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叶伯巨上疏惹朱元璋大怒,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19 05:45:00 来源:戏说三国

洪武九年,星象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在古代,被认为可能是上天的不满,有可能会有凶事发生。

于是朱元璋下诏令,希望有人可以进谏,真得有人上疏,但是他的下场很惨。

叶伯巨,不知此人生于何年,只知道他的话,就像预言一样,说中了历史的进程。有时候翻阅历史,看到一些人,总是为他们的敏锐的判断而赞叹。

叶伯巨上疏的重点总结下来,当时的朝廷,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分封太侈,二是用刑太繁,三是求治太速。

其实这奏疏,如果只有后两件事,可能朱元璋不会那么生气,真正让朱元璋生气的,第一件事,对于分封制的看法。

叶伯巨认为朱元璋推行的分封制,让诸王各自有了封地,而且有的藩王的势力庞大,在一些藩王的城市防御上,以及王府的建设上,不亚于天子之都,并且守卫人数也很多。

叶伯巨担心多年以后,会造成尾大不掉。如果到时候再夺去他们的封地和权力,这些藩王必定会生怨恨。

朱元璋看了这奏疏后,火冒三丈。

朱元璋认为这奏疏是离间他和孩子们的感情,要求赶紧逮捕叶伯巨,并且朱元璋要亲自射死他。

叶伯巨上疏惹朱元璋大怒,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其实早在叶伯巨上疏之前,就和他的朋友说过:“现在的天下,有三个隐患,有两个隐患容易发现但危害来得比较慢,还有一个隐患,比较难于发现,危害来得却快!”那个隐患难于发现,但是危害来得快的,就是指的分封制。

叶伯巨的下场也确实挺惨,下刑部狱,死在狱中。

其实朱元璋那么多从臣子,难道真得就没有人发现诸王分封的隐患?那也太小看朱元璋身边的那群聪明人,毕竟西汉的“七国之乱“早已发生,这些聪明人,怎么会不懂呢?

但是敢有勇气指出来这点,太难了,毕竟这事涉及皇家家事,万一被这些藩王报复呢?

而且上疏这事,也容易惹怒喜怒无常的朱元璋。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但是历史上总有一些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后来很多的明朝官员也在做的一件事情,他们认为皇帝做得不对,他们就要指出来,指出来的方式有时候虽然显得迂腐,但是这些文弱书生的手里,有且只有的,也只有那一支笔。二

叶伯巨为什么会下场这么惨?

叶伯巨的这奏疏,踩在了朱元璋的痛点上。

一是朱元璋对于亲情特别看重,这也是他哪怕写了《御制纪非录》,把皇子干的坏事记下来,但是也不会对皇子痛下狠手的原因,年轻时候失去父母,让朱元璋多年后的心里回想起来,仍然很痛苦。

看他写的《御制皇陵碑》,从文字里就能感受到朱元璋对于失去父母亲人的悲伤。

他之所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们,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他自己的心理上的补偿,他辛辛苦苦创业,打下的这个基业,就是要维持家族统治。

他甚至都定好了后代应该用哪些字辈,让他们领薪水,可惜他想不到的是,他安排得这么明白,历史是不会让他如愿以偿的。

二是,朱元璋分封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统治,在他的眼里,他的儿子们比武将更值得信任。但是他也担心在外的藩王和皇储相处不融洽,花了巨大的心思用来对于他们德行的培养。

从朱元璋对皇子的分封地来看,太过富饶的,他也不会分封,就像他比较宠爱的周王朱橚,刚开始有人提议让周王去杭州,朱元璋的顾虑就是杭州是天下富庶之地,不能去,后来让周王朱橚去了开封。开封这地,不容易守,但是容易攻。

朱元璋把藩王分封到各地,是拱卫京师,可惜他想得比较好,实际上这个尺度,是他难以把握的。

还有一点,叶伯巨上疏的时候,那时候藩王还没成气候,所以叶伯巨的上疏,实属十死无生。

叶伯巨死了之后,臣子们知道了分封这事是朱元璋的痛点,不能提,于是聪明地不提了。

于是洪武年间的后期,诸王就藩后,他们会参与战争,就像朱棣会参与北征,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藩王,是更有野心,于是就形成了太子弱势,藩王强势的情况。

而且长幼之序未明,诸王对于太子,并不是那么尊重。强者之所以是强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强大,才能得到尊重,而不是仅仅依靠着嫡长子继承制,靠着投胎就能行。

但是也有另一个人,卓敬,在叶伯巨死后,也曾经和朱元璋提过:

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明史·卓敬传》

朱元璋的回答是:“你说得极是,我未曾考虑到这点。”

后来对卓敬越发器重。

在建文初期,卓敬还和建文帝提议,说燕王朱棣有雄才大略,应该让朱棣的封地迁移到南昌,这样便于控制。

但是建文帝没有采用卓敬的建议。

后来朱棣当上皇帝,朱棣因为这事责怪卓敬,朱棣刚开始还不想对卓敬下手,奈何姚广孝和卓敬有隙,姚广孝和朱棣说了一句关键话,“如果卓敬的建议被采纳,哪有陛下的今天?”

最终卓敬被斩,而且被诛杀三族。

叶伯巨上疏惹朱元璋大怒,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留下的摊子给朱允炆,让朱允炆也很难办。面对削藩这个难题,朱允炆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建文帝选择了削周王、岷王,齐王、湘王、代王。

结果是周王被发配到云南,岷王被流放漳州,齐王被囚禁在京师,代王被软禁在大同,湘王自杀而死。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后来登上皇位。

那么朱棣登上皇位后,同样也要面临削藩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

叶伯巨上疏惹朱元璋大怒,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他采取的策略很特别。

第一步,他并没有接着下手,反而把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恢复爵位,尤其是周王,因为是他的亲生弟弟,除了恢复爵位,还加岁禄5000石,还有一个被增加岁禄的亲王,谷王朱橞。因为谷王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开金川门迎降。

朱棣这么做很简单,先获得这些藩王的支持,看看能不能通过这样的策略,不费兵力就可以削藩。

朱棣削藩面临的局势,和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建文帝的大刀阔斧地削藩,藩王林立的局面,在朱棣时期已经不存在,而且因为朱棣是以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这种武力压迫,让其他藩王也不太敢轻举妄动。

朱棣和朱元璋有一个和不同,朱棣是信任功臣,让功臣守边,但是他派遣宦官监军。

朱棣对藩王的政策是把好处给你们了,如果你仍然不老实,那朱棣就下手了。

朱棣下手的第一个藩王是齐王,因为他恢复爵位后更加放肆。朱棣下手的第二个藩王是谷王朱橞,史书上给的理由是朱橞图谋不轨。

表面上就削了这齐王和谷王两个藩王,朱棣后来削去了代王的三护卫和家属,以及岷王的护卫,并且罢其官属。

对于不危及皇权的藩王,就算劣迹斑斑,朱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分的时候就召来训诫一番。

这么看,朱棣真得是一个精明的人,他有武力,又有智谋。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真得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9 11: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藩王之乱:朱棣起义与建文帝的覆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对各个皇子进行分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分封的不是诸侯,而是藩王。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的力量,开始分
2024-03-23 09:27:00
朱允炆即位后,朱元璋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原本嫡长子朱标,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奈何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痛心不已。最终,朱元璋立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明朝正式接班人。朱允炆即位后决心削藩,与诸
2024-06-09 11:08:00
...护有加的大哥朱标,在朱棣统治下,他的家室结局如何?朱元璋最信任的太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朱标,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还没有称王称帝之前,为马皇后所生。也许是因为爱屋及乌,
2024-05-23 17:36:00
建文帝削藩,有人被贬成庶人,有人起兵造反
由于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就封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后也顺利登基。朱允炆听从心腹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而藩王对此有什么的态度呢?藩王那么多,从哪个开始削起呢,齐泰认为应
2023-05-11 13:55:00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考试都是极为特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在1370年举行全国首次科举考试,但是朱元璋认为选拔出来的进士没有肩负大任的能力,直接诏令废除科举考试
2023-02-09 20:57:00
若明朝“战神”蓝玉能辅佐建文帝,结局会怎样
...他主打的战斗,就没有失败过。这样的猛将,自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蓝玉不久之后即被重用。当然,蓝玉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知遇之恩,初出茅庐的蓝玉,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洪武四年,从
2024-04-19 15:20:00
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打开城门放朱棣入南京,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要跟他显赫的家世有关,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跟明太祖朱元璋有着较为深厚的关系,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在早年间娶了朱元璋的姐姐为妻,朱元璋的姐姐为李贞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保儿,之后被朱
2022-12-30 14:07:00
建文帝生死之谜,这条密道真的救了他一命?
...解开这个秘密吧!话说这建文帝,其实挺可怜的。他爷爷朱元璋打下天下,为了不让子孙后代争夺皇位,就把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让他们守护国家。可惜事与愿违,藩王势力越来越大,反而威胁
2024-12-12 08:50:00
朱棣是如何打败侄子建文帝的呢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
2024-05-16 20: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