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5岁的吴爷爷是个闲赋在家的老农民,岁数大了,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了,吴爷爷几年前就不再碰农活儿,开始享受闲适的晚年生活。每天只要天气允许,吴爷爷就会出门遛个弯儿,相比于同龄人,吴爷爷自认为身体还算不错。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良习惯,也就是每天晚上都得喝两口酒才能睡着觉。算起来,吴爷爷是有着30多年酒龄的老酒民,每天至少喝半斤白酒才觉得过瘾,有时候赶上有人作陪甚至能喝1斤高度数白酒。
不过这几年吴爷爷参加村镇组织的体检时,发现自己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有点高,但是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吴爷爷也看不懂这些检查结果,反正平时没什么不舒服的,就没放在心上。
可是最近两年他越喝酒越不对劲,喝酒之后总觉得有点头晕眼花,浑身无力,两腿发软,感觉像是喝醉了之后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一样,吴爷爷以为是岁数大了,酒量不如从前了,喝一点就开始上头;但是这也改不了吴爷爷喝酒的习惯,虽然量比以前喝得少了,但还是不喝两口睡不着觉。
直到前几周,吴爷爷在晚上起夜的时候,刚站起来就头晕得厉害,他赶紧摸着床边坐下,却发现右半边身体麻木得使不上劲,吓得吴爷爷赶紧叫醒老伴,喊来儿子连夜去医院就诊。
到了医院,医生给吴爷爷进行了血管造影的检查,发现老人家的基底动脉已经堵塞了近90%,如果再晚来一点很有可能就会发生脑梗死,危及生命。
医生解释道,基底动脉是大脑的重要供血血管,主要负责供给脑干、小脑等,脑干是重要的生命中枢,一旦脑干缺血,轻则偏瘫,重则昏迷、呼吸停止,短时间内就致命。儿子一听这话,不禁责怪吴爷爷就是平时老喝大酒,才得了这样的病。
对于像吴爷爷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导致头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脑血管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多见,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供血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脑血栓就是导致血管栓塞甚至闭塞的最常见原因。
脑血栓是指由于脑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脱落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闭塞和血栓形成,从而使局部脑组织供血减少或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脑血栓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无力或运动异常以及口眼歪斜、语言不清等症状,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如果发现或治疗得不及时,很有可能造成脑组织局部功能区的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血栓在临床上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我国卒中患者总数在全球独占鳌头,卒中目前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及残疾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高达80%【1】,而由于脑血栓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又能够占到60%-80%【2】,所以脑血栓在我国也是拥有众多患者群体的不容小觑的疾病。
针对引起脑血栓的原因,像吴爷爷的儿子这样认为是喝大酒喝的也不在少数。从病因上来说,喝酒确实在脑血栓的多因素作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像吴爷爷这样长期饮酒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酒精中毒,引起体内多种代谢紊乱,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
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元论就能够解释的,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脑血栓的发生呢?
一、脑血栓的危险因素
我们可以将危险因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家族史等。
第二类是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是可以进行调节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
第三类是个人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喝酒、熬夜等。
1.不可抗力因素
脑血栓的高发年龄在40-50岁的中年人,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男性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4:1.3【3】,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如果家庭中既往有类似患病情况的直系亲属,家族中其他人的患病几率和危险性也会升高。
2.可调节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发生脑血栓的患者中,有8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4】。有研究发现,血压水平是众多危险因素中,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的。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水平的异常,都会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长期血压异常或波动较大,会影响脑部血管,使血管壁发生硬化或脂肪变。这种机械刺激和损伤会增加血管壁下出现斑块的风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如果病灶持续进展发生斑块破裂后就会形成血栓栓子。
再者,血脂代谢异常也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甘油三酯能够起到明显的促凝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和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影响血栓的溶解,变相地促进血栓形成而加重脑血栓的疾病进展。
其次,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有数据表明, 3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更高,发生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且出现的时间也更早,程度也相对较重。
最后是心脏病。心脏病也是发生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统计,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远高于非冠心病患者,说明心血管和脑血管的动脉硬化性改变呈平行发展,即心血管受损害的同时也会出现脑血管的同期损害。
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由于风湿因素或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存在附壁血栓,附壁血栓一旦脱落,顺着血流流动,极易堵塞脑组织供血主干血管,造成一过性脑缺血。
3.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最应该拒绝的不良生活方式就是吸烟喝酒。烟酒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相对明确。吸烟能够明显降低脑血流量,加速动脉硬化进展及动脉斑块的形成,影响脑血管的舒缩能力。
饮酒可兴奋交感神经,促进肾素等相关升血压的激素分泌,通过影响血压水平,尤其是舒张压水平造成对脑血管的损害,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过量饮酒或长期酗酒还会诱导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这种状态下更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发生以上疾病的风险。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发生高血压的几率,高脂饮食则易发生血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糖饮食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糖尿病。这些慢性基础疾病都是造成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血栓一旦发病,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对功能区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往往会造成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但是脑血栓形成的过程相对缓慢,这也给了我们早发现、早预防的机会。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呢?
二、如何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如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达到5年,能够使高危人群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减少55%,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下降75%,出现糖尿病的几率下降50%【5】,说明形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包括以下方面: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循序渐进的开展持之以恒、有序、适度的运动,同时保持积向上的心态,这样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
同时,医生建议还可以养成睡前喝一杯水的习惯。研究表明,人体的血液粘度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的。一般是在早晨4-8点血液粘稠度最高【6】,之后逐渐下降,凌晨时达到最低点。而脑血栓患者常常在早晨晨起后发病,因此睡前喝一杯水有利于稀释血液,保持血液通畅,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
2)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高血压患者应当遵从医嘱规律服药,定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比如合并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应当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5】,并应避免出现血压降得过低出现头晕、无力等不耐受的情况。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脑血栓的形成。冠心病患者由于存在心脑同期损害,应避免饱食、剧烈运动,以免加剧血管堵塞导致的慢性供血不足。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通常都是采用饮食、药物、运动的综合疗法。管住嘴、多动腿,必要时辅以降糖药和降脂药等干预手段,有利于将糖尿病和高血脂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三、小结
我们常说的脑血栓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病变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和软化坏死,从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失的疾病。我国脑血栓患者人数众多,多见于中年以上和老年人群,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疾病。
脑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人们认为的喝大酒这一种因素导致的。造成脑血栓的病因种类繁多、错综关联,遗传、烟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因素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相关危险因素。
脑血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不容小觑,因此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值得引起所有人的重视。除了性别、年龄、家族史等遗传因素我们不可改变,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改变的因素。对于有常见病的人群,积极控制原发病、保持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也是预防脑血栓的重要举措。
从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出发,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守门人,才能真正远离脑血管病,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2 2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