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
2月21日,最高检与证监会联合召开“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新闻发布会。 人民网记者 黄盛摄
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黄盛)甲皮业有限公司、周某某等欺诈发行债券,明某、石某因内幕交易合计被罚没845.3万元,孟某某、杨某某因操纵证券市场合计被罚没2.26亿元……21日,最高检发布了以证券犯罪为主题的第55批指导性案例,证监会发布了第一批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涵盖了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主要违法类型。
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表示,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证券犯罪366件1011人,起诉案件数、人数年均增长30.5%、16%。同时,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交易类案件284件790人,持续加大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职业操纵团伙等黑灰产业链的追责力度,办理了一批有重大市场影响的案件,着力追缴违法所得、铲除再犯经济基础、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持续加强与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检察履职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葛晓燕说。
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明表示,证监会坚持重拳出击,切实维护好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资本市场是数亿老百姓投资的重要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扰乱破坏市场秩序,侵蚀市场信用根基,甚至还会诱发金融风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证监会稽查执法的职责使命,是遵循反证券欺诈的基本逻辑,通过惩治违法“已然”,震慑违法“未然”,激浊扬清,修复信用,为资本市场公平秩序保驾护航,为广大投资者根本利益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对于执法个案中的证据采信、法律适用、法益平衡等具体问题,我们在依法行政前提下,更多站在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既做好‘技术判断’,更做好‘价值判断’。”李明说,调查取证既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也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告知听证既向当事人做好释法明理,也保障好当事人查阅卷宗、举证质证权利,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处罚结论既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也依法保护涉案主体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努力使当事人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感受到规范文明、风清气正、公平正义。
另据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案件办理情况看,证券犯罪具有“两多一复杂”的特点。一是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交易类犯罪仍然多发,部分行为人利用信托计划、场外期权等金融工具实施犯罪,场外配资、专业操盘、荐股“黑嘴”、分仓软件开发等黑灰产业链参与违法交易。二是欺诈发行、违规披露信息等涉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数量增长,造假模式复杂、参与人员众多,涉案数额巨大,严重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三是私募基金犯罪情况复杂。既有资金募集端的非法集资犯罪,又有资金使用端的挪用侵占犯罪,且与证券犯罪相互交织。
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办公室主任何艳春表示,财务造假和虚假陈述本质是资产端欺诈,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本质是投资端欺诈,会对市场诚信基础造成侵蚀损害,打击投资者信心,破坏市场生态,妨碍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通过惩处违法,引导实控人、“董监高”人员、中介机构、证券从业人员等市场主体严守法律底线,诚实守信,以义取利,达到“以案促治”的执法效果。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优秀代表,实施财务造假只是其中极少数。随着监管执法的不断强化,以前积累的问题正在加快暴露、出清。此外,减存量、遏增量需要一个过程,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有一定数量的财务造假案件,但这并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局,上市公司总体质量和投资价值将不断提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1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