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说到唐高宗李治,给人的感觉就是软弱无能,能力不强,最后还得依靠武则天帮助他治理朝政,最重要的就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大唐江山还让自己的女人武则天给夺去了,可以说李治绝对是古代最憋屈的帝王,因为他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中间,而且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名声都是非常响的,更加显得李治是软弱无能的君主,那么既然李治如此窝囊,李世民作为文治武功如此突出的君王,怎么会选择李治这样的接班人呢?
其实,人们有这样认识很好理解,毕竟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李治的形象都不是高大上的,反而是软弱无能的平庸君主,在他统治时期,甚至和武则天并称为“二圣”,也是他亲手教会了武则天处理朝政的能力,让武则天在治理朝政的时候培养了大量的亲信,才会让自己的儿子李显和李旦即便是成为皇帝,依旧只能够成为武则天的傀儡,就是最后他的陵墓也是因为武则天才被人们熟悉,也就是说人们在提到乾陵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那么如果历史上的李治,真的是如此的软弱无能的话,凭借着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能够驾驭手下一大群文臣武将,而且是在古代历史上都榜上有名的文臣武将,怎么看他也不是糊涂的帝王,而他能够选择李治作为继承人,说明我们印象中的李治,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相反李治做出的功绩,证明了李世民选择他继承皇位,才是最正确的决定,我们听过历史上的真实记载,也就能够明白李治到底是不是软弱无能、能力平庸的君主了!
第一点,李治真的软弱无能吗?不但不平庸,反而是英明神武的帝王。
我们纵观历史,很多时候软弱仅仅是一个人的外表,或者说是一种伪装,尤其是作为古代的皇子,往往不管他们是否愿意,都会陷入权力的争夺中,比如汉文帝在成为皇帝之前,作为刘邦最不被喜欢的皇子,受封为最贫瘠的代地,而为了不让自己受到吕后的杀害,只能够将自己伪装,才能够躲过吕后的残害,当然李治并不是伪装,根据《旧唐书》记载: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
也就是说李治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宽厚待人,与其他能力出众的兄弟们比较的话,自然也就会给人一种能力平庸的感觉,但是他真的平庸吗?其实我们通过他成为皇帝后的功绩,就能够明白让一点也不平庸,反而非常的强势!
在李治上台之后,为了能够彻底掌控皇权,通过“废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彻底铲除了执政路上的最大障碍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这件事情上李治的表现可一点也没有手软,对待一位扶立他成为太子,并且让他坐稳皇位的最大功臣长孙无忌,他的亲舅舅,李治没有一点仁慈之心,如果没有他的首肯,长孙无忌以及长孙家族会那么凄惨吗?而这件事情也彻底铲除了关陇贵族在朝政上的影响力,长孙无忌成为关陇贵族最后一位代言人,这样一件事情足以显示出他并不是软弱无能的。
而且在李治的统治下,李治继续延续了李世民时期的政策,使得唐朝的实力继续增长,创造了“永徽之治”的盛世局面,最重要的就是唐朝在李治的治理下继续开疆拓土,疆域达到了唐朝的极盛状态,这可是被人们称赞的李世民、武则天甚至李隆基都没有达到的壮举,能够完成这样的政绩的皇帝,怎么可能会是一个软弱无能平庸的君主呢?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可能他的皇位都是坐不稳的,比如晋惠帝不就是这种情况吗?整个江山陷入了“八王之乱”的混战中,相反我们看看李治治理时期的唐朝,除了妹妹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造反之外,还有其他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统治吗?
所以李治在唐朝的历史上才是最关键的一个皇帝,因为他才是真正的“贞观遗风”,并不是武则天,要知道武则天时期因为夺了唐朝的江山,为了武周江山的稳固,杀害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导致了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时期打下的大片疆域几乎全部丧失,而且武则天重用酷吏,迫害了大量的忠臣武将,如果这件事情放在其他皇帝的身上,早就被人们骂成昏君了,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因为放弃了贝加尔湖一代的领土,不也被后人诟病吗?更何况是武则天这样丧失广大疆域的君主,如果她不是女皇帝,怎么可能被后人如此推崇呢?
至于武则天篡夺唐朝的事情,这里面有李治的问题,因为如果李治不放权给武则天,而是严格按照李世民制定女人不得干政的传统的话,也就不会亲手培养出一代女皇武则天了,但是在这件事情我们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当时的情况就是李治好不容易将权力从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手中完全收回来,难道他再将到手的权力让给其他的大臣吗?
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的李治亲自处理朝政,而且是勤于朝政,甚至可以说是古代皇帝中的楷模了,这一点一点也不比清朝的雍正差,而且此时的李治真的是大权独揽,只不过后面李治因为身体的原因,经常头晕目眩,朝政的处理却不能够耽误,那么怎么办呢?
最能够让他信任的人自然就是自己的皇后了,所有武则天也就成为了高宗李治处理朝政的代理人,不过在李治统治时期,武则天仅仅是根据李治理念处理朝政,政权还是牢固的掌控在李治的手中,这一点我们从武则天在李治去世后不能够立刻登上帝位就能够看得出来,其实李治这么做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历史上皇后处理朝政的事情并不在少数,比如吕后,可见就是刘邦也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后宫干政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车之鉴,即便是吕后也不会夺了自己儿子的江山,所以打死李治也不会想到武则天竟然如此如此心狠手辣,竟然夺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江山了。
第二点,李世民为什么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呢?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治是最好的选择,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后,选择了嫡长子李承乾作为太子,可以说李世民为了李承乾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继承人,煞费苦心,这从他给李承乾选择的老师就能够看得出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魏征,而且他的太子太师等人都朝中重臣,比如太子詹事房玄龄,这可是堂堂大堂的宰相了,可以说如此高规格的配置,足以显示出李世民对于太子李承乾的看重和厚爱,只不过李世民犯了古达皇帝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对于太子之外的皇子更喜爱,甚至超出了对太子的关心,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好的事情,就是给皇子们以及朝臣们一种错觉,那就是太子的人选并没有确定下来,李世民因此四子李泰非常有才华,也就给予了他非常多的权力,比如允许他自行设置文学馆,能够自行招募学士,看到这份待遇,是不是很眼熟呢?
对,就是当初李世民的天策府,所以这件事情自然也就让李承乾认为李世民是不是要废立太子呢?而群臣也会有这样揣测圣意的时候,就像房玄龄最后也是猜错了李世民的意图,站在了李泰的阵营,可见像房玄龄这样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都是如此,其他的臣子会怎么做呢?
不要说太子李承乾有想法了,就是魏王李泰也认为这是李世民在给他机会争夺太子的位置,最后就是他参与了夺嫡之路的斗争,而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也打算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甚至联系了不满李世民的侯君集,可惜事变还处于筹划阶段就暴露了,最终李承乾被废。
按照古代的继承顺序,嫡长子不符合的话,那么就该轮到嫡次子了,也就是魏王李泰,可是这件事情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认为如果选择李泰,也就等于留给后人一种印象,皇权是可以争夺过来的,对于后世子孙更不好,为了避免后代子孙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李世民最终放弃了魏王李泰,而是选择了九子李治,也就是晋王李治,那么抛开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李治前面也还有六个哥哥的,怎么会直接轮到李治呢?
其实这与李治的身份有关系,因为他和李承乾、李泰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嫡子,这个身份也就使得他在李世民众多子嗣中地位更高,可以说李世民的儿子中间,也只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才会优先享有皇位继承权,也正是因为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才让李治成为最后的赢家,再加上李世民最信任的长孙无忌站在了李治的阵营,自然也就让李治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不过选择李治,也与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李治这个人宽厚待人,李世民认为选择魏王李泰,那么凭借李泰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绝对不会善终,相反如果选择宽厚的李治,就能够让李承乾和李泰活下去,可见就算是李承乾被废成为庶人,还是让李世民无法忘怀。
不过后面的事实证明李世民没有看错,李治对待自己的亲哥哥还是非常好的,史书记载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所以综上所述,李世民选择李治,看重的就是李治的宽厚待人,也有他的能力,而李治也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证明了他是优秀的君王,可以说李治如果不是夹在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中间的话,他一定会得到更高的评价,只不过这两位影响力太大的,反而让人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唐高宗李治,甚至认为他是平庸的帝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