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为做好南京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献言献策——
传承千年文脉 谱写文明新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整理
6月9日下午和10日上午,市委书记韩立明专题调研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邀请文化领域多位在宁知名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学者为做好南京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献言献策。
摄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崔晓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
用手中的毛笔记言录史,赓续文脉
孙晓云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精神的象征,它既是文字,又是艺术,既有规范性,又有创造性,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承担了记言录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6月2日起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这让我们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对书法学习的需求。普及与提高并重,才能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实践、提高、引领起到作用。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南京有我熟悉的山水,有我的亲人朋友,我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南京的书法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对当今书画界影响巨大。南京有十竹斋、金陵刻经处、六朝石刻、明城墙等为代表的南京本地文化老字号和历史遗迹,见证了南京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南京有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求雨山四老馆,面对前人大家留下的丰厚艺术遗产,南京要把代表江南文脉的老字号招牌擦亮,沿着他们灿烂的足迹前行。作为书法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我们担负着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用手中的毛笔记言录史,赓续文脉,让历史悠久的中国汉文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所在,以溯本求源的治学精神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郦波:
打造文化平台,整合文化力量
郦波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传承了千年文脉。
南京有很多重要的“奠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设立在南京,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都是在南京诞生的。北方中原遭遇危机时,至少有四次,南京成为华夏文明的救赎之地、接续之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无数诗人会在金陵怀古,因为这里是华夏文明内在价值逻辑的重生之地。“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无数人在这里,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只有深切地了解脚下的土地、所居的城市与中华民族的文脉,才能真切地拥抱家国天下的理想。
南京这些年的文化实践成果累累,录制《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每次外拍我都强烈要求要回南京拍。南京千年之前是“天下文枢”,如今是“文学之都”,未来还可以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如何继续往前走?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文化平台、一个抓手,不但展现从古至今南京的文化成就,更要对文化力量进行整合。
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时代优势,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南京责无旁贷。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
在思想解放中锻造文明主体力量
曹劲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理论飞跃,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空间,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法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进程,必须不断提高主体的精神觉悟,在思想解放中锻造文明主体力量,以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积淀下深厚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立足这一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持续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既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所具有突出创新性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也是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之道。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鲜活、富于创造的实践源泉,激发着社科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秘书长马涛:
深入开展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
马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整个行业都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充满了干劲和力量。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南京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年均勘探面积达到18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全国位列前三。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文化传承、建设文化强市,南京将深入开展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打造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标识工程。南京是中国唯一依长江而立的四大古都,是赓续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古都城市,是中华文明交流交融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年来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基本勾勒出南京地域文明不同要素从萌生至形成,发展至成熟的历史主线,彰显了南京独特的文化特质。今年3月,《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以项目和课题为发力点,发挥专家作用,多维度探索南京地域文明,展现南京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将立足南京地域文明发展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重点开展6个方面、26项南京地域文明探源项目。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物质载体建立古都历史谱系,用智慧手段表达南京文化传承
陈薇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南京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遗址遗迹十分丰富。古都的地下地上的物质载体就如压缩饼干,层叠呈现了一段段历史。从遗址遗迹中,可以看见社会历史和文明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历史与现实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用物质的载体建立古都的历史谱系。让地层说话,就是让历史说话;让真实的载体叙事,就是让百姓可以感受文化的可信和自信,让南京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得以呈现,城市也由此而多彩。
用物质的载体建立古都的历史谱系之外,更要用智慧手段表达南京的文化传承。如何看待遗址的保护发掘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如何让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嵌入”城市文脉、融入城市生活?这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南京的科技力量很强,保护利用方法很多,人才也很多,在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智慧的方式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之间,要妙用创新手段,衔接古人的创造性智慧,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和保护利用落实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空间中。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
让来自2500年前的“风”,在当下流动
鲁敏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是一座宝藏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从内心感到骄傲:既有古老的发现,也有当下的创造;既有宏阔的部分,也有细节的部分。如何让来自2500年前的“风”,在当下流动?如何让它流动到这更多的市民、外地的游客,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中去?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命题。
南京是一座能让人停留的城市。文学之旅、文博之旅、非遗之旅、设计之旅……在南京,可以开发各具特色旅游路线,充分利用好南京的小剧场、文博场所等资源,南京当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图景,使得人们在旅行的时候不仅仅是吃美食、逛景区,而是能够深度体验这座城市。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希望这座城市能够成为艺术家的精神原乡。可以利用各种载体打造“艺术家之家”,让各个领域更多的国家级的、世界级的大家来到南京,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更细致地感受南京的文化特色。
另外,在盛世修文的数字化方面,南京可以进行一些探索。南京有文化的优势、有科技的优势,而且高校云集,有人才的优势。
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
全面系统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南京文化
卢海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要加强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传承了千年文脉。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金陵全书》是在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南京市委宣传部直接指导下实施的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是南京历史文献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的重点出版项目,被专家誉为“南京版的《四库全书》”。《金陵全书》在框架体例上打破了以往古籍整理按经史子集分类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分为“方志”“史料”“档案”“文献”四大板块,让收藏在图书馆、档案馆里的文献档案“活”起来。《金陵全书》的编纂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14年来的不懈努力,使一批长期束之高阁的孤本、珍本,在尘封千百年后得以一露真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金陵全书》原大影印,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更为延续南京文脉树立了一座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以《金陵全书》为龙头的南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更加坚定了信心和方向。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之一句话: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南京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卫新:
在城市肌理里规划出微型文化空间
陈卫新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意识到,在新时代,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与城市文化定位及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愈加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对我们深化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中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特性,建议城市文化学者进行一一对应的专业研究,让我们的城市始终保持特有的开放包容的城市品质。特别是在连续性与创新性上,可以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打造文化名片、增设文化地标,不断丰富“文化南京”的城市表现力。
围绕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可以将文化“做具体、做具象、做细微”。城市文化的品质感应该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可充分利用原有的一些小型文化空间载体,同时在大街小巷的城市肌理里梳理、规划、策划出一系列微型文化空间,增加市民的“文都”意识与自豪感,让“文化南京”“文都南京”深入人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1 1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