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建州女真,是明代东北的三大女真部落之一,曾建立了强盛的清朝,统一东亚大陆,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基础。关于建州女真的来龙去脉,史学家并没有多少的争议,因为明朝、清朝和朝鲜的史料都比较多。但是大多数人建州女真的发展脉络并不清晰。因此,有必须要写一篇文章进行介绍。
一,建州女真的源头和姓氏
女真属于肃慎系的民族,在历史上有肃慎、勿吉、靺鞨等称呼。唐朝时期,靺鞨分裂为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部分。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国,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黑水靺鞨位于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下游,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辽国灭渤海国后,将先进的靺鞨人称之为“熟女真”,推行编户齐民来管辖;落后的靺鞨人称之为“生女真”,只要求称臣纳贡。
辽朝末期,生女真的阿骨打建立了强盛的金朝,并迅速灭辽国,统一了东北。在金朝,熟女真和生女真被“猛安谋克制”组织起来,其分化的文化又趋于一致。金朝入主中原后,大批女真贵族南迁中原,后来融入到了汉族之中。但也有大量的女真部落继续在东北生存,他们虽然也接触到了汉文化,但总体上保存了本民族的风俗。
入主中原后,金朝在东北设置了“上京路”,其首府就是金国的上京会宁府。而上京路下又分为了会宁府、蒲峪路、胡里改路、曷懒路、恤品路、肇州等。而建州女真的祖先们则生活在胡里改路和蒲与路。
胡里改路的位置
胡里改路的核心地带就是牡丹江流域,当时的牡丹江就叫做胡里改江。胡里改路的首府是牡丹江和松花江交汇处的五国城,也就是现在的依兰。金国灭亡后,元朝在五国城周边设置了5个万户府,分别是胡里改,斡朵怜,桃温,脱斡怜,孛苦江,到了元朝后期便只剩下了胡里改,斡朵怜,桃温三个万户府了,这三个万户府便是建州女真的前身。
斡朵里又称为“斡朵怜”,其万户长官为夹温氏(夹谷氏),在金朝时期的名人有夹谷胡剌、夹谷清臣等。夹谷清臣为金代名将,曾平定契丹的叛乱,讨伐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金章宗时期,夹谷清臣的女儿被纳为妃子,而夹谷清臣本人也又进平章政事(宰相)。
明朝初期,夹谷氏也依汉姓,改为同姓,又记载为“童”或者“佟”。《金国语解·姓氏类》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都明确记载了“夹谷曰同”的词条。以书为证,《朝鲜实录书》《东国舆地胜览》称猛哥帖木儿为“童猛哥帖木儿,其父日童挥厚,子曰童仓”,而《明实录》称奴儿哈赤为“佟奴儿哈赤”,《皇明从信录》及《东夷考略》都记载努尔哈赤姓佟,钱谦益甚至还蔑称努尔哈赤为“佟奴”。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为了攀附金朝皇族,于是去汉姓,改姓为“爱新觉罗”,“爱新”就是金的意思。
元朝时期的五个万户
胡里改部又称“火儿阿部”,首领为古论氏,又写作“古论”,在女真语中的意思是“国家”,说白了就是“以金为姓”,在朝鲜《李朝实录》中,直接记载其首领为金姓。
桃温部,又叫做“托温”,是高氏。《金史·国语解》记载纥石烈汉姓为高,而辽金时期的陶温水多纥石烈氏。在清朝时期,纥石烈氏被定名为了赫舍里氏,是建州女真的核心部落之一。
二,建州女真的迁徙
明朝初期,李成桂建立了“李朝”,不久朝鲜就创作了《龙飞御天歌》以记载了历史。该资料也涉及到了许多女真的事情,例如其中有“东北一道,本肇基之地也,畏威怀德久矣,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来服常事”。关于“移阑豆漫”,该书解释道:“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其俗谓之移阑豆漫,犹言三万户也”。“豆漫”在女真语中是万之意,而“移阑”是三的意思。
关于斡朵里、火儿阿、托温的位置,《龙飞御天歌》注说:“斡朵里,地名,在海西江(松花江)之东,火儿阿江(胡里改江)之西。火儿阿,亦地名,在二江台流之东,盖因江为名也。托温,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面北流,王城相次沿江。”根据这个记载,可以判断斡朵里在牡丹江口西侧双星、马大屯;火儿阿在今依兰县城;托温在屯河(今汤旺河)口。也就说是,三万户到明朝初期在居住在牡丹江流域。
五国城
明朝初期,朱元璋派遣军队进入东北,元朝辽阳行省长官投降,辽东自此纳入明朝版图。1387年,明朝击败了北元纳哈出大军,正式将北元势力赶出了东北,从此各女真部落纷纷臣服于明朝,其中也包括斡朵里、胡里改、桃温三部。当年十二月,朱元璋就在三部设置了“三万卫”。但仅仅过了三个月,三万卫就内迁到了开原,与此同时,朱元璋在鸭绿江南岸设置了铁岭卫也被迫内迁。
朱元璋去世后,中原发生了“靖难之役”,无暇东北,而朝鲜则趁机兼并了“十处女真”地区。当时女真各部也相互征伐,混乱不堪。斡朵里、胡里改、桃温三部也遭到了野人女真兀狄哈的侵扰,于是南迁到了兴凯湖、图们江一带。朝鲜艺文馆大提学李行的奏折提到“猛哥帖木儿等始缘兀狄哈侵扰,避地到来本国东北面庆源、镜城地面居住,当差役”。猛哥帖木儿,也就是斡朵里部的首领,他带领族人迁徙到了阿木河(朝鲜会宁)一带,在此从事农耕。
十处女真地图
1403年,朱棣即位,他开始经营东北,派遣大量的使者到东北招抚。当年,胡里改部的首领阿哈出朝觐,于是其部被册封为“建州卫”(后来建州卫又分裂出了毛怜卫)。1405年,朱棣又册封斡朵里为“建州左卫”。按照明朝的制度,只要接受明朝的封号,就可以获得“朝贡”特权,而在朝贡中便能够得到大量的“回赐”。为了方便“朝贡”,猛哥帖木儿于1411年西迁到了凤州(坊州)。
当时朱棣多次北伐蒙古,而蒙哥帖木儿也带领族人从征。到那时朱棣的北伐并未真正解决蒙古问题,在1422年,蒙古又洗劫了辽东地区,导致辽东经济严重遭到了破坏。为了躲避蒙古人的锋芒,猛哥帖木儿于1423年再次东迁到了阿木河。
1433年辽东女真千户杨木答兀叛乱,掠夺1000余人逃窜到了阿木河地区。辽东都指挥同知裴俊率明军160余人到阿木河,却被杨木答兀包围。为了解救这些明朝军队,猛哥帖木儿带领部族杀来,双方大战一场。在这次大战中,猛哥帖木儿和长子战死,次子董山被俘走,斡朵里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史称“阿木河之变”。
建州女真的南迁
阿木河之变后,朝鲜在图们江一带的扩张也加速了。为了避免被朝鲜吞并,斡朵里又南迁到了辽东的苏子河流域。1434年,凡察(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到明朝朝贡,被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但不久,董山在毛怜卫的斡旋下被赎回,董山要求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明朝察举原委后也要求凡察归还旧印,但是凡察拒不执行。于是明朝只能册封董山部为“建州右卫”。自此,建州三卫正式出现,但是实际上应该叫做建州四卫。
三,从“建州三卫”到“满洲五部”
建州三卫迁徙到了苏子河后,将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部落联盟了。例如,建州卫的李满注娶了董山之兄的孀妇为妻;董山又娶李满柱之女为妻。而当时的明朝则进入了中期,国力衰退,无法管理女真。
1464年,明朝财政收入紧张,就大力限制了女真部落的“朝贡”人数,这引起了女真的不满。于是董山等集结建州、毛怜、海西女真1.5万人对辽东发动了寇掠。此后,董山、李满注等多次进攻辽东,“辽东为之困敝”。1467年,董山又到北京朝贡,结果因贪得无厌被扣押。
为了打击建州女真的嚣张气焰,成化帝于1467年调遣2.6万大军联合朝鲜对建州发动了进攻。此战,建州女真损失很大,损失的人口多达千人。此战后,董山也被处决。但成化帝也担心女真崛起,于是在大规模建设“辽东边墙”,“广袤千余里,立烽堠实兵马”。从此,明朝的北疆就被限制在长城以内了。1472年,成化帝再次被建州发动了进攻,“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从此,建州三卫自此瓦解。
自此之后,建州女真选择“休养生息”,发展农耕,积极和明朝开展朝贡贸易,逐渐恢复元气。此后的建州女真虽然名义上还保留“建州三卫”的称呼,但是其内部早已经过重组,逐渐形成了五个部落,分别是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哲陈部、完颜部、董鄂部,合称“满洲五部”。
建州女真居住的村寨
从建州三卫到满洲五部,建州女真的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候的建州女真已经不仅仅包括过去的三万户了,还融入了一些的新的女真部落。另外,在满洲五部之外,还有长白山三部,他们是稍微落后的一些的建州女真部落,分别是鸭绿江部(以毛怜卫人为主)、讷殷部、珠舍里部。因此,明朝末期的建州女真一共有8个部落。
到了皇太极统一东北之后,就将女真之名改为了“满洲”,也就是将满洲扩大为整个女真的称呼了。康熙时期,将野人女真、索伦等编入了八旗,称为“新满洲”,这时候的满洲就包括所有女真民族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又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从“满洲”划出,而这些民族在明清时期被称之为“野人女真”。
如此,我们也清楚了建州女真和金朝的关系。金朝时期,皇族完颜氏大多数内迁。为了稳定对“龙兴之地”的统治,完颜氏就重用了五国城一带的部落,并采取了联姻、赐姓的方式。因此,五国城附近的胡里改、斡朵里两部在金朝地位极高,其中斡朵里部的姓氏在金代的地位仅次于完颜。建州女真虽非金国皇族后裔,但也是贵族之后。
而网上流传的“满洲发源于西伯利亚”则是彻底的毫无依据的谣言,其目的是响应日本、美国宣传的“元清非中国论”“新清史”,最终是为了制造民族对立,搞“和平演变”,可谓居心叵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