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施芳
金秋时节,圆明园里稻花香气扑鼻、稻谷颗粒饱满,呈现一幅丰收画卷。10月27日,圆明园首届御稻开镰节在多稼如云景区举行。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盛时的圆明园,百亩田地、十几处宫苑与观稼、休闲、娱乐、宴请、读书等不同功能的景点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别具风格的“宫廷式田园风光”。
清代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视农桑,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耕种籍田。康熙帝自幼喜欢观察庄稼、农作物。他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篇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丰泽园中发现早稻,继而推广开来的故事。雍正帝牢记康熙重农耕思想的教诲,在圆明园中大兴农田桑麻之事,弘扬耕织文化。乾隆帝每逢活动后,总要写诗记载当时亲耕的情况和重农桑的重要性,“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园耕种》)从这段亲耕诗中可看出乾隆对“重农桑以足食”农业政策的重视程度。
圆明园内与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相关的景区不下10处,如杏花春馆、澹泊宁静、多稼如云等,其中“多稼如云”初名“观稼轩”,是圆明园中最能体现农耕文化的景群,盛时这里殿宇前后溪河环绕,荷塘、稻田密布,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
为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圆明园今年夏天在多稼如云开辟田地种植水稻,还原盛时历史景观。此次栽种品种为天隆优619,是国家粳稻中心历时八载、匠心打造,也是唯一连续两届荣获国家农业农村部金奖的长粒香型粳稻品种。在国家粳稻中心的专人技术指导下,秧苗长势格外喜人。圆明园此次收割的水稻会进行脱粒处理,收获的稻谷后期将交由国家粳稻中心作为试验种子进行繁育,将会在更多的土地上重新育秧、翻耕、种植、收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