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商丘日报
喜相逢。1962年7月1日,照于虞城县照相馆。左为张兴元,中为徐德先,右为李景亮。三人均为初中时期的老同学。作者供图
张兴元的老家在虞城县东北部张集镇庵子庄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黄河故道。他的老家是个独院,坐北朝南,走进大门,从东往西数,一间厨房、三间瓦房、一处厕所,院里种着各种果木和花草,是个不大不小的农家院落。门前有条东西路,路南还是张兴元的宅基地,种着数十棵杨树,粗如碗口,挺拔茁壮,十年之后即可成材。张兴元和夫人石文柏经常回老家小住,多则半月二十天,少则数日。
张兴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农村,退休之后更心系“三农”,每次回老家都要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和父老乡亲促膝谈心,调研“三农”情况。由于素材丰富,勤奋写作,他创作了反映家乡巨变的报告文学《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长篇小说《女儿桥》。
我和张兴元是同乡、同学、同事,关系密切,感情深厚,亲如兄弟。借此机会,就在这里,我想说说我与张兴元的交往情况。
其一,1952年,我和张兴元同时考取虞城第一初中,他分到二班,我分到三班。我俩都热爱写作,常在校报发表习作。我被选为学生会学习部部长,要接办学生会定期出版的黑板报,我当主编,聘请张兴元当文字编辑。1955年,他考上商丘一高,我考上商丘师范,两校并称商丘最高学府。1956年,他在《河南文艺》第10期发表处女作《一件新衣裳》,我前去祝贺。1958年,他被保送到青海师院就读新闻专业。我当了人民教师,不久当了新闻记者。两人书来信往,互通信息。在校读书期间,张兴元除了完成学习任务,课余时间不是读文学作品,就是练习写作。
其二,1960年,张兴元大专毕业,被分到青海省委宣传部工作,层次较高,条件较优越,施展聪明才智有了个好场所。他不断给我寄来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如《收获》等。他知道我好写抒情诗,便给我寄来一些诗集,如殷夫诗集《孩儿塔》等。1962年全国下放干部,青海省委将他列为下放干部。他给我来信说,家里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要求回家乡工作。当时,我供职于商丘地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向地委组织部和行署人事处介绍了张兴元的情况、处境和要求,他们答应接收,安排工作。1962年年底张兴元回到家乡。他在家乡工作换了7个单位(共青团商丘地委、平顶山报社、平顶山矿工报社、商丘地委宣传部、夏邑王集公社、商丘地区文联、商丘日报社),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他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经常发表文学作品。
其三,1988年,我任商丘日报总编辑,张兴元任副总编辑,昔日同窗,如今同事,朝夕相处,配合默契,共同为办报出力流汗作贡献。张兴元家人口多、家务重,他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左耳几乎失聪,左眼险些失明,多次住院治疗,病情并未减轻。在同样处境下,我发现有的作家已经“洗手不干”了,而张兴元却依然笔耕不辍,作品迭出,质量上乘。
其四,张兴元一辈子光写小说吗?不,他还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故事,可谓多面手,而且连连获奖。平心而论,这是一般文人所做不到的,而张兴元不光做到,而且做得很好。
相比之下,写小说是张兴元的强项,取得的成就也最为突出,他曾在《河南文艺》《奔流》《莽原》《延河》《清明》《北京文学》《十月》《上海文学》《中国作家》等十多家文学刊物发表短篇小说100多篇、中篇小说20多部、长篇小说3部,总计300多万字,先后出版4部小说集,即《酸辣苦甜》《骂街》《哭泣的太阳》和《女儿桥》,其中《杏花村的新闻》先被《小说选刊》选载,后被改编成电视剧、连环画、豫剧,最后被译为日文,收入《最新中国小说集》;《酸辣苦甜》被外文刊物《人民中国》选登,又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全国播放;《骂街》获中国作家“各省市区作家短篇小说联展”奖;反映农村改革开放题材的长篇小说《女儿桥》被《莽原》发表后,被两家出版社出版,好评如潮。省、市作协先后三次召开研讨会,对张兴元的小说作品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成了商丘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由于成绩卓著,他被中国作协吸收为会员,被选为市作协主席、省作协常务理事,被评为商丘市第一批、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商丘市首批优秀文艺家、河南省优秀宣传干部 ,受到党委和政府的表彰。
我为有这样的老乡、同学、同事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