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杨慎,青山隐隐永昌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5 15:3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杨慎,青山隐隐永昌情

杨慎在永昌戍所邵云波画

□ 刘义马

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正月,身披褚衣、项系枷锁、带着廷杖创伤的杨慎由解差押送着,从崇山峻岭之间的南方丝绸古道上朝永昌卫走来了,此时,他的脚都已经走出血泡。

此前,杨慎听说过永昌卫,是多年前在北京时从永昌籍的友人张含口中听说的,当时只知道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蛮夷之地。这一次跋山涉水,他终于知道了永昌卫的远。

张含和杨慎因彼此的父亲而成了好朋友。张含20岁随父亲张志淳在京城寓所时,父亲邀请杨慎的父亲杨廷和等人在家中小饮,结识了杨慎。张含大杨慎整整10岁。

后来,两人在北京和南京多次相会,以诗文相交,现存的《升庵全集》中,能见到的最早的两人酬唱之作是杨慎16岁时的诗作《招张愈光》,“愈光”是张含的字号之一。

只是命运开了张含的玩笑。张含虽有文才,却“七试春闱不第”,他落第回永昌后,杨慎却考中了状元。

本以为从此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居庙堂之高,会拉开两人的距离,但是命运却注定了两人的缘分。这一次,在廷杖之下侥幸存活的杨慎被嘉靖皇帝“永远充军烟瘴”,还是朝永昌卫来了。

永昌卫类似于现在的保山军分区,是当时永昌军民府下设的军事机构。

对于杨慎的到来,张含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这一天,他带着仆从来到了永昌城的北门口等候杨慎。本来,城外还有迎接官员的“五里亭”,但是此时的杨慎已经是一个充军的罪卒,不能逾越礼制。

为杨慎接风的不止有张含,还有驻永昌四川会馆里的同乡,大家都比较尊重杨慎,尊重他的状元之才。当然,也不排除尊重他的家世出身。

杨慎家世显赫,他原籍四川新都,从杨慎的祖父杨春到杨慎的子侄辈,杨家四代人一共出了七个进士,是个望族,因此杨家被称之为“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既是书香门第,也是官宦世家。

杨慎的祖父杨春曾任湖广按察佥事,杨慎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廷和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供职翰林院,官位不算太大,却已经表现出了文韬武略的才干,为后来入主内阁打下坚实基础。

因为显赫家世,自幼聪慧好学的杨慎在13岁时还被大学士李东阳收为门生弟子。此时的李东阳已经入主内阁,权倾一时,同时在文坛上还是“扛把子”级的人物,收杨慎为弟子,既有对杨慎的欣赏,也有对杨廷和的欣赏。

相比较屡试不中的张含来说,杨慎是幸运的,24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并被钦点为新科状元,成功入职翰林院,开始了仕途生涯。但就是这顺风顺水的发展,使他缺少了职场磨砺,耿直的文人性格最终影响了他的仕途。

一身才气,又极有政治抱负的杨慎,多少有一些桀骜和孤高,初入仕途时,因为博闻强识而受到器重,随后又进言上谏,直犯逆鳞。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身为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为看不惯明武宗朱厚照整天游玩嬉戏不理朝政的荒唐行为,他上书《丁丑封事》直言劝诫皇帝,并因劝诫无效而称病告假回了老家新都。

他回到老家,原配夫人王氏已经因病过逝,家里又给他找了才女黄峨。黄峨是四川遂宁人,她的父亲黄珂曾官至工部尚书,她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名门闺秀和杨慎可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杨慎和黄峨婚后在桂湖郎情妾意、琴瑟和鸣的日子不久,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未曾留下子嗣,便由其堂弟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后世称之为嘉靖帝。

嘉靖帝即位,杨慎回京复官,不久之后,他的父亲杨廷和便上书告老,留下年轻气盛的杨慎在宦海沉浮。不幸的是,等待他的不是沉浮,而是沉没——他很快被卷入到朝廷的“议大礼”之争中。

对于历史上的“议大礼”之争,我不想详说,因为害怕哀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深入了解。我只记得因此事下狱134人,廷杖当场杖毙16人。

在这段历史的深处是呻吟哭喊,是皮开肉裂,是遍地尸横。

所幸,杨慎只是成了一个终身流放者,劫后余生。

来到永昌古城,杨慎选择了青山一隅,住在太保山东麓四川会馆里的后院里。这是当时永昌军民府知府严时泰对他的照顾,严时泰是浙江余姚人,和杨慎是同榜进士,是旧相识,对杨慎亦是惺惺相惜。

严时泰没有让杨慎去边远戍所哨卡受苦,而是委以中书营簿书,也就是让他在军中充当文书。将他安置到四川会馆的后院,让他既方便到旁边的中书营履职报到,又方便他和永昌城中的张含家交往。

青山隐隐,凉风习习,每天清晨迎接杨慎的都是鸟语花香,杨慎饱受摧残的身心在永昌得到了休养。在这里,再也没有朝堂里的纠葛与争斗,结束了新贵旧臣之间的相互倾轧不休,结束了尔虞我诈。

就在这里安静的读书著述吧,回归做一个清澈的文人。

从此,37岁的杨慎落籍永昌卫36年直至72岁去世,他至死的身份都是永昌卫的一名老兵。当时的户籍制度有“民籍”和“军籍”之分,杨慎充军到永昌卫,他就变成了永昌军籍,永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这第二故乡,杨慎因为当时的管理制度和他家强大的家族关系网络,只要经过官方批准亦可往返蜀中探亲和四处游历。现在由专家做过统计,在充军的这36年里,杨慎曾经七返蜀中,游历过的城市多达10余个。

杨慎穿行在青山之间,比他当年穿行在官场上舒坦多了,一路走来,有花开的声音;一路走去,有叶落的寂静。他也渴望被早日赦免回朝,但是在漫长的渴望中他还是逐渐习惯了与边疆人民融合在一起的生活。

但是,这一条逶迤的南方丝绸古道,对于杨慎留守新都老家的妻子黄峨来说却是太遥远了,遥远得没有尽头。也许,在杨慎眼中通向心灵自由的青山绿水,在黄峨眼里都是险山恶水,都是牵挂与担心。

本来,正在新婚甜蜜期的杨慎被召回京城复官,黄峨就因为要留守老家照顾婆婆而造成了两地相思。谁知在这两地相思的煎熬中,她没有等来杨慎的青云直上和夫荣妻贵,却等来了杨慎被充军的噩耗。

在杨慎出发前,黄峨已经急匆匆赶到了京城,她本意是要亲自千里跋涉护送丈夫到永昌卫的。他们出发的季节是冬季,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艰难跋涉了两个多月终于到了湖北江陵(今荆州市)的驿站。

看着憔悴不堪的妻子,杨慎再也忍不住了。他苦苦地劝说妻子返回新都老家,代替自己伺奉年迈的父亲。临别之际,夫妻二人潸然泪下,杨慎凄然填了一首《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其中写到: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

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已经辞职还乡的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忧思成疾,杨慎回蜀探亲。待父亲好转后,便带着黄峨返回滇南永昌卫。自新婚以来,黄峨也还未能为杨慎生下一男半女,因此黄峨也到了永昌。

黄峨在永昌生活了两年,她陪同丈夫跋山涉水,成了他讲学、著述的贴心助手。他们的生活虽然淡泊,但夫妻同甘共苦,相互体贴,并常以词曲唱和交流心声,为边地文学发展留下一段夫唱妻和的佳话。

两年后,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在老家去世,杨慎和黄峨返回新都。父亲的死,对杨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让他参悟透了很多世事。只是黄峨再也不能随他双宿双飞地奔赴永昌了,得留在家里代替他照顾母亲和过继的儿子。

又是一场惜惜离别,黄峨挥泪写下了一首散曲《罗江怨》,其中写到:

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小道几回折?

雁声不到,马蹄又怯,人正是寒冬节。

长空孤雁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

杨慎就这样在黄峨的牵挂中,回到了那个远在青山之外的永昌、那个外人眼里荒蛮烟瘴之地的永昌、那个包容接纳他的永昌。他把仕途上的失意转化成了文学才情,在永昌戍所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之作。

杨慎在永昌期间,常以诗文唱和,或结社讲学,或编辑著述,形成了一张以永昌为中心的文学交际网。经常与杨慎一起浪迹山水的滇中才子,有代表性的“滇南七子”,当然这种说法是后人的总结。

在“滇南七子”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是张含,两人是兄弟,是师友。杨慎每次离开永昌,张含都会满怀牵挂,是担忧路途安全的那种牵挂,已经是亲人般的牵挂。两人之间亦留下了上百首的唱和之作。

杨慎在永昌虽是充军的罪卒,却因为个人的才情魅力和家庭背后的关系网络,基本上没有受到别的充军罪卒习以为常的虐待,相反还有些惬意。而他的妻子黄峨则不同,她一直在等着朝廷赦免杨慎,等着杨慎归去。

远隔千山万水,思念绵绵无绝期。在漫长的等待中,黄峨的青丝也终究熬成了白发,她和着腮边的泪水写下许多愁怨之作,其中《寄外》一诗最出名: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黄峨终究没有等来嘉靖皇帝对杨慎的赦免诏书,相传这种赦免的诏书竿端放置着金鸡,或者竿端以雄鸡造型。在思念的日日夜夜里,杨慎的身影近在眼前,却又远在重重青山之外,爱而不得。

杨慎等来了嘉靖皇帝的六次大赦天下,却始终没有见着自己的名字。于是他终于看透了人情世事,写下了那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临江仙》。而他,也终究以充军老兵的身份死在了永昌戍所,这在《明史》里有记载。

杨慎去世后,已经年过六旬的黄峨带着家人奔丧而来,随后扶柩而归。在灵柩回乡的路上,我无法想象她的痛苦,只知道她带着杨慎在永昌戍所娶的小妾曹氏及其儿子回到新都后就草草安葬了杨慎。

一代文豪从青山深处走来,又从青山深处离去。

杨慎落籍永昌所居住的小楼,被后人称之为“状元楼”。在杨慎去世460多年后,我以一名地方文化爱好者的身份在这屡毁屡修的状元楼里布置了一个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杨慎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士大夫精神。

太保山是永昌古城即现在的保山城的一个守望者,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它守望着保山城的风起云涌,是保山城的城市文脉所在。而太保山东麓的状元楼,现在俨然成了一个追怀杨慎人文精神的绝佳去处。

青山隐隐,凉风习习,杨慎多情的吟咏还在那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5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嘉靖6次大赦天下,为什么唯独不放杨慎
...他们流放到边疆地区。杨慎的服刑地是和缅甸接壤的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离京城5000里,偏僻荒远。一路上,他不但要风餐露宿、车马劳顿,而且要时时处处提防刺客的毒药和暗箭
2023-02-20 15:56:00
杨状元在建水的诗意栖居
...元在建水的诗意栖居——纪念一代文宗杨升庵入滇500年罗永昌状元杨升庵谪戍云南期间,足迹几乎遍布全省,曾多次寓居大理、安宁、高峣、建水等地,并以其细微的观察、精敏的感悟和高超的
2024-04-27 07:17:00
杨慎从滚滚长江般壮丽到渔樵般超脱的不朽人生〔232〕
...又受廷杖一次,血肉淋漓,几乎死去。然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这一年,他37岁,世宗的处置,给他上了—堂严峻的现实课。状元杨慎,才比贾谊、智如苏轼,无关历史大势,只为皇家礼仪事、
2024-02-07 10:44:00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一、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双虹社区位于江南公社以北、九龙广厦小区以南、泰语驾校旁面积为6分左右闲置空地对外出租,可做二手车、洗车场、停车场。二、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
2023-02-15 14:29:00
...转自:金昌日报本报讯(记者李峰)近日,走进甘肃农垦永昌农场青山分场自动化灌溉示范点,广袤的农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示范点工作人员正有序地对灌溉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调试,每一个出水
2024-06-13 16:41:00
...帝为其父母上尊号遭廷杖,棒疮未愈,即被终生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戍边。这年秋末冬初,升庵被押解出京,黄峨含泪伴行。后乘船至江陵,夫妻话别,黄峨回四川理家服侍公婆;升庵入滇服
2024-03-16 08:24:00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创作“滚滚长江东逝水”,却是宦海“低能儿”
...情过后,嘉靖皇帝也没有放过杨慎等人,杨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风花雪月下不会有什么震撼内心世界的呐喊。人都是在苦难的经历下才迸发出无限的潜能。押解前往云南的途中,
2022-12-17 15:29:00
...山日报□ 杨永明李素、王铨、林作舟、章禄幼时被称为永昌四大才子。李素,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科举人,王铨、林作舟、章禄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李素,
2023-11-11 11:54:00
保山两项成果参展第六届教博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与探索》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5月,保山市永昌教育集团课题成果《永昌小学打造“和美教育”的实践和探索》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19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成果
2023-11-24 15:0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纸上烽烟|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红色作家周浩然
编者按: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2025-08-27 06:43:00
抗战中的太原:血火王兴坪 忠魂护家园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兴坪惨案遗址(资料图片) 1938年2月,齐世铭的东山抗日游击队被整编成714团独立营,在王兴坪村建立了根据地
2025-08-27 07:04:00
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这样一位烈士,贺龙元帅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2025-08-27 07:55:00
1951年上映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传奇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
2025-08-26 09:23:00
中国空战史上对撞敌机第一人陈怀民,不要为我悲伤、不要为我难过,为了国家百姓,死的有价值!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不顾安危撞向日军飞机,壮烈牺牲,没想到女友竟纵身一跃,跳入
2025-08-26 10:42:00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佟麟阁女儿:父亲不会变老,我想再抱抱他,父亲牺牲时那年我只有15岁……
2025-08-26 10:42:00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就算没人监督,也能守住本心,不会因为环境隐蔽就放纵自己。然而现实中
2025-08-26 15:04: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在贵州西部,群山脚下、廻龙溪畔坐落着一座百年古镇——岩脚古镇。岩脚旧称羊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25-08-26 15:32:00
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 ——“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红色寻访之旅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
2025-08-26 16:56:00
泉畔寻踪,诗里访城—— 山师附小2024级8班雏鹰小队访泉研学记
鲁网8月26日讯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024 级 8 班雏鹰小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泉之旅。此次活动从充满古韵的百花洲出发
2025-08-26 16:56:00
大皖新闻讯 泛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穿越八十余载时空,静静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这便是珍藏在安徽省档案馆的《抗敌报》
2025-08-26 21:08:00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有人投诉认为不妥,理由是会误导青少年,并建议把鲁迅抽烟换成握拳动作。投诉是好心,但有些过度操心了
2025-08-27 01:56:00
巧设诈降计 杀敌显神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齐世铭故居。(资料图片) 如今,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有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叫窑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东山地区抗日游击队队长齐世铭的故居就在这里
2025-08-26 07:49: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
2025-08-26 08:00:00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编者按 在抗日战争中,燕赵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2025-08-25 0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