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觉得记录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30余年“走读”杭州,他用文字留住“本塘记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07:30:00 来源:杭州网

“我觉得记录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30余年“走读”杭州,他用文字留住“本塘记忆”

曹晓波为记者送上签名版新书。

“我觉得记录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30余年“走读”杭州,他用文字留住“本塘记忆”

曹晓波从书柜上取书。 AI杭州畅想·纳百家之言,建起“云上城市记忆档案馆”。

8月下旬的杭州依旧闷热,73岁的曹晓波却格外忙碌。耗费6年心血的著作《宋殇:岳飞与赵构》前不久正式出版,最近,他有不少时间花在了跑书店、与读者见面上。但只要不出门,他就会坐在书房里,对新书再做一些批注。书里每隔几十页就会夹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他此前行文至此的所思所想。“写这本书,战线拉得太长。现在做些笔记,之后和读者交流时用得着。”他说。

很多杭州人都对曹晓波颇为熟悉。这位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地方文化专家,从事杭州方言、口述史研究已数十年,在杭州日报刊发文章400余篇。他用一支笔留住了杭州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乡愁,不少人也是通过他的文字,开始真正了解杭州。

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直到今天仍有印记

写《宋殇:岳飞与赵构》,曹晓波花了6年,但真正动写书的念头还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岳庙的管理单位找到他,请他研究岳飞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

曹晓波花了几年时间,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却仍觉不过瘾。毕竟,岳飞的后半生不可能用几篇文章备述。“围绕岳飞的人物关系和相关背景都要说透彻。”曹晓波说,可资料查阅得越多,他心里越没底,“纠结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放弃,把已经写好的文章丢到博客上。”

没想到,出版社看到了这些文章,专程派人上门请曹晓波继续写下去,这才有了后来的《宋殇:岳飞与赵构》。新书出版的消息传开后,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曹晓波上一本书研究的还是杭州人口述史,怎么会转而关注几百年前岳飞的故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这座城市已经给出了答案:孝女路、风波亭、岳王路、打铁关、岳帅桥……岳飞的印记至今留在杭州的各个角落。“几乎每个杭州人都知道岳飞的故事,可只有极少数人真正了解岳飞。”曹晓波说,作为一个杭州人,他有必要把岳飞的故事、杭州的历史讲清楚,“希望读者能从我的书中就岳飞的结局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而这也是杭州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倾半生之力记录,只为城市免于“失忆”

“杭州地方文化”,这算得上是贯穿曹晓波半生的关键词。

年轻时,曹晓波与文化研究唯一的关联,似乎只是那些凭兴趣读的古代话本和稗官野史。“20世纪80年代写的那些文字都是‘小搞搞’。”他不好意思地挥手笑道,“等真正在杭州日报上发表文章,已经是1990年以后的事情了。”

曹晓波总结自己对于杭州地方文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个部分:从训诂学角度分析的杭州本地方言、南宋以来的街巷文化、杭州人文故事。

20世纪90年代,曹晓波在原杭州日报下午版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杭州方言的文章,深有感触。之后,他也写了和杭州方言相关的文章,报社还专门为他开辟了“杭州话专栏”。专栏做深之后,他开始涉猎更多接地气的本地内容:杭州面食小吃、十大古城门、街巷文化……

2004年,曹晓波把积累多年的文字编撰成《杭州话》一书,平实风趣的文风,扎实的内容,引来了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这仍然是国内唯一全面介绍杭州方言的书籍。对杭州方言研究越深,他越能感受到记录的重要性。“必须要找老一辈的杭州人做记录,再不记录就来不及了。”他说。

50岁出头,曹晓波将工作重心转向口述史研究。那时候,他精力旺盛,每天骑着自行车出门,直奔新华路、望江门、候潮门等地方。“就是广撒网,只要天气好,吃午饭和晚饭前,很多老人家会在固定的地方聊天,我就去那些地方找人。”

有了足够的积累,曹晓波将口述史编写成了《百人口中的百年杭州》一书。在这本书里,不少口述人属于传统视野外的“边缘人物”,有些口述情节连编剧都编不出来。曹晓波记得,十几年前,他在凤山门附近遇到了一位姓倪的老人。老人自称曾是蒋介石在杭州的司机,腿上还有枪伤留下的疤。“起初,我以为老人吹牛,可我去他住的养老院一查,资料全部对得上。后来,我就把他的故事写进了书里。”曹晓波说,或许再过一二十年,杭州会慢慢失去城市记忆,“所以我觉得记录这些故事都是有意义的。”

写作一直在路上,他想写一部杭州版《繁花》

跑现场,这是曹晓波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而且年纪越来越大,他越跑越远。

70岁生日那天,曹晓波和妻子一起走了一趟杭徽古道。老两口先在临安银龙坞的民宿住了一夜,次日一早搭民宿老板的车进山。7小时的路程,老两口走得双腿如灌铅,可对于古人如何权衡山路与水路以及古新安江上游是何等风貌,曹晓波有了新的认识。

写《宋殇:岳飞与赵构》时,曹晓波也跑了周边省市的很多地方。比如,他去过安徽寿州,那是岳飞等将领北伐时多次与金军交手的地方。在那里,曹晓波看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门下石板上的车辙印让他印象尤为深刻。又比如,在安吉深山之中的独松关,他见到了文天祥坚守过的关门,多年来关于南宋末年的想象因此有了现实支撑点。“如果不是实地走过,写作时,内心就不会那么笃定。”曹晓波说,妻子也抱怨过,陪他出门不是看破房子,就是钻山野里的犄角旮旯,“她现在也明白了,在键盘上说古论今终究是有遗憾的。如果不去现场考证,不去眼见为实,文字之间会出现偏执的想象。出去走走看看,才是我的夙愿。”

边走边看,曹晓波写新书6年方得大成。初稿写完时,最早与他对接的编辑都已跳槽。听说曹晓波交稿,他惊讶地问:“曹老师,这么多年,你竟然还在写?”对于写作,曹晓波有自己的节奏。“我不是那种几年工夫就出三四本书的那类人,我更愿意像走路或者骑车那样慢悠悠,让自己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他说。

写作,曹晓波一直在路上。如今,他已经为下一部作品搭好了大致框架。他透露,即将动笔的作品有点非虚构小说的意思,像是杭州版的《繁花》,会从多条线索出发,讲述20世纪80年代杭州和杭州人的变化。“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杭州往事,现在不能讲太多。”他笑着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众多西湖美景里都有他的文物保护故事 杭州宝藏丁云川
在杭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只因热爱桑梓,有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情结,经常穿街走巷,行遍山水,日复一日,打捞、丰富着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是热心的市民,也是
2024-09-06 07:41:00
贵州影像故事(73)|锔瓷,我会
...作锔钉。2014年,QQ群里的一条消息打破了柳波阔别锔瓷十余年的平静。“请问有会‘锻打锔钉’的师傅吗?”彼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颁布实施两周年,全省非遗传承人
2025-05-23 03:16:00
平凡中的微光——五千公里守护红色记忆的“老兵知音”白兆森
...定格的是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更是一份份流动的善意,他用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记录了柳爱志愿服务的足迹。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顶着刺骨寒风,无数个夜深人静的灯光下,他熬红了眼
2025-08-19 18:36:00
昨天下午,在杭州小百花越剧场,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把一段埋藏了八十余年的往事,自海底带回人间,重新呈现在观影者们的面前。1941年12月,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
2024-09-20 07:27:00
冲上热搜,听哭万千网友,杭州初三女生作文靠什么打动那么多人
...营的抖音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这篇文章。文章出自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张潇冉同学之手。那是那个女孩的寒假作业。“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全是风景”、“女孩的思念因文字变得震耳
2025-03-28 09:02:00
...童阅读书籍的推荐,希望能给其他家长提供一些借鉴”。他用文章把孙女“捧”成明星“朵朵,爷爷的文章又见报了!”“爷爷,我的作文也刚得了A++呢!”在龙文辉家里,像这样祖孙俩“斗文
2023-06-01 10:24:00
百万文字“悟英烈”,远赴千里寻英魂 威海荣成有位以笔为刀的“守陵人”
...使命。身为军人后代、沐浴在浓厚的军旅文化中,有着十余年沉淀的文字功底,让他对深入研究英烈事迹、还原英烈故事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向往。“既然有这样的能力,我就应该肩负起这份义不容
2024-04-04 08:56:00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身旁站着正值壮年的
2025-07-15 07:06:00
《凤凰山下·词》:95后导演执意探寻苏轼的《江城子》
...饱含热情的面貌,具有可贵的当代性。”青年导演祝新是杭州人,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漫游》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生活与变迁,生猛闯进柏林电影节。偶然的机会,祝新发
2024-10-29 15: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83年前,美国飞行员杜立特带队成功突袭日本多个城市,这次战斗被称为“杜立特行动”。任务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75名飞行员在浙江沿海及以衢州为中心的浙皖闽赣边界地区弃机跳伞
2025-11-23 22:14:00
夜幕降临,正定荣国府景区“一梦入红楼”沉浸式夜游项目接连上演,通过光影造景、演艺交互等多种形式,将《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在亭台楼阁间生动再现,打造赏、游、学、玩的多维体验。摄制丨
2025-11-23 07:57:00
就在明天!“国宝”级画展亮相福州!
就在明天!下午2点!到福州画院,赏丹青国宝!福州人千万别错过!由福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福州特展”将于11月23日在福州画院举行
2025-11-22 14:09:00
两只羊隔着围栏打架,一只羊假装进攻诱骗对面的羊撞栅栏。
2025-11-21 13:36:00
非遗吉林 |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吉林满族旗袍东辽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是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其分布地域相对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主要满族居住地区
2025-11-21 14:25:00
三棱风帽俑
冬日的太原,寒潮骤至,北风凛冽,气温直逼零下。若穿越回1500年前的北齐晋阳,这刺骨寒风却是当地人们日常必须面对的考验
2025-11-21 18:33:00
五瘟神降服疫鬼图
今年年初,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马家沟一处荒僻的冲沟断崖上,一孔不起眼的窑洞因文物保护员的偶然发现重见天日。这座被命名为马家沟瘟神庙的明清时期窑洞
2025-11-21 18:34:00
千年厨房重见天日
近日,在晋阳古城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古代建筑遗迹。这座被称为“龟头屋”的建筑,据推测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
2025-11-21 18:34:00
元代太原民间的火葬
东山元墓出土的瓷钵(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据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的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五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显示
2025-11-21 18:34:00
双塔寺明清佛像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名永明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
2025-11-21 18:34:00
潍坊:文化学者把脉状元文化
鲁网11月21日讯(记者 王玉龙)冬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状元胡同深处,一块块斑驳的砖石仿佛还在诉说着数百年前的科举佳话
2025-11-21 21:44:00
吴门文脉延绵,阳澄雅韵流转——“沈周茶画荟”第三辑举办
继阳澄湖畔两度雅集之后,近日,“沈周茶画荟”第三辑如期而至,由苏州市阳澄湖文化研究会组织邀请的昆山市以及相城区的10余位书画家齐聚湘城小学
2025-11-21 23:25:00
11月23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福州特展”将在福州画院开幕,持续至明年2月10日。
2025-11-21 23:31:00
闽侯廷坪乡各村村干部为“宝藏山货”代言,你认识这些山货吗?
2025-11-20 11:25:00
鲁网11月2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邹城峄山。峄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拥有多处著名楹联,既有源自秦代《峄山碑》的篆书集联
2025-11-20 1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