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顾春
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卓越工程师如何培养?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高校、机构、企业的参会人员围绕“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认为,“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师”既是国际工程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工程教育界要着力推进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他提出了五点思考:一是要理念先行,积极适应国际工程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二是要加强学科、专业、层次、类型等方面的结构优化,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三是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工程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五是要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国际工程教育,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开放合作的力度。
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王振海表示,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有力的保障,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协同是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要强化战略谋划、鼓励实践探索,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联合推动下,我国已先后实施了两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新工科建设驱动高等工程教育整体性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系列突破,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建设更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以工程教育的人才供给链撬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叶民总结了浙江大学长期以来面向国家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他表示,本次会议以“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题,是因势而谋、顺势而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会议涉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教联盟、课程改革、师资队伍、认证标准多等个议题,旨在深入探讨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教育系主任、航空航天与工程力学系Pk Imbrie教授等17位专家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作主题报告。
丁汉认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最主要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智能制造高端培养的体系、多元化的自主培养体系以及全链条的工业级的实践育人平台。依托“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大工程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个性化”的国家智能制造顶尖拔尖人才。
Pk Imbrie提出工程教育的五大转变:一是从注重实践转向注重工程科学和理论分析,二是转向基于成果的教育和认证,三是强调工程设计,四是转向应用教育、学习和社会行为科学研究,五是转向在教育中整合信息、计算和通信技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0 16:29: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