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15:00:00 来源:戏说三国

道光年间(1821-1850),宗室奕赓将担任侍卫期间的观察和感受,以「鹤侣」之名,用流行于北京、东北旗人社会说唱形式的「子弟书」,呈现旗人的生活面貌。侍卫是皇帝的扈从,〈少侍卫叹子弟书〉曰:

自是旗人自不同,天生仪表有威风。学问深渊通翻译,膂力能开六力弓。性格聪明嘴头滑顺,人情四海家道时兴。本就是赳赳武夫干城器,更兼他手头撒漫衣帽鲜明。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子弟书」是由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乾隆朝以后流行于北京、天津、盛京一带,清末民初逐渐消失。「子弟书」的内容多改编自史书、小说、戏曲,另有部分呈现旗人的生活样态,表演时以三弦伴奏,只唱不说,曲调已经失传。

充满着自信与自傲。关于侍卫的待遇,〈侍卫论子弟书〉曰:

虽然难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军是人上人。两匹官马养妻赡子,料季儿每个月总卖四五千文。值门时外领班钱内吃官饭,围荡儿无论大小俱有帮钱。最是毕生得意处,每至年终领挂钱。

地位未必显赫,但有各种津贴。至于实际的生活情形,〈老侍卫叹子弟书〉曰:

酒债寻常行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当票子朝朝三五个,账主儿门前闹泼疲。老妻自是多贤慧,挎竹篮每向坟边乞祭余。

却是耽溺宴饮,仰赖典当、举债甚或乞食度日。

侍卫是旗人称羡的职位,他们选自皇帝亲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官员子弟,有头等(三品)、二等(四品)、三等(五品)和蓝翎(六品)之分,出身、品秩俱有可观,在清中叶竟沦落至〈老侍卫叹〉所说的「这如今日月艰难竟自成了老穷儿」。

〈少侍卫叹子弟书〉描述侍卫对穿戴、配件的讲究,乾隆年间绘制的《紫光阁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有不同品级侍卫的图像。清制,武职五品以上,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为「花翎」,官员需奉特赏始得戴用;孔雀翎上的圆圈称为「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一般为单眼花翎。六品以下者,则戴染成蓝色的鹖鸟尾羽,称为蓝翎,无眼,从冠饰上可以分辨出品级较低的蓝翎侍卫。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何谓「八旗生计」

满洲在部落时期,族人以采集、渔猎、畜牧、贸易,以及驱策奴隶从事农耕,或是透过掠夺战争进行分配,来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型态。八旗制度建立后,清太祖努尔哈齐(1599-1626,1616-1626在位)于天命八年(1623)确立「八家均分」的共享原则,旗人遂于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获得生活资源。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朝廷为安置明朝归附官兵,乃仿行明制发放俸饷,这个办法也逐步扩及八旗;又将关外分田土、建庄屯的经验,在京畿一带圈地,分拨土地、庄园给旗人,仍具有「兵农合一」的意义。然而,自康熙三十年(1691)以降,旗人生计困难的问题逐渐显露。

所谓「八旗生计」,据《满族大辞典.八旗生计》的解释:

清代旗人生活困难问题。自清军入关后,八旗兵驻防全国各城镇,以拨给旗地及俸饷为生活之资。定制不准经营农、工、商,且生齿日繁,入不敷出,遂出现生计问题,渐有典卖旗地以求维持者。康熙、乾隆时,曾采取赏赐银两、回赎旗地、增加兵员等办法,予以补救,其生计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道光、咸丰以后,国家财政拮据,八旗兵丁及家属度日维艰。至辛亥革命,清亡,八旗制度亦不复存在。

内容的重点有三:一、旗人经济来源仰赖旗地和俸饷;二、旗人不得从事仕宦、披甲以外的工作;三、旗人生齿日繁、入不敷出,国家极力设法解决。「生计困难」一词,在清朝几乎成为指涉旗人经济陷入困境的专门词汇,这也是我们对「八旗生计」的一般印象。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清朝遭逢内忧外患,战乱迭起,造成国家财政危机。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便以削减八旗兵饷作为因应方式之一,包括:饷银折发制钱、搭放制钱发给、减成发放等,自然影响旗人的生计。晚清的笔记、报刊对于旗人生活穷困的记载愈来愈多,但能否据以认为盛清以来生计困难是旗人社会的普遍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检验。

旗人收入是否足用

旗人的收入,仰赖旗地和俸饷,按身分、职位的高低,国家给予不同的待遇,《大清会典》或《钦定户部则例》皆可见详细规定。至于是否能够维持生活,当因人而异。

以任官的旗人为例,雍正元年至二年间(1723-1724),福州驻防将军宜兆熊(?-1731,正白旗汉军)密奏,情愿出资捐造盘枪1,101杆、子母炮28位、欓木20架等军械,并挑选四旗壮丁40名,每名按月捐给饷银1两,雍正皇帝(1678-1735,1723-1735在位)在朱批中深表嘉许,却言:「但只是你不养家口么?那有许多捐造,实在朕心至于不忍矣」,也认为「捐造太多了,向后若有应添造处,不可捐助,请旨定夺」。宜兆熊奏称,合家不过40余口,所得俸禄养赡有余。据《福州驻防志》载:雍正二年,宜兆熊奏准捐给四旗马上枪兵200名、枪营步兵347名的每年药铅银168.08两;又奏准四旗设立欓木兵80名,于养廉名粮内每年捐给饷银960两。是时,养廉银制度尚未建立,福州将军的年收入项目包括:

俸银:俸银180两、心红纸张银200两。

禄米:白米家口3名,折银9两。糙米家口37名,五个月半支本色,米50.875石;六个月半支折色,银53.1125两。

额马:20匹,谷、草折银259.2两。

养廉名粮:马粮40名,战粮、守粮各30名,本色、折色各半,共支银2,502两、米180石。

子母炮是以铸铁制的轻型火炮,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子炮为空心圆筒,内装炮弹、火药,操作时先将子炮装入炮身后的口型装药室,发射后退出空子炮,可快速轮流换装。主要有两种形制:一、重95斤,长5尺3寸,固定在四轮平板车上,炮身有5道箍;子炮重8斤,有5个。二、重85斤,长5尺8寸,末端加木柄,用铁锁联于车上。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报告事务的文书,制度始于康熙朝,确立于雍正年间,是官员与皇帝秘密通讯的工具。皇帝亲览奏折后以朱笔批示意见,可以从中了解皇帝的性格特质、施政作风,以及君臣间的互动。福州驻防将军宜兆熊上奏捐造子母炮,雍正皇帝则在「朱批」中对宜兆熊捐资筹办军械表达不忍与劝阻。

《福州驻防志》是新柱(?-1768,镶黄旗满洲)在乾隆八年至十三年(1743-1748)间担任福州将军时所修,书中详载官兵支领俸饷项目。其中,将军养廉银1,600两,八旗武职养廉在雍正朝属临时的恩赏性质,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始有定例,迨乾隆四十二年(1777)复更定例,驻防将军的养廉银则由2,000两减为1,500两;「养廉名粮」,即「亲丁名粮」,原为各省绿营武职的津贴,在全面实施养廉银之后废止。又由于宜兆熊捐给军械、饷银,继任者皆循例办理。

因此,宜兆熊年收入为银3,203.3125两、米230.875石,捐款1,128.08两,每年余银2,075.2325两;所得之米以每年人均谷物消费水准2.6石计,约可供89人食用,故能养赡有余。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奉召回京出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眷属仍在云南。雍正皇帝指示两江总督高其倬(?-1738,镶黄旗汉军)「仍将云贵广西总督衙门养廉银之项支给,以为用度,务令富足宽裕」。高其倬宣称一年应给12,000两,使稍宽裕;依鄂尔泰的说法,每年2,000-3,000两即已足用,万两则宽裕之至。经雍正皇帝裁示:「万金实多,今可每月以五百金为数,一年六千两给予」。鄂尔泰在云贵总督任上一年有养廉银17,000两,自陈「素守俭朴,原无奢费,且家口无多,养赡甚易。计一年上下衣食、幕客修金各项,共不及六千两」;返京就任新职,必有幕僚、仆从随行,故留住云南眷属用度额数当属可信。总督、尚书皆为一品大员,岁支俸禄银180两、米90石,另有些许津贴,惟雍正初年始陆续在各省制定养廉银,鄂尔泰在制度实施之前和接任京官之后,单凭俸禄实不足以负担家庭开销。

清朝的俸饷制度沿用明朝,而明朝的官俸过于微薄,被认为是导致官员侵贪,败坏吏治、军政的症结,其弊端也延续到清朝,即使八旗官员的待遇较好,他们在职期间的行为,大概也和汉官相去无几。简单的说,上司向下属索求,州县侵吞钱粮、收受陋规或科派民间,遂成为惯例。康熙皇帝尝言:「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实为皇帝所默许。

旗人工作是否受限

官员在检讨八旗生计问题时,经常提到旗人对国家的依赖。以乾隆朝(1736-1795)初年的奏疏为例:御史范咸曰:「士农工商,皆得以自食其力。而旗人所借以生计者,上之者服官,下之者披甲,二者皆取给于大官之钱粮」。户部侍郎梁诗正(1697-1763)曰:「旗人无农工商贾之业可执,类皆仰食于官」;御史赫泰曰:「不农不贾,皆束手待养」;直隶布政使沉起元(1685-1763)则曰:「未有举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而可以为治者」。从这些言论来看,旗人似受到政策的限制,不能从事其他工作。

对于旗人不务农业的原因,早在顺治年间(1644-1661)都察院即有奏言:

满洲兵丁虽分给地土,而历年并未收成,因奉命出征,必需随带之人,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一遇旱涝,又需部给口粮,且以地瘠难耕,复多陈告,而民地又不便再行圈占。

而雍正朝推动的「八旗井田」、乾隆朝规划的「京旗回屯」,可以说明皇帝不反对旗人务农;且上述范咸等人的奏议,也都是建请应驱策旗人前往边区屯种。

对于旗人不营工商的原因,咸丰年间历任督抚的王庆云(1798-1862)指出,「今之扼腕八旗生计者,辄曰国有四民,功令独旗人不得经商逐利,故贫困至此,是亦未闻故事耳」,即不了解本朝旧日制度所致。事实上,自入关以来,朝廷为革除前朝强买粮料诸弊,屡次颁布禁止王府商人、旗员家人经商贸易的命令。因此,旗人不治生业,是配合国家的不与民争利、不囤积居奇政策;即便荒废农事,也是为执行征战任务,惟日久却产生抗拒心理。

道光元年(1821),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武隆阿(?-1831,正黄旗满洲)等奏陈:

旗人旧例,并无农工商贾之禁。然旗人之不务农工商贾者,固由于无田地资本,更由于聚族而居,非服官即当兵,食俸食饷,享于尊贵。始则鄙之不屑为,年复一年,性成习惯,竟至为之而耻于同类。……奴才等见各省驻防旗人,多有习于工贾以牟利者,殆非不愿为之也。

可知旗人除仕宦、披甲之外,是「不愿」而非「不得」从事农、工、商业。

生齿日繁是否影响

八旗官员常以「生齿日繁」为由,向皇帝提出各种改善旗人生计的措施。乾隆二年,御史舒赫德(1710-1777,正白旗满洲)总结生计问题的症结,曰:

我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计颇称丰厚者,人口无多,房地充足之故也。今百年以来,甚觉穷迫者,房地减于从前,人口家有什佰,兼以俗尚奢侈,不崇节俭,所由生计日消,习尚日下,而无所底止也。

全在房地日减、人口日多、风俗日坏。韦庆远〈论八旗生计〉认为,舒赫德的意见只呈现表象,真正的关键在八旗制度本身,国家对旗人采取「全部包养」政策,要求他们只能仕宦、披甲,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官缺、兵额,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是极具影响力的看法。尤其乾隆初年杭州驻防汉军丁多缺少,甚至有一户二十余口仅赖一份披甲钱粮过活,更足以说明余丁造成的生计问题。

有关八旗丁数的变化,从档案、官书所见有限的资料,略为:顺治五年(1648),34.6万名;康熙六十年(1721),暴增为69.6万名;至嘉庆(1796-1820)、光绪(1875-1908)年间,则分别有52.3万名、50.9万名;嘉庆朝以后丁数减少,应与乾隆朝实施出旗政策有关。据《八旗通志》的记载,顺治朝的佐领数为571个,至雍正朝增为1,159个,每增编一佐领,即增加若干的官缺、兵额。另一方面,在京师八旗的编制之外,随着驻防体系的渐次建立,八旗驻防官兵人数也为之扩充。至清末,京师八旗职官计有6,680名,设佐领1,151个,辖兵丁120.309名;驻防佐领817个,编制官兵合计123,963名。换言之,随着旗丁人数的成长,兵额也从入关之初的10万左右,增加至24万以上,显然国家尝试执行所谓的「包养」政策。况且人口压力是全国性问题,不是旗人社会所独有,而他们却能获得国家政策的保障。

相较于任官的旗人,兵丁的经济来源只有按月支领的固定俸饷,若家庭食指浩繁,生计问题自然严重。兵丁的俸饷包括饷银、饷米、马干三项,视兵种、驻地有所不同。旗人主要挑补马甲,以京师为例,每年可领银36两、米22.2石(可供8人之用),养马则按匹数每匹月支马干折银3两;若挑为位阶较低的步甲,每年只有银18两、米10.6石(可供4人之用)的收入。上述杭州汉军马甲家庭,俸饷岁支银24两、米30石,必须抚养二十余口,负担极为沉重;惟朝廷另订有驻防武职「丁粮马干」的支领标准,马甲可支领家口7名、马6匹的津贴。其中,家口每口月给米0.25石,杭州驻防马匹每匹春冬每月给豆9斗、草60束,夏秋每月给豆6斗、草30束,合计每年可支领丁粮21石,马干豆54石、草3,240束。若将马干折银,按雍正元年颁布浙江豆每石1.1两、草每束0.017两的定价,则豆折59.4两、草束折55.08两,合计114.48两。因此,杭州马甲的年所得为银138.48两、米51石,所领之米约可供19人一年食用,该汉军的收入或能勉强支应。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八旗兵丁的俸饷,分饷银、饷米、马干三项,依兵种、驻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康熙朝中期形成定制后,直到清末都未调整。

论旗人生计困难者,多归因于人口日多、物价日昂,以及习于奢靡,但此乃整体社会变迁所致,并非旗人独自面对的问题。又旗人多只知求官候甲,不以百业为事,且其经济压力亦因人、因地或因时而异,并非所有的旗人皆在贫穷边缘挣扎。道光元年,御史佟济奏陈调剂旗人生计,朱批曰:「虽系实在情形,然似是而非。总之,八旗生齿日繁、钱粮有限,其中贫富不一,且善于度日与否,又复不一」,实为「八旗生计」下一注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说清朝八旗用一生的自由,置换可怜的一日三餐
...一种不学无术、提笼架鸟、铁杆庄稼的印象,更是有传说旗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清廷负责,男丁出生后每月就有七两白银的工资,从八旗社会中更是衍生出八旗子弟、纨绔子弟、寅吃卯粮这些贬义词。
2024-07-14 19:49:00
...逐渐暴露,旗务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康熙末年,由于八旗人丁滋生,旗丁挑甲比例的缩小,等于国家奉养了许多闲散旗人,国家财政和旗人生计问题展露出来,愈演愈烈。其实早在雍正年间,旗务
2023-08-22 15:13:00
留在了东北没有入关的这些八旗兵都是以何为生
...为何后期开始吃不上饭了呢?东北八旗的那些"生活费"东北旗人的收入主要有三方面来源:1.清廷所发俸禄,包括给发钱粮以及分配份地等。2.他们还能通过私垦田地、从事采集捕猎以及在此
2023-05-03 06:44:00
御史罗家彦建议八旗子弟学习织布,为何被嘉庆革职
...单独居住在“满城”,不跟汉人同住,保持某种优越性。旗人犯法,也不受当地官员约束,又专门管辖机构处理。可以说,旗人是“独立”与其他人的存在。“八旗圈养”制度下,八旗子弟生活无忧
2024-07-13 19:24:00
从虎狼之师到纨绔子弟,清朝八旗军是如何堕落的?
...战斗力至关重要。最后,他实施了世袭兵户制,使得每个旗人的家庭从出生起就肩负了国家赋予的军事责任。在“稀释股权”方面,努尔哈赤将部队的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无论是军队的财物还是从
2025-05-14 18:28:00
...数字已经达到了四亿多,增长了近五倍。那么,清朝的八旗人口究竟有多少呢?总数仅为254万人,其中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等各类八旗人口。那么入关时,八旗人口数量是多少
2024-07-05 13:08:00
满洲人的先祖:从肃慎到靺鞨
...小聚居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八旗兵待遇优厚,但对八旗人丁的束缚也十分严密。八旗制度规定:八旗人丁不得私自离开本佐领居住,违犯则以逃旗论处,人口、财物入官,本人治罪。具体规定:
2023-09-04 10:44:00
为何清朝旗人官员见到八旗旗主后非常害怕呢?
...的私人财产,皇帝可以管旗主,可不能直接管旗主手下的旗人。不过有些旗人入朝为官后还是非常的怕旗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旗主与旗人的关系旗主与旗人简单的来说就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可
2025-05-02 15:58:00
满汉不通婚,年世兰不是满人不仅能嫁给雍正,还能得到专宠
...细分为满、蒙、汉三族各旗。 在八旗制度中规定八旗的旗人战时为兵,和平时为民,当然,八旗子弟也不完全算是普通的民众,在清朝入关之后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八旗子弟算是特权阶层。不过
2022-12-22 21: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