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3-02 15:1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谢晓亮是1985年去美国芝加哥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的。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又去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这是自1965年以来,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此后,谢晓亮一直在美国做研究。后来,他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在美国获得三个院士谢晓亮,可见他是取得了各项杰出成就的。他甚至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也就是2018年,谢晓亮却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任教。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我们知道,由于西方人的偏见,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工作研究的中国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是非常困难的。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如果当年他们回到中国来,想获诺贝尔奖,肯定是很困难的。对于这一点,相信谢晓亮是非常明白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谢晓亮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美国,回到中国呢?

谢晓亮的出身是非常好的。他于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整个小学和中学期间,他都一直在北京大学的附属学校读书。一方面他得到了父母的悉心教导,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聪明好学,因此,他成绩非常好,一直就是班上的学霸。

不过,在他青年的时候,他遇到了国家取消高考制度,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与工农结合。所以,如果没有高考,就算是学霸,英雄也没有用武之地。

不过他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很多的藏书。他一直都在读那些书,一直都在自学。所以,在高考之前,他其实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

1977年恢复了高考。1980年谢晓亮18岁。那一年他参加高考,非常顺利地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北京大学自然是全国顶尖的大学,大学的课程自然是安排得很丰富的。不过,对于谢晓亮这样聪明的孩子来说,显然一个化学系是无法让他吃饱,无法满足他求知的胃口的。所以他在大学期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实验室里去做实验。这些为他的知识储备,进行更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1985年夏天,谢晓亮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1989年博士毕业后,他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谢晓亮学成以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美国工作,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对于那些去外国留学,并加入美国国籍的海外学子,国人一向是没有好感的。觉得这些人占据着中国的好资源,被中国培养了,却没有回国效力,还加入外国国籍,为外国做贡献,这样的人就是白眼狼。

不过,谢晓亮之所以没有回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那时候,国外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尤其是实验室,都是高端的,而且非常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国内的实验室以及试验条件,都达不到美国这种先进国家水平。

如果谢晓亮在那时候就回到国家,他就不可能在美国那样先进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实验室做研究,他就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再加上那时候世界上的学术中心,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不但有实验条件,还能见识到更多的世界上其他顶级科学家,和他们的交流,前途更广,取得的成就更大。

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选择,应该是能够理解的。

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美籍华人,为何离开美国,回中国任教

谢晓亮在国外,凭着他的聪明睿智和吃苦耐劳,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获得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多项最高奖励。1999年,他更是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而且谢晓亮的研究,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积极支持。2000年他提了六份研究申请,哈佛大学校方都全部接受,大力支持。可见,学校对他的重视。2009年,他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历史上获得这个奖项的人,没有一个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才说,谢晓亮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不过谢晓亮虽然一直在国外,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直是谢晓亮的一个梦想。虽然国家的研究环境,不如外国,在中国也许不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谢晓亮依然回到了国内,2018年7月,谢晓亮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当然了,谢晓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回来,除了他有一番报国之心外,也是因为我们国家逐渐强大,谢晓亮自己也讲过,他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科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投入日益加强,而且大力引进人才,为回国的人才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谢晓亮的许多同行,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国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学家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科学研究所,通过设立新的体制和模式,就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回国。而且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批高水平的论文。

所有这一切,都让谢晓亮对我国的科研环境充满信心。回国以后,随着祖国的强大,对科技工作的日益重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高,相信谢晓亮教授,一定能够带着他的团队,取得更大的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向突破认知的新发现致敬: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翻开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史,如同打开了人类探索未知之旅。在122年的历史长河中,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发明半导体
2023-10-03 18:39:00
【钩沉】《奥本海默》里没提到的这位华人女物理学家,为何让奥本海默念念不忘
...。推动“曼哈顿计划”完成据后来因发现了超铀元素而获诺贝尔奖的西博格回忆,吴健雄是当时伯克利仅有的几名女学生之一。在伯克利,朋友们喜欢叫吴健雄“基基”,其中也包括奥本海默。之所
2023-09-05 11:37:00
一个大学实验室产生了三个诺贝尔奖?
一个大学实验室产生了三个诺贝尔奖?在物理中,如果没有高速带电粒子,我们甚至连原子的结构是什么都不清楚——自1909年开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速度为2×107m/s的高速α粒子束轰
2024-03-18 10:51:00
钱学森侄子钱永健,获诺贝尔奖后:血统不能决定身份,我是美国人
...这两位科学泰斗以外,还有一个人物同样非常优秀,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名字叫钱永健。如果按照血缘来说,钱永健还是钱学森的堂侄子。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子,获诺贝尔奖后不承认中
2025-03-15 18:19:00
李政道逝世:生或死的道理,物理都知道
...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为两人赢得次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李政道猝
2024-08-07 08:02:00
...的诺奖情结也被勾起,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未来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吗?斯特隆伯格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当然,毫无疑问。全文3016字,阅读约需6分钟诺奖周的最后一天,10月9日,20
2023-10-09 17:51:00
《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是华人女性之光
...:“我相信真正念物理的人会知道,吴健雄确实应该得到诺贝尔奖。”那是华人女性最早与诺奖迎面相逢的时刻,她实至名归,却失之交臂。但吴健雄作为物理学家的光芒难掩。自1997年2月1
2023-09-11 09:19:00
《奥本海默》背后,藏着一位华人女科学家
...感到骄傲。● 1957年李政道(中)和杨振宁(左一)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大多数国人有所不知的是,在1957年,当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接受至高荣誉的时候,许多世界物理学领域的精英大
2023-09-05 09:22:00
姚期智71岁弃美籍、卖房子,回祖国从头开始,为清华培养人才
...域创造他的精彩——获得美国图灵奖(堪称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截止目前改奖项的的唯一一位华人得奖者……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的高手,他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却做出了令人惊愕的
2023-02-12 1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