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州首个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大楼……这些镶嵌在喀斯特山地的拼图,正在拼出一幅贵州“双碳”行动的路线图:以技术创新为笔,以系统思维为墨,算生态账、长远账、整体账,学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何为零碳?是指通过购买绿证和碳汇减排,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也就是说,零碳并不等于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
贵州的零碳探索之可贵,在于破解了三大现实命题。
用“代谢手术”回答“旧产能如何焕新”。作为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贵州建科院改造50年的老建筑,通过60项低碳技术延寿30年,从“搭积木”到“种太阳”,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打破了“绿色转型必须推倒重来”的迷思。
用“立体供能”回应“资源约束如何突破”。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大楼,中核汇能在一栋办公楼内集成风光热储充五大系统,从“能源依赖”到“能量自治”,从风力“垂直发电”到地热“四季调温”,让每度电都有了绿色基因。更可贵的是,企业甘做“亏本生意”的担当,恰恰印证了绿色投资的长期价值:今天的每一分环保投入,都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
用“循环生态”解决“转型成本谁来承担”。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工厂”,天能贵州用绿证交易构建跨区域能源联盟,用废旧电池循环形成园区内协同作战,印证绿色资产终将反哺企业竞争力。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思维,这种从“孤军奋战”到“集团合作”,恰恰印证了低碳不是发展的减法,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乘法。
零碳转型的本质,是用系统性思维重构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的关系。贵州的零碳实践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智慧,更揭示了绿色转型的深层逻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谢巍峨
编辑 谌晗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3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