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3-02 15:1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谢晓亮是1985年去美国芝加哥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的。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又去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这是自1965年以来,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此后,谢晓亮一直在美国做研究。后来,他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在美国获得三个院士谢晓亮,可见他是取得了各项杰出成就的。他甚至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也就是2018年,谢晓亮却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任教。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我们知道,由于西方人的偏见,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工作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是非常困难的。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如果当年他们回到中国来,想获诺贝尔奖,肯定是很困难的。对于这一点,相信谢晓亮是非常明白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谢晓亮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美国,回到中国呢?

谢晓亮的出身是非常好的。他于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整个小学和中学期间,他都一直在北京大学的附属学校读书。一方面他得到了父母的悉心教导,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聪明好学,因此,他成绩非常好,一直就是班上的学霸。

不过,在他青年的时候,他遇到了国家取消高考制度,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与工农结合。所以,如果没有高考,就算是学霸,英雄也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他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很多的藏书。他一直都在读那些书,一直都在自学。所以,在高考之前,他其实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1977年恢复了高考。1980年谢晓亮18岁。那一年他参加高考,非常顺利地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北京大学自然是全国顶尖的大学,大学的课程自然是安排得很丰富的。不过,对于谢晓亮这样聪明的孩子来说,显然一个化学系是无法让他吃饱,无法满足他求知的胃口的。所以他在大学期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实验室里去做实验。这些为他的知识储备,进行更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1985年夏天,谢晓亮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谢晓亮学成以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美国工作,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对于那些去外国留学,并加入美国国籍的海外学子,国人一向是没有好感的。觉得这些人占据着中国的好资源,被中国培养了,却没有回国效力,还加入外国国籍,为外国做贡献,这样的人就是白眼狼。

不过,谢晓亮之所以没有回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那时候,国外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尤其是实验室,都是高端的,而且非常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国内的实验室以及试验条件,都达不到美国这种先进国家水平。

如果谢晓亮在那时候就回到国家,他就不可能在美国那样先进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实验室做研究,他就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再加上那时候世界上的学术中心,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不但有实验条件,还能见识到更多的世界上其他顶级科学家,和他们的交流,前途更广,取得的成就更大。

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选择,应该是能够理解的。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谢晓亮在国外,凭着他的聪明睿智和吃苦耐劳,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获得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多项最高奖励。1999年,他更是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而且谢晓亮的研究,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积极支持。2000年他提了六份研究申请,哈佛大学校方都全部接受,大力支持。可见,学校对他的重视。2009年,他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历史上获得这个奖项的人,没有一个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才说,谢晓亮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谢晓亮虽然一直在国外,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直是谢晓亮的一个梦想。虽然国家的研究环境,不如外国,在中国也许不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谢晓亮依然回到了国内,2018年7月,谢晓亮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当然了,谢晓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回来,除了他有一番报国之心外,也是因为我们国家逐渐强大,谢晓亮自己也讲过,他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科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投入日益加强,而且大力引进人才,为回国的人才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谢晓亮的许多同行,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国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学家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科学研究所,通过设立新的体制和模式,就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回国。而且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批高水平的论文。

所有这一切,都让谢晓亮对我国的科研环境充满信心。回国以后,随着祖国的强大,对科技工作的日益重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高,相信谢晓亮教授,一定能够带着他的团队,取得更大的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向突破认知的新发现致敬: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翻开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史,如同打开了人类探索未知之旅。在122年的历史长河中,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发明半导体
2023-10-03 18:39:00
【钩沉】《奥本海默》里没提到的这位华人女物理学家,为何让奥本海默念念不忘
...。推动“曼哈顿计划”完成据后来因发现了超铀元素而获诺贝尔奖的西博格回忆,吴健雄是当时伯克利仅有的几名女学生之一。在伯克利,朋友们喜欢叫吴健雄“基基”,其中也包括奥本海默。之所
2023-09-05 11:37:00
一个大学实验室产生了三个诺贝尔奖?
一个大学实验室产生了三个诺贝尔奖?在物理中,如果没有高速带电粒子,我们甚至连原子的结构是什么都不清楚——自1909年开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速度为2×107m/s的高速α粒子束轰
2024-03-18 10:51:00
钱学森侄子钱永健,获诺贝尔奖后:血统不能决定身份,我是美国人
...这两位科学泰斗以外,还有一个人物同样非常优秀,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名字叫钱永健。如果按照血缘来说,钱永健还是钱学森的堂侄子。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子,获诺贝尔奖后不承认中
2025-03-15 18:19:00
李政道逝世:生或死的道理,物理都知道
...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为两人赢得次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李政道猝
2024-08-07 08:02:00
...的诺奖情结也被勾起,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未来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吗?斯特隆伯格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当然,毫无疑问。全文3016字,阅读约需6分钟诺奖周的最后一天,10月9日,20
2023-10-09 17:51:00
《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是华人女性之光
...:“我相信真正念物理的人会知道,吴健雄确实应该得到诺贝尔奖。”那是华人女性最早与诺奖迎面相逢的时刻,她实至名归,却失之交臂。但吴健雄作为物理学家的光芒难掩。自1997年2月1
2023-09-11 09:19:00
《奥本海默》背后,藏着一位华人女科学家
...感到骄傲。● 1957年李政道(中)和杨振宁(左一)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大多数国人有所不知的是,在1957年,当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接受至高荣誉的时候,许多世界物理学领域的精英大
2023-09-05 09:22:00
姚期智71岁弃美籍、卖房子,回祖国从头开始,为清华培养人才
...域创造他的精彩——获得美国图灵奖(堪称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截止目前改奖项的的唯一一位华人得奖者……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的高手,他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却做出了令人惊愕的
2023-02-12 1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