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土木堡之战,明军真的损失了京营主力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3 21: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关于土木堡之战,想必很多人都是十分了解。这一战直接让明朝武将集团断层,大量精锐部队和三大营,都战死在土木堡战场,连皇帝都被俘虏,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的奇耻大辱。

但是,在土木堡之战后,明朝中央朝廷却并没有失去对北方地区的控制。所以说,土木堡之战对明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明军又是否真的损失了所有京营精锐在土木堡战场。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土木堡之战让明朝廷和明军遭遇重创,但是对于一个有着庞大中原版图和人口资源的王朝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

我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那就是关于土木堡之战明军的兵力数量。目前,公开资料上说是明朝20余万中央军,被击溃在土木堡战场,但是这其中还是算了民夫等辎重部队。

当时,跟随在英宗皇帝身边的明军,实际就是在5万人马左右(各方史料对于明朝在土木堡战场损失的兵力并没有真实记录,唯一真实记录的就是勋贵和武将集团损失人数),这个数据也贴合土木堡战场所处于的狭窄地带。

不过,从《国榷》史料来看,明朝京营主力在土木堡战场最多损耗不过1万,而且还只是负责野战的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和三千营),类似于专门的一支野战集团军被击溃了而已,其他部队都突围逃出去了。

况且,明军的京营精锐也并没有完全部署在土木堡战场,甚至还有比土木堡战场的京营军队更加精锐的主力军队,在战后都从南方迅速回防北京城。

同时,土木堡战场里的明军,并不是被全体歼灭,都是被击溃,有很多明军还是一路南逃回明朝领土了。

当时,在土木堡之战前,朝廷就已经调动了精锐京营部队和蒙古骑兵,南下作战,讨伐麓川王国,还有各类农民起义。

所以说,在土木堡之战时,京营主力(京营在籍人数22万人,调往南方镇压起义的京营主力就有15万人)根本就不在北方,而是被陈懋率领镇压东南矿工起义,以及王骥、张軏率领部分京营在贵州、广西两地平叛,最后一部才是留守北京的少量京营。

况且和瓦剌大军作战,根本犯不上用明军精锐,二类明朝地方军都可以和瓦剌军平分秋色,但是统帅却十分重要。

土木堡之战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统帅的战略战术问题,没有其他原因可以狡辩。

同时,明朝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超过于之前的所有朝代,因为大明朝起家就是从一个破碗开始的,这更能大明王朝获得江山社稷的合法性,自然就会有忠志之士去捍卫。

当时,明朝有南京六部,有着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运转体系,势力范围以长江为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南北齐失控的局面。

即便没有于少保力挽狂澜,北京城一旦失陷,南京也能承担起一部分政治职能,重新选定天子,筹备再战。

然而,明朝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想要趁机反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当时,明朝地方义军,无非三类,—无粮,无地的饥饿农民;二渴望自由的江南奴仆;三宗教迷信分子。

不过,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大明开国不足百年,内外矛盾尚未到达顶点,土木堡之战的发生对于地方势力变化,并不会产生实质影响甚至会加剧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监视和控制。

明朝的地方分权,也做的很彻底,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与唐朝藩镇节度使总管地方军政、经济大权,有本质区别,这也就让地方权力不会集中于某一人,便于中央朝廷的权力监督和管控。

再者,正如前文所说,土木堡之战中,京营的损失本身就不大,再加上九边军镇体系完好无损,地方根本不可能会失控(此时的地方卫所军对付流寇农民起义,还是绰绰有余)。

明朝对于地方失控,也是在洪承畴出兵辽东,于松锦之役惨败;孙传庭于河南被李自成彻底打垮;明朝两大主力全军覆没才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其实,土木堡距离北京城并不算太远,也就110公里的路程,残兵败将就算是爬也是能一路爬回北京城,再加上到边镇就有边军接应了,这也给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赢得了收集溃败武装,整军再战的时间。

当时,于谦加兵部尚书衔后,便开始加紧充实京营,调集备倭军和备操军入京,以及在各地募兵训练入京,并将南京武库三分之二的装备,全部运到北京城。

同时,于谦还命令人前往土木堡战场收集装备,包括有火枪1万余条,火铳2万余条,神机箭44万条,火炮800余门,很快充实了京营武装,北京京营很快扩充到22万人马,各类装备齐全。

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于谦还重建了三大营,改革募兵制,建立团营,陆续扩充部队10万,加强了京营部队力量。在这样的军制下,即便京营部队遭遇损失,地方势力也是难以抗衡。

同时,自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加强京畿的防御,北京地区的卫所就高达72个,全国卫所军队100多万,各个关隘要口都驻扎了卫所边防部队,光卫所军就可以有效维持住地方治安和叛乱了。

明朝中央内阁也是稳定运行,国家机器也是完全正常的,很难说地方能够在这样的时间点成功对抗中央朝廷。

即便土木堡之战失败了,皇帝被俘虏了,可是北京城还有太后啊,还有一个拥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皇弟,地方造反割据根本没有合理和合法性可言。

北京的京营,其主要作用是用来保护北京城的,并不是用来震慑地方的。

直到明末,朝廷内外交困制度彻底崩坏时,基本已经无兵可调的时候,才把京营兵外调执行任务,而孙传庭出关的部队,便是崇祯帝拨给的京营部队。

所以说,京营武装力量,在土木堡战场根本没有受到实质影响,而土木堡之战也本是一场可以轻松取得胜利的战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4 12: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土木堡之变,明朝失去主力,为何还能控制全国各地
土木堡之变,明朝失去主力,还能控制全国各地,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功劳之大。1449年,北方的瓦剌入侵,明英宗朱祁镇率军出征,结果在土木堡兵败,朱祁镇也被俘。这次出征,明朝中央军尽出,
2023-01-10 16:17:00
明朝50万大军,为何被蒙古骑兵一击而败
...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南侵,在怀来以西的土木堡与明英宗所率领的明朝军队相遇,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史称土木堡之变。此次变乱发生的原
2023-07-28 21:43:00
土木堡之变,明朝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
...剿杀阿鲁台的遗部,瓦剌的势力不断扩张,这为日后的“土木之变”埋下了隐患。脱欢之子也先统一蒙古后,将矛头指向了明廷。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也先协调好蒙古内部矛盾,联合脱脱不花可
2023-02-16 17:56:00
聊聊土木堡之变的三大营损失
土木堡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明朝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事件。这场战役发生在1449年,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土木堡被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俘虏,明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三大营的损失尤为
2024-11-23 19:53:00
土木堡明英宗败得多惨?武勋贵族被全歼,文武系统全灭
...诚欲为国为民剿除边患,非事廵游也,然虏未及征,已有土木之变。”——蒋冕明朝时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他既当过敌人的俘虏,也经历过两度为帝,从个人能力方面来看,这位皇帝也并不是碌碌
2023-02-25 19:45:00
土木堡之变:明朝与瓦剌的恩怨纠葛
...人,明英宗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虽然很多人将他视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因为不当冤大头这个决定就是他作出来的,并且说服了朱祁镇。但是,在一开始并不能说他是错的,难道就任由瓦剌
2023-09-20 19:28:00
土木堡之变导致的最大恶果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军事衰落的一个关键事件,明英宗一次准备不足的亲征,葬送了大明的精锐部队,武将功勋更是被一窝端了,对于此次事变,后世是多有猜测的,也就是土木堡前后前后数年明军跟瓦剌
2023-01-14 12:53:00
土木堡之战,也先获胜了,但并非赢家,而是输家
...作战方案。士兵突然闯进来,将也先处死,挂在树上。“土木堡之变”,20万明军溃败,英宗被俘虏。但是,也先也是输家,得不偿失。也先,马哈木的孙子、脱欢的儿子,草原上一代雄主。也先
2023-08-22 06:15:00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惨痛代价,近30万兵力和80余名文臣武将战死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影响极为深远,明朝文官集团之所以能一步步壮大,甚至隐隐有和皇权分庭抗礼之势,和土木堡之变中阵亡了大批功臣勋贵以
2023-09-29 15: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