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有了这个‘安心座’,我买菜打水再也不用数着台阶喘气了。”住在五楼的赵女士轻按折叠椅,稳稳落座后感慨。在淄博市张店区体育场街道柳毅社区,随着楼道转角处一抹抹橙色的折叠座椅陆续启用,这座老旧社区用“绣花功夫”织出了为老服务的幸福实景。
据了解,柳毅社区已在老年人集中的68栋居民楼中安装64套折叠座椅,巧妙利用楼道转角空间,让老年人在三楼至四楼间有了“喘息驿站”。
成立于2013年的柳毅社区,正以“社区慈善基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绘出服务“一老一小”的新画卷。
2023年12月,柳毅社区成立全区首家社区慈善基金,通过“人人捐1元”全民参与、非遗文创义卖、“睦邻集市”佣金提成等创新模式,已募集资金8万余元。社区党委书记朱伟介绍,基金建立"设筹、管、用、评"全链条机制,将3449户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
与此同时,依托177名党员先锋力量,社区构建起“党建+慈善+治理”新模式。从折叠座椅的精准落位,到非遗文创的产业孵化;从睦邻集市的烟火气,到专业服务的精细化,柳毅社区用实践证明了“小基金”能办“大实事”。
如今,穿行在柳毅社区的楼宇间,折叠座椅上的欢声笑语与非遗工坊的创作声交织成曲,这座社区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老旧小区向幸福家园蝶变的新篇章。
上述画面在张店区城南社区也同样上演。
在张店区城南社区有这样一群银发志愿者——她们平均年龄超过65岁,却以饱满的热情穿梭在社区各个角落;她们用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赤诚的心,将“老有所为”的志愿精神化为社区治理的温暖力量。她们是“爱心大妈”志愿服务队,而她们的带头人王静,用920天的坚守与奉献,让“公益慈善”四个字在街巷楼宇间落地生根。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70岁的王静主动请缨成为社区志愿者。当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她与社区党委共同发起成立“爱心大妈”志愿服务队,在社区长者食堂(现“邻里餐厅”)开启了志愿征程。从清晨备餐到窗口分菜,从秩序维护到上门送餐,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一干就是三年。920天里,她们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为20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吃饭难”问题。
王静(中)
“下雨天路滑,咱们得走快些,别让饭菜凉了!”王静常叮嘱队员。无论是酷暑暴雨还是寒冬大雪,送餐队伍的粉色马甲始终准时出现在老人门前。这份坚持,让“邻里餐厅”成了社区老人心中“最暖的厨房”,更让张店公益慈善基金“助老扶弱”的宗旨化作了热腾腾的一餐一饭。
在张店公益慈善基金的支持下,“爱心大妈”志愿服务队创新推出“暖心水饺”公益项目。每月第二周,20余名志愿者齐聚社区厨房,和面、擀皮、调馅,将3000余个手工水饺送往独居老人家中。“他们只要一来,感觉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90岁的黄素英说。
项目运行两年来,累计送出“暖心水饺”5.2万只,覆盖社区90%的独居老人群体。基金不仅提供食材经费,更通过“公益+志愿”模式,将简单的送餐服务升级为“敲门陪聊”“健康监测”等多元化关怀,让慈善资源精准滴灌到特殊群体的心田。
作为张店公益慈善基金孵化的社区自治典型,“爱心大妈”们的身影早已超越餐厅范畴。她们是政策宣传的“移动喇叭”,用家常话讲解养老医保新政;是矛盾调解的“和事阿姨”,化解邻里纠纷40余起;更是社区安全的“银发哨兵”,协助排查隐患、守护平安家园。
在基金“微公益创投”项目的助力下,服务队建立起“时间银行”积分制度,吸引126名居民加入志愿储备队伍。王静常说:“我们年纪大了,但还能做点事。公益慈善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一群人的力所能及。”
“爱心大妈”志愿服务队的成长,是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据了解,基金通过“资源支持+能力培训+品牌打造”,把自发善意转化为可持续的公益力量,稳稳地托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5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