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壮族织锦、侗族刺绣、竹编、剪纸、糖画、绣球、茶艺、嬷乜、湿拓、扎染……近日,在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一个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围观选购。这是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人文教育学院打造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平台、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举办的一次体验活动。活动还邀请相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讲解和体验指导,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该校人文教育学院以高职通识教育为抓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美育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育人模式新路径,获得上级相关部门、区内外主流媒体的认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共同体15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3 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培育“金课”。人文教育学院以学校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题教育内容,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群,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学院为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外文化民俗》,以及民乐、书法、曲艺等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传承文化基因,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实践团在广西(国际)纸本艺术中心调研天琴和壮锦服饰文化。刘春玉摄
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共同体,培育“金师”。人文教育学院以学校师资为主体,联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戏剧院、广西民族博物馆等机构,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研究专家,组建“文化+技艺”教学团队;联合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自治区体育局等机构,组建“文化+体育”教学团队,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共同体。
立足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设广西文化特色课程。人文教育学院组织教师挖掘梳理广西地方文化资源,编写地方特色教材,为全校师生开设《八桂文化》《走进非遗》《广西民俗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植根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兴趣。
“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人文教育学院深入挖掘并丰富“一中心四基地”的内涵与价值——即南宁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巧手工艺体验与创新基地、天籁声乐展演与教育基地、非遗传承互动体验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打造宣讲、展演、竞技三大精品实践项目,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载体,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育人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技能培养与人才发展的有机融合。
目前,人文教育学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打造的“人文大讲堂”,已连续举办21场系列讲座,《岩石上的艺术》《衣文化与时尚生活美学》《广西陶瓷——火与土交融的艺术》《铜鼓——穿越时空的千年瑰宝》等讲座吸引了4000余名师生参与。组建的“南宁城市文化研究学生实践团”实地考察南宁城市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为南宁城市文化代言。
人文教育学院以保护和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精品项目,融汇12个广西世居民族文化特色,精编了侗族大歌、马山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马山三声部民歌、壮族天琴、瑶族长鼓舞、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等特色节目,参与师生超4000人,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合作平台。(贺晓英 陈秀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8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