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记者走进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救生装具员战位——
冲锋,在伞花绽放那一刻
■解放军报记者张毓津
华北某机场,晨光熹微,微风轻拂。
一大早,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航材股救生装具室官兵,便开始清点当天飞行训练所需装具。
战机着陆后,尾部会迅速释放阻力伞,帮助飞机减速、确保飞行安全。记者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其他救生装具员一起,收发和维护飞行训练所需的伞具。
看着大家忙碌穿梭的身影,作为一名“新兵”,记者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装具清点完毕,官兵快速将一具具阻力伞装上车,准备分发给每架战机。记者赶紧上前帮忙,双手环抱之下,竟被伞包压得一阵踉跄。一问才得知,这种阻力伞的分量不轻,两具伞能赶上记者的体重。
就这样,记者抱着“半个自己”,挨个为战机分发完伞具,随即与两名救生装具员一起赶往捡伞点。这是距离处于“战斗姿态”的战机最近的地方。
片刻,对讲机里传来塔台通报:“飞机加力起飞!”记者站在跑道边,看着战机依次从眼前呼啸升空。巨大的轰鸣声,震得记者的胸腔和耳道产生强烈共振,连呼吸都有些困难。
目送最后一架战机升空后,记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战机起飞离地阶段,是救生装具员最为紧张的时刻,因为一旦战机此时抛伞,往往意味着发生了“特情”。
等待战机返航着陆的间隙,记者赶紧复习捡伞注意事项:战机接连着陆,留给救生装具员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把握好捡伞的时机非常重要。快了不安全,慢了又可能错过。
“各点位注意,飞机返航!”等待近一个小时后,第一架返航战机即将着陆。记者与救生装具员刘树康赶紧站到预先设定的位置。
随着发动机轰鸣声越来越大,一架战机由远而近,以轻盈的姿态完美降落。待战机滑行到指定位置,记者赶紧按照操作流程,在官兵指导下先举起右手,再迅速放下,示意飞行员抛伞。
“嘭!”伞花绽放,记者与刘树康一起,快速冲进跑道。战机尾部喷出一阵热浪,夹杂着航油燃烧的刺鼻气味,令记者感到不适。
顾不得那么多了!我们一人拽住一头,迅速卷起伞具,简单整理后便赶紧抬下跑道。身后,又一架战机已经着陆,呼啸着冲了过来。
我们立即再次就位,如此反复。由于风向变化不定,有好几次,伞具被吹出很远。尽管记者有些手忙脚乱,但捡伞工作完成得还算顺利。
随着第一批战机全部降落,记者才顾得上喘口气。
“夜间飞行训练时,捡伞比白天更难。因为光线不足,我们只能用指示灯提示飞行员,必须动作更快才能保证安全。”记者向老兵们请教得知,捡伞不仅要求眼疾手快,更要能吃苦耐劳。尤其是夏季捡伞时,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加上战机喷出的高温尾气,伞具会变得滚烫,胳膊被烫伤是常事。
“这个岗位看起来不起眼,但每当看到伞花绽放的时候,我都感到特别自豪。”说起自己的战位,00后战士刘树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很快,第二批战机接续起飞。有了第一批次的经验,记者与官兵的配合默契了不少。
正午过后,换岗时间到了。我们将捡回的阻力伞一一搬上车。返回保伞室,其他救生装具员开始对伞具逐一进行细致检查,并挨个整理、折叠、打包。记者了解到,飞行训练期间,伞具一送回来就得及时叠好,确保外场供应。
一具看似轻盈的阻力伞,如何将高速降落的战机“驯服”?原来,别看这用丝绸制成的伞衣十分轻盈,主伞充气胀满后,产生的阻力作用到重达数吨的战机上,可使战机的滑行速度从几百公里每小时,迅速下降到几十公里每小时,达到快速缩短着陆滑行距离的目的。
相比捡伞的紧张刺激,叠伞更考验耐心和细致。首先检查伞衣有无破损、加强带是否完好、各部件有无丢失;折叠时,伞绳一定要捋顺……记者在心里默念着这些注意事项,尝试上手叠伞。
平整伞衣、对齐伞边、捋直伞绳、套牢伞套……整理完毕,一看时间,记者用时近10分钟。而官兵们叠一套伞具通常只需5分钟左右,熟练的话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快’并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到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筑牢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听了这句话,记者练习叠伞的劲头更足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叠伞,官兵还要定期检查飞行员的各类救生装具,确保万无一失。该场站保伞室组建50多年来,官兵圆满完成了各种重大保障任务,没有发生过一起伞勤事故。
结束一天的工作,记者挥手与大家告别。看着这群官兵灿烂的笑容,想起伞花绽放时那一个个奋力冲锋的身影,记者强烈感受到,奋斗强军的力量,正在每一个战斗岗位、每一名基层官兵身上蓄力迸发……
组合图:记者张毓津在训练中。供图:王臣阳
图①:战机打开阻力伞。供图:王臣阳
图②:记者张毓津(前)在官兵指导下示意飞行员抛伞。供图:王臣阳
图③:记者张毓津(左)和救生装具员一起捡伞。供图:王臣阳
记者手记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深夜,熟悉的轰鸣声从夜空中传来。抬眼望去,繁星点点。
记者把手伸进口袋,轻轻抚摸着一个小小的报废金属轴颈。这是采访结束时,班长李开创送给记者的。金属轴颈是阻力伞与战机连接的核心部件。阻力伞释放打开时,正是它一次次承受巨大的张力,才确保战鹰安全“归巢”。每次叠伞时,捡伞兵们都要用卡尺检测这个小小的金属部件,差一分一毫都不行。
捡伞兵们说,他们就像这金属轴颈一样,毫不起眼,但不可或缺。
短短一天的嵌入式采访,让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一个个“金属轴颈”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也更加深刻地懂得,每一名捡伞兵的严谨细致、无畏冲锋、活力动力,都源于他们对强军事业和战位的深沉热爱。
此刻,手中的金属轴颈有些冰凉,但记者心底却是一片火热。放眼全军各部队,无数个毫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战位上,一个个年轻官兵就像金属轴颈一样,把自己与强军事业紧紧连接在一起,助力改革强军这艘巨舰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