次就是利用军事威慑迫使敌人屈服,最下等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达到取胜的目的。

613年,炀帝决定第二次亲征高丽。杨玄感认为骑兵反隋时机已经成熟——炀帝在上一年亲率百多万大军征高丽,几乎是全军覆没;此次再度劳师,后方已十分空虚。谋士李密当时给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带兵直上辽东,堵住炀帝征高丽的大军,让他腹背受敌;中策是进军关中,夺取长安作为根据地;下策是就近攻下东都洛阳,但万一久攻不下,炀帝的大军赶回,便十分危险。

天禧三年(1019)三月,为讨宋真宗的欢心,巡检朱能与内侍周怀政通谋,伪造了“天书”放在长安西南的乾佑山。当时寇准是此地的永兴军长官,此时有人进言,如果寇准进献天书,官民才能信服。

五月中,寇准接到入朝的诏命,便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他的门生闻听后深感不妥,给他献了上中下三策:东行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时,可称病坚决请求外任,此为上策;中策是入宫觐见陛下时,揭发终南山天书实乃虚妄之事,尚可保全一世清名;下策则是重返中书拜相。

古代谋士为何都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这与古代的时局以及谋士的职责和定位有关系。时局复杂,应对的策略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谋士提出“上中下”三种策略,以便于穷尽一切的可能。第二点,谋士的定位在于“谋”而不是“断”,谋士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策略时也有一定的倾向,他们用“上中下”来区分,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能把决断权交给上面,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

古代谋士献策为何总会出三个方案

2.君王为何不选上策

那么,面对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君王又该如何选择呢?这里面的学问很大,不仅与君王的政治格局、军事素养有关,甚至于君王将相的个性品格也有一定的关系。

汉朝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问计于薛公。薛公说:“英布反叛是不值得奇怪的。如果英布使出上策,那么山东一带就不是汉朝所有了;如果他使出中策,那么谁胜谁败就未可预计;如果他使出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楚地,并吞齐地,夺取鲁地,向燕赵两地发布檄文,要他们固守自己的地方。这样,山东地方就不是汉朝所有了。”

刘邦问:“什么是中策?”薛公说:“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占楚地,并吞韩地,攻取魏地,占领敖庚的米仓,封锁成皋的关口,谁胜谁败就不可预知了。”

刘邦问:“什么是下策呢?”令尹说:“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下蔡,把重心放在南越,自己回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也会平安无事了。”

刘邦问:“那么,他将采取哪一个计策?”薛公回答说:“他将采取下策。”

刘邦问:“为什么说他会不用上策、中策,却要出下策呢?”薛公说:“英布原来在骊山做奴隶,他自己做到了万乘大国之王,都是为了自己。他不懂得替百姓的将来考虑。所以,我说他会采取下策。”

后来果真如薛公所料,英布采取了下策。刘邦率军亲征大败英布,英布逃亡到江西一代,后来被他的内弟诱杀。薛公通过分析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个性品格,准确判断出他会选下策。

隋朝末年,面对李密提出的三策,杨玄感听罢说:“我认为你所说的下策正是上策,现在百官家眷尽在东都,如果不把他们带出来,哪能指挥动这些人呢!况且遇城不拔,怎能显示出我们的威风呢?”结果,杨玄感未用李密的战略性大计。弃用上策,选择下策,杨玄感的抉择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的隋朝统治还没分崩离析,杨玄感起兵的时间太早,无论用什么计策,都可能面例着失败。

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的变化,谋士的上中下三策都可能成为最优的策略。作为决策者,最重要的是分析决断的能力。至于上中下三策哪个最好,不仅和方案本身有关,还要从战略目标和战略全责着眼,这样,才能选出最优的办法。

古代谋士献策为何总会出三个方案

3.谋士为什么不说上策

上中下三策,并没有什么好坏的分别,主要就是激进和保守的区别,各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谋士的义务是什么?告诉自己的主公,他能有什么选择,并且分析利弊,每一条选择的坏处在哪?能不能接受。如果只说上策,那么久等于是变相的在替自己的主公做选择。

没有哪个人喜欢自己的手下替自己做选择,换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僭越,你只给我提这一个建议,摆明了就是让我没得选,不得不选你的策略。成功了还好说,这要是失败了呢?谋士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很显然,担不起,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除非是谋主,不然谋士是不敢这么干的。

再换一个角度,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名声影响,粮草辎重,外界的反应,对于决策者来说,承担风险的人只有他自己,但是决策者也很忙啊,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谋士的作用就体现在这,提供建议,并且尽可能的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利弊,然后给出方案,让决策者自己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出谋划策时,谋士为啥总喜欢提“上中下”三策
...绝天下、运筹帷幄的形象跃然纸上,成了中华千年历史上谋士和忠臣的代表。所谓谋士,为上级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古代有,现代也不能缺。从百千年前的军事、议政大臣,到如今的参谋、顾问,
2023-07-24 21:22:00
...客说一万句,也未必有军阀一声怒吼好使,但是军阀缺少谋士的辅佐,也混不久长,比如很能打的吕布、公孙瓒,最后都惨淡收场,汉末数十路诸侯,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笑到了最后——我们
2024-06-05 20:49:00
为何袁绍从官渡之战后就开始没落了呢
...当然见事迟的袁绍并没有看到可乘之机。这个机会,他的谋士田丰就看出来了,还劝袁绍去偷袭许都,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可是,袁绍听不进去,所以就这样白白错过良机。以至于在公元建安五年
2023-05-17 14:55:00
诸葛亮和庞统两个都是不世之才,帮刘拿下了多场胜利
...有重用他,就让他管理一个小小的县城,而这种有才能的谋士多少是有些心高气傲的,他觉得自己才华并不只是管理一个小县城而已,所以他就没有上心的好好治理,后面还被刘免去了他的官职。但
2023-02-13 19:27:00
三国时期的沮授属于什么级别的谋士?他是如何死的?
谋士大体上分三种级别的,一种是战略级别的,一种是是战术级别,还有一种既是具备战略级别还具有战术级别的,两种能力同时具备。自历世以来,战略级别的谋士不多,大部分是战术级别的,而同时
2023-06-14 10:51:00
...九岁,庞统和司马懿同岁,郭嘉比鲁肃还大两岁。这五个谋士如果在赤壁之战发生的208年结为异姓兄弟,170年出生的郭嘉就是毫无争议的老大,接下来是172年出生的鲁肃为二哥,然后是
2023-02-13 14:04:00
三国谋士如云,真正称得上战略家的只有这几个人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征战不断,人才井喷,谋士们纷纷出山,辅佐各自的主公开疆辟土,期望一展各自的抱负,建功立业。那个乱世的有名有姓的谋士,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然而他们大都只是一般的
2022-12-28 21:53:00
从三国到晋朝:曹魏谋士荀彧的崛起与陨落
...关系的。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曹魏中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要是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这些事情了。虽然这位谋士的才能非常的高强,但是最后还是被曹操逼死了,甚至他的家族都被杀了。起初曹
2023-10-26 15:39:00
诸葛亮最喜欢的一位谋士是谁
...致的,可以称他是诸葛亮的知己,是诸葛亮最喜欢的一位谋士,如果他不死的话,关羽就不会大意失荆州,更不会败走麦城,更加不会死去,就算会攻打关羽,也不会让关羽死的。再说一遍,他明白
2024-08-01 15: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