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6:25:00 来源:澎湃新闻

书籍装具几乎与书的历史同样悠久。考古遗迹表明,泥板书的作者或收藏者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保存贮藏。从卷轴书到册子本,西文古书的贮藏器具也是多种多样。出于种种用途,西文古书会被长距离甚至远途携带,这样保护书籍的便携装置应运而生。关于西书便携装具的记载,至晚可以溯至卷轴书时代。

书盒:书藏在奁

英国考古学者约翰·克拉克(J.W. Clark)关于赫库兰尼姆(被称为“时光冻结之城”,与庞贝古城都被公元7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藏书的研究,就可管窥西方卷轴书时代便携书籍装具的情况。“当把卷轴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时,会把书卷装进一个盒子(scrinium或capsa)里。这种容器呈圆柱形,略像现代的帽盒。它通常有个活动的提手,固定在两侧的环上。盒盖放下后,扣在锁式结构上面。”

7世纪著名学者奥德海姆(Aldhelm of Malmesbury,639-709)的《谜》(Riddles)在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学校常有所用,存世较多为9-10世纪版本。其中一节《在书盒上》(De arca libraria)记有:“灵府充盈圣语,吾心承载圣书。”某种程度上,书盒实际上与中世纪的圣骨匣、神龛或其他圣骨、圣物的容器有着显著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承载着“圣物”。诸如一种被称为“爱尔兰圣匣”(the Irish cumdach)或“书龛”(book shrine)的书盒,往往就是用来盛装小开本抄本圣书。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收藏着8或9世纪的书龛,15×12厘米大小。所盛装的“圣礼书”(The Stowe Missal)在盒中相当“合身”,这也与此物的预期用途十分相配。“爱尔兰圣匣”所装书籍并不是用来阅读的,而往往是被战场前在军队前后的僧侣挂在脖颈上,以为战事带来好运。坚固的书盒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内部的“秘密武器”,也就是所装之书。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书龛与所装的圣礼书,爱尔兰皇家科学院藏

著名的书龛还有圣哥伦布大教堂(Cathach of St. Columba)收藏的6或7世纪的《诗篇》(Psalter)。它常被认为可以为战事带来胜利,不过27×19厘米的大小明显不太适于挂在脖颈之上,有观点推测可能是将其夹在胳膊下在战场上奔走。事实上,在西方近代早期历史中,这种把书籍装进书盒带到战场的行为非常流行,有观点将其称为“战地圣经”。瑞典皇家图书馆就收藏着瑞典国王查理二世曾带到战场上的1700年版“战地圣经”。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查理二世“战地圣经”,瑞典皇家图书馆藏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ies)于2019年曾购买一件罕见的15世纪晚期的书盒。尽管博德利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世纪抄本和早期印刷书籍最丰富的机构之一,不过这却是该馆收藏的首件书籍保管箱(coffer)。这款书箱规格为8.5×12.6×5.5英寸,在已知现存同期书盒中属于体积最大的之一。书箱为皮面木质,有红色帆布衬里。书箱表面配有金属箍、铰链、锁,以保护盒内贵重之物。这种书箱也被称为“信使盒”(messenger’s box),两侧配有吊环,用皮带穿过就可以方便地扛在肩膀或挂在马鞍上。这件书盒件兼具实用性和虔诚性,并保存了一幅极为罕见的木刻版画。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15世纪晚期书盒,博德利图书馆藏

中世纪抄本和印刷本书籍有成千上万册存世,不过这样的书盒被认为可能仅有100多件幸存于世。据考证,这件15世纪法国哥特式书盒,是用来存放和运输宗教书籍的。博德利图书馆为此还举办了一场名为“负笈寻真”的展览。展览希冀透过这件书盒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在欧洲印刷的早前时期书籍是如何储存、运输或使用的。

从博德利图书馆以及其它机构收藏的诸多书盒,可以看出不同风格的书盒或承载着不同身份、不同用途的时代痕迹。

被迫流亡的书盒。15世纪晚期西班牙抄本书的原装书盒,木质,书盒六面都由无色压印的交错几何纹案装饰的山羊皮包装。书盒规格:35.4×29.4×15.0cm,重量为2.7千克,加上抄本书合计9.4千克。盒中装盛的珍贵书籍为1476年在西班牙北部的科罗纳(Corunna)抄写的《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由抄写员摩西·伊本·萨巴拉(Moses Ibn Zabara)为其赞助人布拉加的伊萨克(Isaac of Braga)抄写。1492年西班牙驱逐境内犹太人,伊萨克便带着该本圣经离开。装着抄本书的书盒被保护在一个可以上锁的木质手提箱中,箱子由模压雕花皮革装饰,标记有伊萨克的名字。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15世纪晚期书盒,博德利图书馆藏

带着去航海的书盒。绘制于约1400年威尼斯的地中海波特兰型海图,被粘贴在木质封面的抄本册子书上,封面上以象牙和彩色木头镶嵌装饰。保存航海图的书盒木质,外层包装着精美雕花和刻字装饰的皮革,一侧还有盛装器械的侧囊。已经遗失的器械或许既可以充作插销,打开书盒翻看书籍时又可作镇纸之用。书盒规格为29.9×18.3×5.2cm,重量为582g,加上抄本书合计1.4kg。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约1400年书盒与所装书籍,博德利图书馆藏

乡村教堂风的书盒。1748年剑桥版《公祷书》(Book of the Common Prayers)书盒与书籍封面材质、装饰一致,书盒配备银插扣,整体风格颇具乡村教堂风。书盒规格为17.6×11.3×3.9cm,重量为78g,加上书籍合计456g。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1748年乡村教堂风书盒与所装书籍,博德利图书馆藏

带着去行医的书盒。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制作于15世纪意大利的书盒,材质为硬皮甲(Cuir bouilli),规格16.2×16.5×4.4cm,书盒内部没有内板。在十一世纪诺曼人统治期间,意大利南部,尤其是萨勒诺及其邻近城市,在阿拉伯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中世纪研究中心。到了十二世纪,大部分尚存的中世纪知识都被收入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汇编中,成为中世纪后期几世纪的知识基础。虽然药典、草药等文本反映了相当多的科学意识,但医疗实践仍然受到迷信、占星预测和传统疗法的影响。因此,中世纪晚期普遍使用的文本混合着科学和谬误信息。广为流传的本草志Gart der Gesundheit就是典型例子,其中既有至今仍在沿用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草药疗法,还有颇为“神奇”的药方,比如被认为是万灵药的磨碎的独角兽角。尽管如此,这些书还是很珍贵,用合宜的皮套来保护它们并不罕见。显然这个书盒太小,无法盛放一个完整的草药书或纲要,但铭文“以药谋生”(MEDIXINA VIRTU VIVE)却是可以表明它是用来保存一些软质的医学书籍的。当时的医生到四处游走行医时,经常把这样的书盒系在其腰带上。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15世纪书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弥撒书盒”(missal box)的盛放祈祷书的盒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共图书馆、V&A博物馆都收藏有这种“弥撒书盒”。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两件弥撒书盒。一件为15世纪晚期法国制造的哥特晚期花格纹双层锻铁套盒(规格10.2×18.5×12.2cm,不含锁),内置木质支架,红色天鹅绒衬布为现代配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出,这样的套盒曾被大量生产,所以存世数量较多。在法语中,因其花格纹装饰还被称为花格套盒(coffret à mailles)或西班牙风套盒(coffret à la manière d’Espagne)。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资料认为,有时候只有这种套盒才被称为“弥撒书盒”,它们可能被用于保存诸如珠宝或小开本饰彩祈祷书之类的珍贵物品。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弥撒书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类似弥撒书盒(规格7.0×9.6×7.9cm,不含锁和吊环),基本特征基本一致,只不过多了两个吊环。据推测,在中世纪可能是用于系在腰带上,便于携带。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弥撒书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纽约公共图书馆藏的“弥撒书盒”(规格17×10×9cm),同样是制造于15世纪晚期的法国,风格类似,带有两个吊环。纽约公共图书馆资料同样认为,盒外的吊环是便于把较轻的盒子挂在腰带上;此外,还可能将其挂在马鞍上,或者挂在其他更大的箱子里以保证安全运输。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弥撒书盒,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V&A博物馆藏的“弥撒书盒”(规格5.7×10.3×6.3英寸,不含把手)亦是生产于15世纪的法国,风格类似,不过形制略有不同,尽管同样是方形,不过顶部却是拱形,还有一个方便提携的把手。V&A博物馆资料指出,这种书盒后期演变成为存钱箱(money box)。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弥撒书盒,V&A博物馆藏

书袋:缃帙盛缥囊

在中世纪,书袋也是常见的便携书籍装具。书袋往往是皮质,常常有所装饰。比如收藏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阿马之书》(Book of Armagh),装着这本9世纪抄本书的书袋被称为“阿马书袋”(The Armagh Satchel)。书袋内部容积为30.0x25.0x4.0cm,可以轻松装进《阿马之书》。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阿马书袋”,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藏

“阿马书袋”的装饰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爱尔兰艺术的“黄金时代”,厚厚的牛皮表面装饰着交错的动物形和十字架纹案。相关研究指出,这种制作工艺被称为“硬皮甲”,把浸透的皮革在一个模型上进行加工,甚至可能用到潮湿的沙子,使用骨质或木制工具来塑印纹案。书袋上的一把黄铜锁和一排黄铜环,有观点认为或是后期补加的。书袋由同张厚牛皮制成,图案成型和缝合非常精巧,边缘内翻,接缝处颇有“天衣无缝”之感。

虽然这样的书袋鲜有存世,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中世纪的文献对它们的用途和流行程度有所了解。一本七世纪的小册子导引僧侣,“烦请把白色书袋挂在墙壁上,并将其摆放整齐”。(Hang your white booksacks on the wall, set your lovely satchels in a straight line.)这表明中世纪僧侣们应该都会配有书袋。该文献还解释了使用何种皮革(羊皮)以及如何将皮革制成书袋:取一块方形皮革,三面缝合,留出一侧作开口,开口装设旋钮以便开合书袋。

或成书于7世纪的《西方名言》(The Hisperica Famina)中,也记有相关内容:“一众学者齐聚,调整紫色法衣,戴上黄色僧帽,抚平发卷,拢起黄色发辫,然后在脖颈佩戴鲜亮的书袋。”爱尔兰僧侣阿德曼(Adomnán,624-704年)所著的《圣库仑的一生》(Life of St.Columba)记载了“书袋”的逸闻:装有圣库仑手抄本的皮质书袋掉进了河里,后来捞起时,圣库仑的抄本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2006年,在爱尔兰蒂珀雷里北部的法丹莫尔村(village of Faddan More)附近的沼泽里,发现了溯至8世纪的抄本《法丹莫尔诗篇》(Faddan More Psalter),现收藏于爱尔兰国立博物馆。特殊的环境使得抄本的书袋(有观点认为书袋为抄本封面,至于是封面还是书袋在后文再做讨论)幸存。大多数存世的中世纪抄本书籍鲜见保有原装“封面”的,这也使得《法丹莫尔诗篇》成为研究西方书籍装帧、装具,管窥西方早期书籍制作的珍贵实物资料。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复原前后的《法丹莫尔诗篇》书袋,爱尔兰国立博物馆藏

翻盖上的三个角质钮可能是被用来固系装设在封面上的皮带。值得注意的是,抄本书并没有黏着在封面上,这也是称之为书袋的原因之一。书袋内侧衬有纸莎草纸,很可能是起到撑固作用。同期抄本书中常会描绘类似的书袋,这也表明这种书袋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中世纪早期的《卡德姆格福音书》(Cadmug Gospels)和《麦克杜南福音书》(Mac Durnan Gospels)以及《迪马之书》(the Book of Dimma)都描绘了类似的书袋。没有皮带的话,看上去很像现在的平板电脑保护套。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麦克杜南福音书》,9世纪晚期或10世纪早期,伦敦兰贝斯宫图书馆藏

存世书袋数量尽管不多,不过除了存世实物,在文献里也能发现书袋的蛛丝马迹。基于相关文献以及中世纪抄本彩绘,有研究指出,有的书袋是可以挂在脖颈上的;这种行为或是同样来源于中世纪把装有圣物(骨)的容器挂在脖子上(作为护身符)的传统。

书套:书在琅函香在衣

提及中世纪便携书籍相关话题,“腰带书”(girdle books)是绕不开的典型书籍装帧结构。有观点将装载“腰带书”的封面称之为书套(book wrappers)。腰带书,是一种带有“书尾”结构,可以挂在腰带上随身携带的皮装书。整体来看,腰带书的开本较小,但都很厚,方便携带及摊在手掌上阅读。腰带书往往多为僧侣和神职人员使用,可以方便他们随时背诵、吟诵祈祷词。16世纪晚期,腰带书的制作减少,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书芯不再被完全包裹起来,以瑞典皇家图书馆收藏的16世纪末的腰带书为例,其前书口、下书口已完全暴露出来,而且书籍开本开始变大,不再适合随身携带。腰带书装帧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区别在于有无额外的书衣。书衣有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之分,可拆卸的书衣可以满足同样尺寸大小的书籍的换装。书衣有助于保护书籍不受雨雪灰尘浸污。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腰带书,15世纪《哲学的慰藉》,耶鲁大学图书馆藏

如果腰带书的封套被认定为“书套”,那么跟它乍看只有“一个尾巴”之差的“书衣装帧”(chemise binding)的封套也应属于“书套”的范畴。伦敦大学图书馆的托马斯认为书衣装帧和腰带书系出同源,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书尾”被人为截去了。不过,根据大英图书馆、荷兰国家图书馆等的相关观点,书衣装帧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装帧形式,其罩衣(chemise)为现代书衣的前身,是由皮革或天鹅绒、亚麻等织物做的插套封皮,可以保护书芯和书口。书衣装帧既有装饰华丽的风格,如时间之书和祈祷书,也有朴素实用的风格。

另外,19世纪后半叶有一种被称为“雅普装帧”(Yapp binding)的书籍装帧形式,它们的封面有时候并不与书芯缀合或黏合,而是可拆卸或半活动的,甚至有时候会装配拉链,这种结构也与上述“书套”的理念一致。雅普装帧的名称来源于19世纪后期的英国装帧师、书商威廉姆·雅普(William Yapp),其将所谓“雅普装帧”工艺引用在装帧“口袋圣经”上。雅普装帧的封皮材质通常为皮质,典型特征是封皮的三侧书口下翻形成护边,以有效减缓书芯书口处的磨损,后期发展出拉链结构的雅普装帧形式。基于环形护边结构,这种装帧风格也被称为卷边装帧(circuit binding)。此外,从特征上看,雅普装帧的环衬往往采用黑色涂料纸;书口有时会烫金,不过常常是红色,或者其他颜色;文本往往是《圣经》《赞美诗》等宗教内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或许只有上述三种装帧结构的“封套”不与其装载的书芯相缀合或黏合时,才能被称为“书套”,否则更应该称其为封面。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雅普装帧《圣经》

书盒还是书壳:书盒之辨

西书装帧往往把所谓“硬壳书”的封面与封底内板以及书脊所形成的结构称为“盒形”(case),因此国外有观点把这种类似于中国传统夹板装具的“书夹”结构称之为“书盒”。诚然,这种所谓“盒形结构”应是保护书籍免受环境和其他危害的最直接有效的举措,不过如果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函套之类的书盒,则容易产生概念的混淆。

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Stiftsbibliothek)藏有由精美“书盒”包装的11世纪《赞美诗集》(A Book Of Hymns)。此“书盒”为木质,以宝石甚至象牙雕刻装饰,有钉子固定。“书盒”形制与所装书籍一致,呈“狭长”状。有观点认为,窄长的设计便于在修道院内和附近的圣加仑市游行时随身携带。事实上,中世纪抄本书中不只是厚重的大开本,这种窄长的抄本书也非鲜见。至于导致开本窄长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与书籍的装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封面上的装饰因素配搭,常被当做装饰元素的象牙饰板往往即是窄长形制;另一方面,窄长的书籍往往也会比较薄,便于携带,甚至是方便单手长时间持举。书盒外面的装饰不仅起到美观作用,还会让其添加庄重肃穆之感。事实上,象牙饰板和宝石的装饰,也凸显出其在修道院或教堂中的重要性。

负笈尘中游:西文古书的便携装具

11世纪《赞美诗集》“书盒”,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藏

从上述关于“书盒”的实物图片与文字看得出,它与本文“书盒”部分所提及的书盒有明显的区别,或许更接近于我国传统古籍装具中的“夹板”(尽管没有系带)。当然此“书盒”的内侧有凹槽,也是值得注意的。不过,在古软装帧(limp binding)、犊皮装帧(vellum binding)中,这种凹槽已不存在。古软装帧、犊皮装帧中,如果书芯或散页没有与封面缀合或黏合,往往配着系带,以防止书芯或散页脱落,这样它们更接近于“夹板”,只不过古软装帧的“夹板”是没有硬质内板的。它们也没有类似于珠宝装帧那般华丽的装饰,往往比较朴素清雅。

西文古书的装具历史悠久,即使是便携装具也不止于上文所述。每一种装具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反映着不同的书籍贮藏方式和文化语境。尽管西文古书装具的主要使命是收藏和保护其中的书籍,可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装具与西文古书是相互形塑的,装具亦有其生命演化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7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聚焦中华经典、古籍修复,首都图书馆揭牌两个传习所
...芸林雅集”体验活动,使社会大众近距离感受纸张之雅、古书之美、修复之难。北京城市图书馆内活动。首都图书馆供图“芸林雅集”体验活动。首都图书馆供图“芸林雅集”体验活动现已推出“古
2024-08-09 21:24:00
天津博物馆首次展出宋版《妙法莲华经》等古籍珍品
...古籍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了让观众能够直观地认识古书并欣赏古书之美,展览特意挑选出了各具时代特征的古籍文献,力图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印象。 《唐 七佛所说神咒经第二》(局部)
2023-09-05 16:32:00
从方寸简牍解码长江文化
...释很可疑。‘下席’在此应指‘周烈王崩’。”陈伟说,古书有的地方不好懂,有的注释有问题。出土的简牍,在启示古书解读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简牍”,是指用于书写的竹、木片,
2024-10-14 11:32:00
一张身份证牵出“真假”两个抢劫犯 | 深度报道
...工的“傻子”。因身上持有一张汕头抢劫案在逃犯人“刘西文”的身份证,“傻子”当场被抓,并以刘西文的身份被判抢劫罪,入狱服刑。服刑期间,监狱的管教发现“傻子”的真实姓名是李四强,
2023-02-22 07:32:00
跨越70载,援越抗法烈士陈西文魂归故里
陈西文(陈熙文)烈士的墓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祝兆林 赵怡然 通讯员 阮班明9月24日,谷城县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73岁的陈文生哽咽着,轻轻地将骨灰盒放进墓穴,“
2024-09-30 13:49:00
...部门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文旅局签约,这4个县区成为大京西文旅联盟新成员。至此,张家口已有8个县区加入该联盟。2023年,大京西文旅联盟成立,着力构建大京西旅游生态圈,推动京张两地
2025-04-16 18:55:00
“智障男子抢劫案”改判无罪后哥哥发声:让弟弟蒙冤的人,还未被追责
...遇。李奎星了解到,弟弟当年入狱是因为和一张名为“刘西文”的身份证有关系。 弟弟蒙冤入狱,服刑近10年李四强从安徽利辛老家失踪后,于2007年在南京被当地警方抓捕。因李四强身
2024-08-21 17:21:00
...会如何面对这一切,让人充满期待。影片今日发布的“画中游”海报充满奇幻色彩。哆啦A梦五人组正从油画框中跨越两个时空的晨昏交替。新伙伴可蕾雅、麦罗、查伊正引领大家前往雅托利亚公国
2025-05-17 18:39:00
古籍修复技艺的跨界新生 ——《微相入》x《古籍修复师》新书新游见面会举办
...海图书馆4月12日上午,“古籍新生——《微相入:妙手修古书》x《古籍修复师》新书新游见面会”在上图东馆举办,活动以对谈、游戏、手作三重维度,展现了古籍修复技艺让传世经典从故纸
2025-04-17 10: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