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近日,浙江大学校内论坛上的一则分享类的帖子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一位浙大学生赵文楷在校图书馆借书时,意外发现了一张写于1957年的书签,书签被夹在一本1956年第二版的《固体物理导论》英文书中。书签正面绘有树叶、水草和河虾等图案,色彩鲜明,生动可爱。背面的字迹端正秀美:“赠给好友周净秋”。不少网友在各大平台热情留言,积极提供“寻人”线索,据浙江大学方面联系走访,确认周净秋先生已于2014年去世,他的家人感念书签已在浙大珍藏多年,将这枚书签捐赠给学校,留与更多师生校友作为纪念,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笃学明志。(据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书签就夹在这本书里(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博)
夹在书页中的67年前的书签(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博)
夹在书页中的67年前的书签(来源:浙江大学官方微博)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八年,也就是这一年,原本在院系调整中转为工科大学,只保留了一个工科物理教研组的浙江大学,在多科性工业大学中率先重建理科,逐步形成理工结合的办学格局。物理系也就是这一年重建的。想来,当时的周净秋同学,应该是重建后最早进入浙江大学修读物理系的学生之一。没想到,一枚意外留下的书签,让他的故事在多年后,以如此惊喜而浪漫的方式被再度提起。浙江大学工作人员循着线索,回溯走访,串连起散落四处的“记忆碎片”,还原了这段关于青春、友谊、求知、理想的求学往事。给周净秋赠送这枚书签的人,名叫俞子孝,他们是萧山县第二初级中学1954级“海鸥班”的同学,春节之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之间会写“签”互赠贺年,1957年2月20日,时值正月廿一,俞子孝将这枚“贺年片”赠与了周净秋。
周净秋老照片(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此后时光飞驰,岁月迁延,昔日形影不离的同窗,为了自己的求学理想各奔东西,千帆竞飞,逐梦远行,周净秋考入了杭一中,之后又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而俞子孝初中毕业后去了上海,自此和大家失去了联系。但这枚漂亮文雅,承载着岁月光华的书签,作为他们友情的见证留存了下来,又因为借阅书籍,与当下的人、事、时连接起纽带,唤起精神共鸣的涟漪。时间的流逝,缘分的奇妙,让人感喟不已。借书是一种传递认知和情感的行为艺术,在图书馆借来的书,上面经常会有之前借阅人留下的痕迹,或是标注的重点,偶然写下的随想,或是遗留的书签、字条,保存住人生某一个鲜活的片段,如同大海中的漂流瓶一样,随着书籍传递下去,邂逅未来的人,映照过往时光。
《固体物理导论》书内的借阅登记卡(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这枚好友相赠的书签,对于周净秋而言必然是心爱之物,而他将之夹在这本物理专业书中,说明他一定是认真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小小的一枚书签,承载着一个昔日的年轻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密密麻麻的借阅记录,也让我们看到这本书曾经多少次,成为浙大学子在物理学术道路上攀登的阶梯。时隔67年,书本并未旧损,书签也依然完好,几代学子对知识的热爱,对学业的精研,对书本的珍惜,跨越时空,共鸣回响。
周净秋女儿接过书签并捐赠给学校(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当下,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等日益普及,读传统的纸质书似乎已经成为一件比较稀缺,又极具仪式感的事,但一枚小小书签上记叙的人间小传奇,让我们再度品味到纸质阅读的魅力所在,白纸黑字的恒久,纸张纹路的质感,都是情感与历史的寄托,都是对往昔回忆的珍藏。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慢慢读书,去与书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让跨越时空的共鸣在书香萦绕中传递,让勤奋求学的精神在书页翻动中传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7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