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王乐天
种庄稼要讲究节令,大暑前后收割完早稻,而晚稻必须赶在立秋之前栽插完成。这二十多天,正是阳光毒辣、暴雨凶猛的时候。收割的沙沙声、耕田的牛哞声、稻谷机的轰鸣声与挑担子沉重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在田野上。
那时,“双抢”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和全家的温饱,乡亲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机械化耕作没有普及的年代,“双抢”靠的是人工操作,拼的是全部劳动力,往往是全家总动员。
光秃秃的田野里没有任何的遮拦,阳光肆无忌惮地落满全身。为了防晒,在下田割稻前,母亲总是先让我戴上棕丝斗笠,外面穿着一件厚厚的外套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但一会儿,我就被淋漓的汗水弄得全身湿透,得不时腾出手来,牵牵与身体粘得很紧的衣服。
收割之后,家家户户开始打稻。用打谷机打稻时,一般都是两个壮劳力一道,他们一边配合默契地用力蹬踏板,一边两只手臂不停地在打稻机的滚筒上翻动着稻把。于是,黄澄澄的谷子便顺着布满“n”型弓齿的滚筒打落在稻桶里。插着围簟的稻桶,不一会儿就满起来,一箩一箩装满,满一担就迅速挑走。新鲜的稻谷要充分翻晒,并经风车去伪存真、扬弃瘪谷后方可归囤贮藏。打稻谷的同时,还要配备人不停地传递刚收割下来的稻把。打完稻谷,乡亲们开始把散落的稻草拢成一堆,然后抽出其中一束从上头把它们缠上,这些一捆捆稻草,晒干后便成为上等的柴火。
“双抢”中的插秧则是重要的另一环。得经过犁、耙、耖、整等数道工序,将水田整理得平平整整、横直成行。插秧时间很讲究,一般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太阳下山前,为的就是避开炙热的阳光。中午气温太高、稻田里的水太热,插的秧苗不易成活。插秧是个技术活,要做到行间距适中,苗根深浅适度,秧苗保持直立不倒,才能保证秧苗的成活率和水稻的生长。面积大的稻田往往还会在稻田中间拉上几条细麻绳为作业道,借着这些麻绳,插秧者就可以把稻行插直。
众人往往是一字儿排开,卷起裤腿,赤脚从田头开始。人站定,分腿,躬身,每人左手握一把秧苗,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将秧苗飞快地分出一小撮一小撮,掐住秧苗,从左到右,再顺根朝下插入水田下面的淤泥里,以防止飘苗。一般来说,一撮秧苗的数量是3-4根,行距二十厘米,株距十厘米。种好一行往后退。有时在水田待太久,一抬脚还会发现田里的蚂蟥和牛虻死死地叮在小腿上吸血,吓得我们哇哇大叫。
现在,我再没有机会去参加“双抢”这种农活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当年热闹繁忙、紧张劳累、与大地肌肤相亲的“双抢”已渐行渐远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却是生活给予我独一无二的馈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