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15:00:00 来源:戏说三国

道光年间(1821-1850),宗室奕赓将担任侍卫期间的观察和感受,以「鹤侣」之名,用流行于北京、东北旗人社会说唱形式的「子弟书」,呈现旗人的生活面貌。侍卫是皇帝的扈从,〈少侍卫叹子弟书〉曰:

自是旗人自不同,天生仪表有威风。学问深渊通翻译,膂力能开六力弓。性格聪明嘴头滑顺,人情四海家道时兴。本就是赳赳武夫干城器,更兼他手头撒漫衣帽鲜明。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子弟书」是由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乾隆朝以后流行于北京、天津、盛京一带,清末民初逐渐消失。「子弟书」的内容多改编自史书、小说、戏曲,另有部分呈现旗人的生活样态,表演时以三弦伴奏,只唱不说,曲调已经失传。

充满着自信与自傲。关于侍卫的待遇,〈侍卫论子弟书〉曰:

虽然难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军是人上人。两匹官马养妻赡子,料季儿每个月总卖四五千文。值门时外领班钱内吃官饭,围荡儿无论大小俱有帮钱。最是毕生得意处,每至年终领挂钱。

地位未必显赫,但有各种津贴。至于实际的生活情形,〈老侍卫叹子弟书〉曰:

酒债寻常行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当票子朝朝三五个,账主儿门前闹泼疲。老妻自是多贤慧,挎竹篮每向坟边乞祭余。

却是耽溺宴饮,仰赖典当、举债甚或乞食度日。

侍卫是旗人称羡的职位,他们选自皇帝亲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官员子弟,有头等(三品)、二等(四品)、三等(五品)和蓝翎(六品)之分,出身、品秩俱有可观,在清中叶竟沦落至〈老侍卫叹〉所说的「这如今日月艰难竟自成了老穷儿」。

〈少侍卫叹子弟书〉描述侍卫对穿戴、配件的讲究,乾隆年间绘制的《紫光阁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有不同品级侍卫的图像。清制,武职五品以上,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为「花翎」,官员需奉特赏始得戴用;孔雀翎上的圆圈称为「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一般为单眼花翎。六品以下者,则戴染成蓝色的鹖鸟尾羽,称为蓝翎,无眼,从冠饰上可以分辨出品级较低的蓝翎侍卫。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何谓「八旗生计」

满洲在部落时期,族人以采集、渔猎、畜牧、贸易,以及驱策奴隶从事农耕,或是透过掠夺战争进行分配,来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型态。八旗制度建立后,清太祖努尔哈齐(1599-1626,1616-1626在位)于天命八年(1623)确立「八家均分」的共享原则,旗人遂于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获得生活资源。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朝廷为安置明朝归附官兵,乃仿行明制发放俸饷,这个办法也逐步扩及八旗;又将关外分田土、建庄屯的经验,在京畿一带圈地,分拨土地、庄园给旗人,仍具有「兵农合一」的意义。然而,自康熙三十年(1691)以降,旗人生计困难的问题逐渐显露。

所谓「八旗生计」,据《满族大辞典.八旗生计》的解释:

清代旗人生活困难问题。自清军入关后,八旗兵驻防全国各城镇,以拨给旗地及俸饷为生活之资。定制不准经营农、工、商,且生齿日繁,入不敷出,遂出现生计问题,渐有典卖旗地以求维持者。康熙、乾隆时,曾采取赏赐银两、回赎旗地、增加兵员等办法,予以补救,其生计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道光、咸丰以后,国家财政拮据,八旗兵丁及家属度日维艰。至辛亥革命,清亡,八旗制度亦不复存在。

内容的重点有三:一、旗人经济来源仰赖旗地和俸饷;二、旗人不得从事仕宦、披甲以外的工作;三、旗人生齿日繁、入不敷出,国家极力设法解决。「生计困难」一词,在清朝几乎成为指涉旗人经济陷入困境的专门词汇,这也是我们对「八旗生计」的一般印象。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清朝遭逢内忧外患,战乱迭起,造成国家财政危机。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便以削减八旗兵饷作为因应方式之一,包括:饷银折发制钱、搭放制钱发给、减成发放等,自然影响旗人的生计。晚清的笔记、报刊对于旗人生活穷困的记载愈来愈多,但能否据以认为盛清以来生计困难是旗人社会的普遍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检验。

旗人收入是否足用

旗人的收入,仰赖旗地和俸饷,按身分、职位的高低,国家给予不同的待遇,《大清会典》或《钦定户部则例》皆可见详细规定。至于是否能够维持生活,当因人而异。

以任官的旗人为例,雍正元年至二年间(1723-1724),福州驻防将军宜兆熊(?-1731,正白旗汉军)密奏,情愿出资捐造盘枪1,101杆、子母炮28位、欓木20架等军械,并挑选四旗壮丁40名,每名按月捐给饷银1两,雍正皇帝(1678-1735,1723-1735在位)在朱批中深表嘉许,却言:「但只是你不养家口么?那有许多捐造,实在朕心至于不忍矣」,也认为「捐造太多了,向后若有应添造处,不可捐助,请旨定夺」。宜兆熊奏称,合家不过40余口,所得俸禄养赡有余。据《福州驻防志》载:雍正二年,宜兆熊奏准捐给四旗马上枪兵200名、枪营步兵347名的每年药铅银168.08两;又奏准四旗设立欓木兵80名,于养廉名粮内每年捐给饷银960两。是时,养廉银制度尚未建立,福州将军的年收入项目包括:

俸银:俸银180两、心红纸张银200两。

禄米:白米家口3名,折银9两。糙米家口37名,五个月半支本色,米50.875石;六个月半支折色,银53.1125两。

额马:20匹,谷、草折银259.2两。

养廉名粮:马粮40名,战粮、守粮各30名,本色、折色各半,共支银2,502两、米180石。

子母炮是以铸铁制的轻型火炮,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子炮为空心圆筒,内装炮弹、火药,操作时先将子炮装入炮身后的口型装药室,发射后退出空子炮,可快速轮流换装。主要有两种形制:一、重95斤,长5尺3寸,固定在四轮平板车上,炮身有5道箍;子炮重8斤,有5个。二、重85斤,长5尺8寸,末端加木柄,用铁锁联于车上。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报告事务的文书,制度始于康熙朝,确立于雍正年间,是官员与皇帝秘密通讯的工具。皇帝亲览奏折后以朱笔批示意见,可以从中了解皇帝的性格特质、施政作风,以及君臣间的互动。福州驻防将军宜兆熊上奏捐造子母炮,雍正皇帝则在「朱批」中对宜兆熊捐资筹办军械表达不忍与劝阻。

《福州驻防志》是新柱(?-1768,镶黄旗满洲)在乾隆八年至十三年(1743-1748)间担任福州将军时所修,书中详载官兵支领俸饷项目。其中,将军养廉银1,600两,八旗武职养廉在雍正朝属临时的恩赏性质,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始有定例,迨乾隆四十二年(1777)复更定例,驻防将军的养廉银则由2,000两减为1,500两;「养廉名粮」,即「亲丁名粮」,原为各省绿营武职的津贴,在全面实施养廉银之后废止。又由于宜兆熊捐给军械、饷银,继任者皆循例办理。

因此,宜兆熊年收入为银3,203.3125两、米230.875石,捐款1,128.08两,每年余银2,075.2325两;所得之米以每年人均谷物消费水准2.6石计,约可供89人食用,故能养赡有余。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奉召回京出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眷属仍在云南。雍正皇帝指示两江总督高其倬(?-1738,镶黄旗汉军)「仍将云贵广西总督衙门养廉银之项支给,以为用度,务令富足宽裕」。高其倬宣称一年应给12,000两,使稍宽裕;依鄂尔泰的说法,每年2,000-3,000两即已足用,万两则宽裕之至。经雍正皇帝裁示:「万金实多,今可每月以五百金为数,一年六千两给予」。鄂尔泰在云贵总督任上一年有养廉银17,000两,自陈「素守俭朴,原无奢费,且家口无多,养赡甚易。计一年上下衣食、幕客修金各项,共不及六千两」;返京就任新职,必有幕僚、仆从随行,故留住云南眷属用度额数当属可信。总督、尚书皆为一品大员,岁支俸禄银180两、米90石,另有些许津贴,惟雍正初年始陆续在各省制定养廉银,鄂尔泰在制度实施之前和接任京官之后,单凭俸禄实不足以负担家庭开销。

清朝的俸饷制度沿用明朝,而明朝的官俸过于微薄,被认为是导致官员侵贪,败坏吏治、军政的症结,其弊端也延续到清朝,即使八旗官员的待遇较好,他们在职期间的行为,大概也和汉官相去无几。简单的说,上司向下属索求,州县侵吞钱粮、收受陋规或科派民间,遂成为惯例。康熙皇帝尝言:「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实为皇帝所默许。

旗人工作是否受限

官员在检讨八旗生计问题时,经常提到旗人对国家的依赖。以乾隆朝(1736-1795)初年的奏疏为例:御史范咸曰:「士农工商,皆得以自食其力。而旗人所借以生计者,上之者服官,下之者披甲,二者皆取给于大官之钱粮」。户部侍郎梁诗正(1697-1763)曰:「旗人无农工商贾之业可执,类皆仰食于官」;御史赫泰曰:「不农不贾,皆束手待养」;直隶布政使沉起元(1685-1763)则曰:「未有举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而可以为治者」。从这些言论来看,旗人似受到政策的限制,不能从事其他工作。

对于旗人不务农业的原因,早在顺治年间(1644-1661)都察院即有奏言:

满洲兵丁虽分给地土,而历年并未收成,因奉命出征,必需随带之人,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一遇旱涝,又需部给口粮,且以地瘠难耕,复多陈告,而民地又不便再行圈占。

而雍正朝推动的「八旗井田」、乾隆朝规划的「京旗回屯」,可以说明皇帝不反对旗人务农;且上述范咸等人的奏议,也都是建请应驱策旗人前往边区屯种。

对于旗人不营工商的原因,咸丰年间历任督抚的王庆云(1798-1862)指出,「今之扼腕八旗生计者,辄曰国有四民,功令独旗人不得经商逐利,故贫困至此,是亦未闻故事耳」,即不了解本朝旧日制度所致。事实上,自入关以来,朝廷为革除前朝强买粮料诸弊,屡次颁布禁止王府商人、旗员家人经商贸易的命令。因此,旗人不治生业,是配合国家的不与民争利、不囤积居奇政策;即便荒废农事,也是为执行征战任务,惟日久却产生抗拒心理。

道光元年(1821),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武隆阿(?-1831,正黄旗满洲)等奏陈:

旗人旧例,并无农工商贾之禁。然旗人之不务农工商贾者,固由于无田地资本,更由于聚族而居,非服官即当兵,食俸食饷,享于尊贵。始则鄙之不屑为,年复一年,性成习惯,竟至为之而耻于同类。……奴才等见各省驻防旗人,多有习于工贾以牟利者,殆非不愿为之也。

可知旗人除仕宦、披甲之外,是「不愿」而非「不得」从事农、工、商业。

生齿日繁是否影响

八旗官员常以「生齿日繁」为由,向皇帝提出各种改善旗人生计的措施。乾隆二年,御史舒赫德(1710-1777,正白旗满洲)总结生计问题的症结,曰:

我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计颇称丰厚者,人口无多,房地充足之故也。今百年以来,甚觉穷迫者,房地减于从前,人口家有什佰,兼以俗尚奢侈,不崇节俭,所由生计日消,习尚日下,而无所底止也。

全在房地日减、人口日多、风俗日坏。韦庆远〈论八旗生计〉认为,舒赫德的意见只呈现表象,真正的关键在八旗制度本身,国家对旗人采取「全部包养」政策,要求他们只能仕宦、披甲,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官缺、兵额,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是极具影响力的看法。尤其乾隆初年杭州驻防汉军丁多缺少,甚至有一户二十余口仅赖一份披甲钱粮过活,更足以说明余丁造成的生计问题。

有关八旗丁数的变化,从档案、官书所见有限的资料,略为:顺治五年(1648),34.6万名;康熙六十年(1721),暴增为69.6万名;至嘉庆(1796-1820)、光绪(1875-1908)年间,则分别有52.3万名、50.9万名;嘉庆朝以后丁数减少,应与乾隆朝实施出旗政策有关。据《八旗通志》的记载,顺治朝的佐领数为571个,至雍正朝增为1,159个,每增编一佐领,即增加若干的官缺、兵额。另一方面,在京师八旗的编制之外,随着驻防体系的渐次建立,八旗驻防官兵人数也为之扩充。至清末,京师八旗职官计有6,680名,设佐领1,151个,辖兵丁120.309名;驻防佐领817个,编制官兵合计123,963名。换言之,随着旗丁人数的成长,兵额也从入关之初的10万左右,增加至24万以上,显然国家尝试执行所谓的「包养」政策。况且人口压力是全国性问题,不是旗人社会所独有,而他们却能获得国家政策的保障。

相较于任官的旗人,兵丁的经济来源只有按月支领的固定俸饷,若家庭食指浩繁,生计问题自然严重。兵丁的俸饷包括饷银、饷米、马干三项,视兵种、驻地有所不同。旗人主要挑补马甲,以京师为例,每年可领银36两、米22.2石(可供8人之用),养马则按匹数每匹月支马干折银3两;若挑为位阶较低的步甲,每年只有银18两、米10.6石(可供4人之用)的收入。上述杭州汉军马甲家庭,俸饷岁支银24两、米30石,必须抚养二十余口,负担极为沉重;惟朝廷另订有驻防武职「丁粮马干」的支领标准,马甲可支领家口7名、马6匹的津贴。其中,家口每口月给米0.25石,杭州驻防马匹每匹春冬每月给豆9斗、草60束,夏秋每月给豆6斗、草30束,合计每年可支领丁粮21石,马干豆54石、草3,240束。若将马干折银,按雍正元年颁布浙江豆每石1.1两、草每束0.017两的定价,则豆折59.4两、草束折55.08两,合计114.48两。因此,杭州马甲的年所得为银138.48两、米51石,所领之米约可供19人一年食用,该汉军的收入或能勉强支应。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八旗兵丁的俸饷,分饷银、饷米、马干三项,依兵种、驻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康熙朝中期形成定制后,直到清末都未调整。

论旗人生计困难者,多归因于人口日多、物价日昂,以及习于奢靡,但此乃整体社会变迁所致,并非旗人独自面对的问题。又旗人多只知求官候甲,不以百业为事,且其经济压力亦因人、因地或因时而异,并非所有的旗人皆在贫穷边缘挣扎。道光元年,御史佟济奏陈调剂旗人生计,朱批曰:「虽系实在情形,然似是而非。总之,八旗生齿日繁、钱粮有限,其中贫富不一,且善于度日与否,又复不一」,实为「八旗生计」下一注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说清朝八旗用一生的自由,置换可怜的一日三餐
...一种不学无术、提笼架鸟、铁杆庄稼的印象,更是有传说旗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清廷负责,男丁出生后每月就有七两白银的工资,从八旗社会中更是衍生出八旗子弟、纨绔子弟、寅吃卯粮这些贬义词。
2024-07-14 19:49:00
...逐渐暴露,旗务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康熙末年,由于八旗人丁滋生,旗丁挑甲比例的缩小,等于国家奉养了许多闲散旗人,国家财政和旗人生计问题展露出来,愈演愈烈。其实早在雍正年间,旗务
2023-08-22 15:13:00
留在了东北没有入关的这些八旗兵都是以何为生
...为何后期开始吃不上饭了呢?东北八旗的那些"生活费"东北旗人的收入主要有三方面来源:1.清廷所发俸禄,包括给发钱粮以及分配份地等。2.他们还能通过私垦田地、从事采集捕猎以及在此
2023-05-03 06:44:00
御史罗家彦建议八旗子弟学习织布,为何被嘉庆革职
...单独居住在“满城”,不跟汉人同住,保持某种优越性。旗人犯法,也不受当地官员约束,又专门管辖机构处理。可以说,旗人是“独立”与其他人的存在。“八旗圈养”制度下,八旗子弟生活无忧
2024-07-13 19:24:00
从虎狼之师到纨绔子弟,清朝八旗军是如何堕落的?
...战斗力至关重要。最后,他实施了世袭兵户制,使得每个旗人的家庭从出生起就肩负了国家赋予的军事责任。在“稀释股权”方面,努尔哈赤将部队的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无论是军队的财物还是从
2025-05-14 18:28:00
...数字已经达到了四亿多,增长了近五倍。那么,清朝的八旗人口究竟有多少呢?总数仅为254万人,其中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等各类八旗人口。那么入关时,八旗人口数量是多少
2024-07-05 13:08:00
满洲人的先祖:从肃慎到靺鞨
...小聚居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八旗兵待遇优厚,但对八旗人丁的束缚也十分严密。八旗制度规定:八旗人丁不得私自离开本佐领居住,违犯则以逃旗论处,人口、财物入官,本人治罪。具体规定:
2023-09-04 10:44:00
为何清朝旗人官员见到八旗旗主后非常害怕呢?
...的私人财产,皇帝可以管旗主,可不能直接管旗主手下的旗人。不过有些旗人入朝为官后还是非常的怕旗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旗主与旗人的关系旗主与旗人简单的来说就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可
2025-05-02 15:58:00
满汉不通婚,年世兰不是满人不仅能嫁给雍正,还能得到专宠
...细分为满、蒙、汉三族各旗。 在八旗制度中规定八旗的旗人战时为兵,和平时为民,当然,八旗子弟也不完全算是普通的民众,在清朝入关之后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八旗子弟算是特权阶层。不过
2022-12-22 21: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